书城亲子母婴营养百科全书
3362500000017

第17章 婴儿饮食宜与忌

一、宜早给新生儿喂奶

按照传统习惯,新生儿要到24小时后才能喂母乳,有的甚至主张待乳房发胀以后2~3天)再给新生儿喂奶。理由是,母亲分娩后需要休息,新生儿在母体内已经储有了营养,晚些时候喂奶无妨。

其实,新生儿喂奶过晚对小儿健康不利。一般来说,喂奶晚的新生儿黄疸较重,有的还会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能引起大脑持续性损害,尤其是体重轻、不足月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症。有的新生儿因喂奶过晚还会发生脱水热。因此,现在普遍主张尽早给新生儿喂奶。

具体什么时间给新生儿喂奶好?有的主张生后6小时喂5%淡糖水,6小时后再喂一次淡糖水,12小时后开始喂奶。也有的主张生后3~4小时就可以少量喂淡糖水,6小时后可让新生儿吸吮母乳。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吃母乳或起码在2小时以内喂奶。理由是,初乳是新生儿最适宜的食物,因为初乳含有新生儿所需要的高度浓集的营养素和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物质。此外,由于母乳分泌受神经、内分泌调解,新生儿吸吮母亲****,可以引起母乳神经反射,促使乳汁分泌和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对哺乳和恢复产妇健康都有利。

许多中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新生儿在生后20~30分钟吮吸能力最强,如果未能得到吸吮刺激,将会影响以后的吸吮能力,而且在生后1小时是新生儿的敏感时期,是建立母子相互依赖感情的最佳时间。

结论是,早喂奶还可以预防小儿低血糖的发生和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所以,只要产妇情况正常,分娩后即可让新生儿试吮母亲的****,让孩子尽早地学会吃奶和吃到母乳,这对母子都很有利。

二、宜多给新生儿哺乳初乳

产妇在产后1~5天或1~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呈黄白色,稀薄似水样,内含多量蛋白质和矿物质以及较少的糖和脂肪,最适合新生儿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旧风俗的影响,加之缺乏有关科学知识,主张把产后前几天的少量黄奶汁挤出去掉,嫌这些奶不干净、营养少。其实,初乳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据对产后1~16天母乳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还含有大量免疫物质,能保护新生儿娇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袭。而这些物质在新生儿体内含量是极低的。如果用母乳进行喂养,可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能直接吞噬微生物异物、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儿的免疫能力。

初乳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对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很有益处。

初乳有轻泻的作用,它可以使新生儿的胎粪尽早排出。

由此可见,母亲的初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所以,应该让新生儿吸吮初乳,不可把初乳弃掉。

三、给5个月以上吃奶婴儿添加辅食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全面供应各种营养物质。营养供应不足,就会影响健康生长发育,还会发生各种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病、贫血等,所以要根据婴儿生长的情况和月龄适时补充辅助食物,以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

辅食对婴儿来讲是指乳类食品以外的其他食物。母乳是婴儿最好、最合适、最理想的食品。这是与其他动物的乳类及代乳品相比而言。对5~6个月以上的婴儿来说,母乳所含的营养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素,单纯母乳就远远不能满足了。从乳类食品包括母乳在内的营养成分来看,所含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远远不能满足婴儿期的需要;蛋白质、脂肪和糖三大营养素的量和比例,也不能适合婴儿身体发育的需要。

就热量来讲,100毫升的母乳仅产生284千焦的热量。而婴儿的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加大容量。当婴儿每日热量需要2927千焦时,所需的母乳应在1000毫升以上,而3个月的婴儿其胃容量仅100毫升,而且母乳量也达不到这个要求。由此可见,要满足婴儿所需热量,单纯依靠母乳,他的胃是难以容纳的,母乳也是不够的。因此必须用含热量高、体积小,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并能调和成半稀的食物来代替一部分母乳。也就是说,无论是用牛奶或母乳喂养的婴儿,都应按时添加辅食,以防止婴儿生长迟缓。小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即小儿出生后第一年内如营养不良,不但影响其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对其大脑有不利影响。所以,小儿出生4个月最晚不超过6个月就不应光吃母乳,还要适当添加辅助食品,以便逐渐过渡为部分母乳直至1周岁断奶,全部食用母乳外的膳食。

四、给小儿添加食物要注意科学

给婴儿添加食物要讲科学,不可随意乱加,否则引起孩子变态反应,影响饮食的正常习惯或引发疾病,不利于健康。

1.只添加一种食物会造成小儿偏食:有的父母在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只加水果类或甜食,则易于导致婴儿爱吃甜食,而不吃其他食品,形成偏食。给婴儿加辅食,开始时最好吃米粉制食品,如米粉与人奶或水混合的米汤。因为米粉最少变态反应,又易于与其他食物混合。稍后时可同时添加果汁或水果浆,然后再添加蔬菜泥。这一循环完了,再开始另加一种谷物类,如面粉。并注意每天添加多种食品,包括米、面、水果及蔬菜。乳类制品及肉类最好放到8个月以后再加。

2.添加食品要加熟食,不要加生食:给小儿添加辅食除香蕉外,其他食品都应该是熟食。这是因为,一方面保证卫生,另一方面熟食便于做成浆或泥样食品,利于婴儿吞咽和消化,到大婴儿或幼儿时,才可吃一些生的食品,如西红柿及水果。

3.每天添加辅食的时间要掌握好:每次添加新的食品时间应在早晨或中午,不要在晚上,因为如果婴儿有变态反应或消化不良,将会使婴儿夜间睡不好觉。

4.注意谷类食品添加的顺序:谷类中以小麦最易引起变态反应,应放在较后时间,婴儿稍大些再加。黑米有较多的纤维,不易消化,也应放在7个月以后再吃。给婴儿添加辅食,建议首先吃米粉类食物,如小米面等。米粉最少变态反应,也便于贮存,蛋白质含量低,易于消化,是两岁以内尤其是长牙时期婴幼儿最可口的健康食品。开始稀释米粉最好用奶类或水,不要用果汁。

5.水果和蔬菜的添加顺序:一般来说,水果和蔬菜的添加顺序是先从黄色到橘黄色,再到绿色和红色。即由浅色到深色。如水果从香蕉开始,然后是梨汁到淡黄色的苹果汁,最后吃红色的橘柑。又如蔬菜是先从黄色南瓜到红薯、橙色的胡萝卜或淡绿色的绿豆、豌豆,最后是暗绿色或深红色的蔬菜,如紫红萝卜或菠菜。因为后者含有较多的天然亚硝酸,婴儿的胃酸很低,不能抵抗过量的亚硝酸。亚硝酸过多还可能导致过多的氧进入血液,这对婴儿也是不利的。

6.肉类添加问题:一般婴儿7~8个月可开始吃肉类,吃肉要先吃瘦肉,如鸡肉,然后再吃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再吃肝、鱼;带壳的水产品可放在1岁以后吃,因为带壳食物易于产生变态反应。

7.奶类添加问题:1岁以内婴儿最好不用全牛奶代替母乳。因为牛奶含有过量的蛋白质,相当于人乳的3倍,而且蛋白质中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会形成大的乳块,不易消化。牛奶还含有很高浓度的挥发性脂肪酸,脂肪球大,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易消化吸收。此外,牛奶还含有过多的盐,且钙与7比例不当,不利于钙的吸收。新生儿的低钙血症多发生于牛奶人工喂养的婴儿。但稀释后的牛奶或牛奶的替换品,如酸奶可以吃,前者将蛋白质及盐稀释了,后者含有丰富的酶,有助于胃的消化。1岁以后的幼儿可以吃全牛奶,因为这时小儿的胃肠道的发育已经成熟。市场上销售的婴儿配方奶粉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去除了牛奶的有害物质,添加了一些有益成分,是很好的人乳替代品。另外,在制作婴幼儿食品时,常用稀释的牛奶,所以是无害的。

五、麦乳精不可代替奶粉喂养婴儿

麦乳精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滋补饮品,其味道鲜美,香甜可口。但不可用它代替奶粉,作为主食喂养婴儿。

奶粉是用鲜牛奶或鲜羊奶加工制成。它含有能满足儿童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而麦乳精是用麦芽糖、乳制品、麦精蔗糖、可可等做原料制成的。它的蛋白质含量仅是奶粉的1/3。而且这些蛋白质中约有25%是来自可可粉和麦精,属于植物蛋白质,植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动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低。麦乳精是高糖、高脂肪食物,除了能增加热量外,不利于婴儿消化吸收,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所以,不可用麦乳精代替奶粉喂养婴儿,否则会使婴儿发生营养不良。小儿适当食用麦乳精还是可以的。

六、婴儿要适量食用蛋类

鸡蛋、鸭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是很好的滋补食品,对婴儿的成长也有一定益处,可以适量食用。

但是,婴儿过多食用蛋类则不利,甚至给婴儿带来不良后果。6个月以前的婴儿为小婴儿,小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壁的通透性较高,鸡蛋清中的蛋白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经肠壁直接进入小婴儿的血液中。这种异体蛋白为抗原,可使小婴儿体内产生抗体,再次接触这种异体蛋白时,则出现过敏反应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婴儿不要过多吃鸡蛋,还因为婴儿肠胃道消化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分泌各种消化酶少。如果周岁左右的婴儿每天吃3个鸡蛋,就不易消化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并发生腹泻。有的小儿由于吃蛋过多,使体内含氮物质堆积,引起氮的负平衡,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疾病。

营养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幼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幼儿可隔日吃1个鸡蛋(包括蛋黄、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每天吃1个鸡蛋。

七、牛奶喂养婴儿少加糖

婴儿喝牛奶要加些糖,一是为了增加甜味令小儿喜吃;二是因为牛奶中含糖不足,满足不了小儿的需要。每100毫升牛奶中含蛋白质3.5克,脂肪35克,糖4.8克,其中糖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30%左右。这对小儿来说不如人奶理想,所以需要在牛奶中加糖来补充能量。

有的母亲在母乳不足时,喜欢用高浓度的糖水或加糖的牛奶喂养婴儿,而且加糖很多。小孩摄入糖过多,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致发生营养不良。婴儿食用高糖的水和乳,还会使坏死性小肠炎发病率增加。这是因为,水和乳中的高浓度的糖会损害婴儿的肠黏膜。糖食入后在腹腔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肠腔充气,肠壁不同程度的积气,造成肠黏膜与肌肉层出血坏死,重者还会引起肠穿孔。患者会出现腹痛、胀气、呕吐,大便先水样便、后出现血便。

因此,不要用高浓度糖水和加高糖乳汁喂婴儿,如有必要可配制不太浓的奶粉进行喂养。

牛奶加糖的比例应该是100毫升牛奶中加5~8克的糖,即5%~8%的浓度。加糖过少,低于5%,就会使小儿热量不够,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婴儿长期饮用牛奶,不是一件小事,要注意掌握好加糖的量。

婴儿喝牛奶加糖也不要在煮牛奶时加。因为牛奶中所含赖氨酸与果糖在高温下,会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赖氨酸。这种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放糖,最好等牛奶煮开一会儿后再放。

另外,牛奶中放糖,要放白糖,不要放红糖。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凝胶或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苹果酸等,如牛奶加入红糖,有机酸达到一定含量时,就会使牛奶变性沉淀,不能食用。

所以说,牛奶加糖很有学问,不可多加,不可早加,不可加红糖,掌握好加糖的要求,才能保持牛奶的营养价值。

八、婴幼儿少吃奶糖

婴幼儿喜欢吃奶糖,家长应该限制,因为婴幼儿吃奶糖有如下的危害。

婴幼儿正是长牙的时候,一般来说小孩到两周岁时20个乳牙就长全了。乳牙的骨质比恒牙要脆弱得多,最怕酸性物质的腐蚀。而奶糖一般是发软发黏的,孩子们吃糖的时候往往会在牙缝间隙或沟缝内留存一些残糖,这些残糖经过口内的细菌作用,很快就会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还有,一般工厂在制糖过程中,为了促进蔗糖的转化和调味,还加进了少量的有机酸,这样奶糖本身就含有酸性物质,这种糖在牙缝中残存多了、久了,会使牙齿的组织疏松、脱钙、溶解,严重的还会形成龋齿。

鉴于上述原因,家长应控制婴幼儿吃奶糖。

九、1周岁以内的婴儿忌食蜂蜜

蜂蜜是甜美的食品,还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更是营养丰富的保健品。蜂蜜含有丰富的果糖和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多种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许多年轻的父母,喜欢给婴儿喂蜂蜜,目的是加强营养。实际上,1周岁以内的婴儿食用蜂蜜是有害的。

这是因为,蜜蜂在百花盛开时到处采集植物的蜜腺和花粉,来酿成蜂蜜。然而有些花粉难免含有各种菌类,有的植物花粉本身就有毒素,如食用含雷公藤、山海棠花的蜂蜜,就会使人中毒。

在土壤和灰尘中,有一种被称之为“肉毒杆菌”的细菌,而蜜蜂常常把带菌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使蜂蜜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极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会使婴儿中毒,其症状与破伤风相似。1岁内婴儿免疫力差,不要给他蜂蜜吃,以免中毒。

十、忌用乳酸奶代替牛奶喂养

目前,市场上的乳酸奶种类很多,如乐百氏、喜乐等,这些乳酸奶含有一定营养成分,是小儿作零食的好食品,而且易于消化,很适合小儿口味,受到小儿们的喜欢。有的小儿不愿喝牛奶,家长就用乳酸奶代替牛奶喂小儿,认为这种食品也含有牛奶,营养丰富,完全可以代替牛奶作食品用。这种认识和做法不妥。

从营养价值上看,牛奶和乳酸奶相差悬殊。牛奶中营养素的含量比乳酸奶饮料高得多,其中蛋白质、脂肪、铁和维生素的含量均是乳酸奶饮料的3倍以上。乳酸奶含牛奶不足30%,即喝10瓶乳酸奶还不如1瓶牛奶。

因此,乳酸奶作为小儿饮料是很好的,如用乳酸奶当牛奶喂是不可以的。

十一、牛奶加米汤不可喂婴儿

牛奶和米汤营养都很丰富,又易于消化吸收,是婴儿的理想的辅助食品。但是,有的母亲用米汤、米粥或糕干粉拌牛奶喂给婴儿吃,以为这样营养更丰富,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会损害营养成分,对婴儿保健不利。

这是因为,牛奶含有一般食品所缺少的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维生素,它的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维护上皮组织,增进视力。而米汤、米粥、糕干则是以淀粉为主的食物,含有一种脂肪氧化酶,如果用米汤拌牛奶,这种脂肪氧化酶就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A。婴儿主要是依靠乳类食品来摄取维生素,如果婴儿长期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导致发育迟缓、体弱多病。因此,喂养婴儿时,最好做到把牛奶、奶粉与米汤、糕干分开吃,防止相克,营养素受损。

十二、婴幼儿少吃动物脂肪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供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对婴儿来说,脂肪可提供35%左右的热量。同时,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介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均溶于脂肪,然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脂肪可分为油与脂两大类,凡是在室温20℃呈液体状的称为油,如豆油、菜子油、芝麻油、花生油等,也俗称植物油;呈固体状的称为脂,如羊油、猪油等,也称动物油。无论是油或脂,均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多是不饱和脂肪酸,这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而动物性脂肪所含的脂肪酸,多数是饱和脂肪酸。

专家认为,婴幼儿长期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会影响钙的吸收,并可造成成年后血脂与血中胆固醇不正常,导致心血管疾病。植物油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婴幼儿神经发育、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质。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供给不足,既可影响小儿神经发育,也会导致婴幼儿体重下降。

所以,幼儿脂肪的摄入量较大,而对质的要求比对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婴幼儿不宜多吃动物脂肪,应多吃植物油,当然也要适量吃些动物脂肪。

十三、婴儿辅食不要太咸

食盐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也是辅食中常用的调味品。辅食中适当加点盐,可使味道鲜美,促进食欲。

但是,由于婴儿的肾脏发育尚不成熟,排钠能力弱,不能像成人那样浓缩尿液以排出大量溶质,如果吃的食物太咸,就会使血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加。肾脏为了排出过多的溶质,就要汇集体内的大量水分来增加尿量。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肾脏的负担,也会导致身体脱水。同时,婴儿长期吃过咸的食物,使体内钠离子增多,会造成钾离子随尿排出过多,从而易引起心脏、肌肉衰弱。

此外,食盐过多,可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美国某医疗组织调查学龄儿童发现,在婴儿时期多吃罐头装的咸食品的儿童,有吃咸的习惯,他们中有11%的人在10~13岁就患了原发性高血压。

我们主张,婴幼儿为了身体健康发育生长,不要多吃咸食。

十四、婴幼儿不能吃味精

味精又名味素,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它不但可以给食品调出香味,而且营养也很丰富,是一种有益无害的安全可靠的食品剂。味精是用80%~98%的谷氨酸钠加上适量的氯化钠(食盐混合而成的。其营养丰富,每100克味精中含水34克、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169克、钙75毫克、7206毫克、铁15毫克。

味精的功效也很多。它可以增进人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食物的吸收能力,并有一定滋补作用,还可治疗神经衰弱、大脑发育不全及精神分裂症。

但是,婴幼儿,特别是出生12周以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食,乳母不能食用味精。如果母乳内含有过量味精,就会使味精所含的谷氨酸钠进入婴儿体内,同婴幼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吸收的谷氨酸锌,随尿排出体外。锌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而且有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锌的损失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会导致婴儿缺锌,从而智力减退、厌食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性晚熟等。

因此,分娩后3个月内的母亲饮食及婴幼儿所吃的菜肴和饭,都不要有过量的味精,最好不用味精。大一点的幼儿也不可多吃味精。

十五、婴幼儿少吃菠菜

有的家长认为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铁,多吃可以补血,有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面是吃菠菜过多,还会有害处。

菠菜含铁量是较高,但人体很难吸收利用。另外,菠菜含有大量草酸,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内与钙质相遇,很容易凝固成不易溶解和吸收的草酸钙,所以常吃菠菜还会引起缺钙,从而导致小儿患维生素D缺乏病、手足抽搐症。若婴幼儿已有缺钙的症状,吃菠菜更会使病情加重。

菠菜属于碱性食物,小儿常吃还会造成腹泻。如果把生菠菜用开水烫一下,虽然可除去其中大部分草酸,但所含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因此,婴幼儿最好不要常吃菠菜。小儿补铁可以从鸡蛋黄、瘦肉中获得。多给婴幼儿吃些肉末、枣泥、鱼泥、蛋黄、菜泥比多吃菠菜利大弊小。如果吃菠菜要在做前用开水焯一下,以去掉大部分草酸。

十六、小儿少吃动物肝、肾

有不少人认为,动物肝、肾是小儿营养佳品,因而经常给孩子吃。这样做不对,小儿过多吃动物肝、肾有一定害处。

研究发现,动物肝、肾中的有毒物质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肌肉中要多好几倍。这是因为肝组织具有通透性高的特点,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质都进入肝脏。另外,肾和肝组织内还含有特殊结合蛋白,与毒物亲合能力较高,能把血中已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夺过来。如肝、肾组织中含有的金属蛋白与镉、汞、铝、砷等毒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它使这些毒物长期贮存在肝、肾组织细胞内,对小儿健康不利。因此,不要给小儿多吃动物肝、肾。

十七、小儿异便与偏食

异便,是指大便与正常的不同,其原因除脏腑机能失常外,还与偏食有关。

由于只生1个孩子,如今小儿成了各家的掌上明珠,家长除了关心儿童的学习、饮食外,就连小儿的大小便也加以特别的注意。一些家长在孩子大便后,不但要闻一下味道,而且要观察一番颜色,看看能否查出问题。在门诊时,常听家长向大夫说:“大夫,我小孩的大便油乎乎的。”“我儿子的大便奇臭难闻,好似臭鸡蛋味”。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大便常有泡沫。”幼儿若平时偏食米、面、红薯、马铃薯及其他杂粮,因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可使肠道中的食糜发酵,产生的常是深棕色的水样便或软便,并带有泡沫。

幼儿若偏食鸡、鸭、鱼、瘦肉、鸡蛋和豆类等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由于吃进去的大量蛋白质中和了胃酸,从而减低了胃液的酸度,使细菌比较容易在胃囊中繁殖,这些小孩的大便往往奇臭难闻。

幼儿若偏食肥肉或油腻的食物,使肠黏膜受到过多脂肪酸的刺激,肠蠕动加快,会产生大量淡黄色液状的大便,因这种大便发亮,人们称之为“油便”。

幼儿若偏食牛奶不肯加糖,由于牛奶消化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与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脂肪皂,会使粪便呈现灰白色,质硬,且伴有臭味。

由上可知,小儿大便异常与偏食有关,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纠正孩子偏食的习惯,切实做到合理喂养。

十八、小儿厌食时采取的措施

幼儿由于厌食可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故在幼儿厌食时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要寻找原因,对症治疗:由于幼儿不少疾病与厌食有关,所以应找出是什么疾病造成的厌食,只有在明确诊断后,才能治好由于疾病带来的厌食。

2.要采取饥饿疗法:人们常说饥不择食。因此,当孩子厌食时,不妨让小儿饿一两顿,当孩子有了食欲时再进食;即使是进食,也不能一次吃得太饱,只让其吃七成饱;使孩子产生“不够吃想多吃”的心理欲望。

3.要影响食趣:食趣,即享受饮食的乐趣,也是采取一些措施引起孩子的食欲,如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在吃饭前、吃饭时放几首轻松愉快的乐曲,经常变换食谱,花样不断翻新,使孩子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不是单纯的充饥。

4.要适当活动:由于活动可消耗能量、加强胃肠蠕动和新陈代谢功能、反射性地引起饥饿感,故在儿童厌食时,让他们做些轻松、愉快,但运动量又不大的活动,如做游戏、骑骑车等。

5.要采取暗示疗法:饮食心理学主张餐前父母应首先对食物表现浓厚的兴趣,或找几个食欲较旺盛的小朋友一起进餐,使他们吃得有滋有味,从而造成“吃慢了就可能吃不到”的感觉,使孩子产生馋涎欲滴的心态。

以上措施家长若能交叉进行,便可使孩子的食欲较快地旺盛起来,但一旦食欲旺盛,家长又要防止孩子吃得太多而引起肥胖病。

十九、影响幼儿食欲的疾病

食欲,是指人对饮食的欲望,它是神经中枢对人体消化功能调节的一部分。小儿长期食欲不振,会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发育,甚至影响健康。因此,必须重视对小儿食欲不振的探索和治疗。

食欲产生的机理

当人饥饿时,胃内空虚,就会产生一种神经冲动,传入脑“摄食中枢”,于是产生了食欲,此时,唾液、胃液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加;摄食后,由于胃被充胀,脑中枢产生饱足感,并抑制摄食中枢,使食欲消失,停止摄食活动而转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活动。

现代医学对食欲不振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常见的食欲不振可由全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低下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因素,如过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变化影响食欲中枢的活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等也可致食欲消失或减退。

消化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食欲不振,如患急性胃肠炎时,消化酶减少,食欲有所减退。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败血症等,均可直接影响神经中枢和消化系统功能,造成食欲低下。维生素B1缺乏,胃酸浓度则减低,胃肠运动也减弱。甲状腺功能低下会使全身基础代谢减低,胃肠道运动变弱,影响食欲。另外,小儿贫血、营养不良也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而使食欲降低。

祖国医学对食欲不振的认识

(1)胃中虚寒:胃的功能平素低下,如饮食不洁,过食生冷,胃脘部受凉,以致寒凝于胃而发病,从而导致食欲不佳。治疗当以温中散寒为主,可服理中丸,若病症较轻,可用干姜、红糖泡水喝;应忌冷饮、油腻,睡眠时不要受凉,小儿夏天睡觉时最好在脘腹部加一布兜。

(2)食滞胃脘:小儿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导致宿食积聚不化停滞胃腑,除不欲饮食外,还可见嗳腐吞酸、呕吐、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可服用消食导滞丸、保和丸等药,平素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小儿不要偏食,不要暴饮暴食。

(3)胃阴不足:多因小儿胃炎或急性热病后,体内火热之邪耗伤了阴液。此症除不欲饮食外,还可见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治疗当以养阴清热为主,可用清胃散加减,平素饮食要忌辛辣、油腻,多喝点生地粥。

(4)脾气虚弱:主要为脾虚不运化营养物质所致,以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脉缓弱为主症。此症多发生于饮食失调,或劳累过度损伤了元气,或又吐又泻太过。治疗宜用益气健脾之法,可用六君子散。平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小儿太劳累,注意睡好觉,少吃糖,饮食要易消化。

(5)脾胃湿热:除食欲不佳外,还可见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此症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并内蕴脾胃所致。治疗上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可用茵陈蒿散。平素要加强对小儿饮食卫生习惯的教育,饭前便后要注意洗手,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6)脾气下陷:是以脾气不能升举为特点的一种症候,除食欲不振外,还可见气短乏力、食入则胀、胃下垂、久泻等症,此病多由久泻久痢或过度劳倦伤脾所致,治疗当以益气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丸,由于本病是病久虚损发展而来,故小儿患病时要及早治疗,注意病后调养。

二十、当心小儿的“嗜异症”

一些小儿平时爱找些土块、碎布、碎纸、布条等异物吃,并日渐消瘦、无精打采。原因何在呢?

一种原因是小儿患了“肠道蛔虫病”,蛔虫成虫可以在小肠内生存一年,蛔虫毒素刺激肠壁,就感觉肚子痛,而吃些异食就可减轻虫子对肠壁的刺激感,这种表现医学上称为“嗜异症”。

另一种原因是体内缺锌或铁等元素而引起“嗜异”。

若是肠道蛔虫病引起的“嗜异症”,当积极治疗蛔虫病,可服驱蛔虫药。平时要注意预防蛔虫病,如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或用0.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3~5分钟,餐前便后用肥皂洗手,这样就吃不进寄生虫卵,就不会得蛔虫病而出现“嗜异”。若是因缺锌、缺铁等微量元素引起,则平时饮食搭配多样化,纠正偏食习惯,即可预防因营养不全所致“嗜异”。

二十一、预防心脏病需要从幼儿饮食开始

根据国外医学研究认为,心脏病的形成过程始于两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从十几岁到中年,一种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坚硬斑块可在动脉中逐渐增加,并能使75%的血管腔被堵塞,造成心脏病卒然发作。由此可见,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预防成年后心脏病的发生。

1.要多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尤其是黄绿色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防止胆固醇的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使血流畅通。

2.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因为食盐中的氯化钠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使小血管壁水肿,从而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影响血压的恢复。因此,孩子要少吃咸菜,菜的口味也别太咸了。

3.要多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节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如少吃猪油、牛油、鲫鱼子、蟹黄等食物,而要多吃些芝麻油、豆油、菜子油、玉米油及鱼类食品等。

二十二、小心忌吃素

目前世界上的素食者已达1亿多人,在大人们的影响下,不少儿童也开始吃起素。据美国儿童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儿童素食虽对预防成年后的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心脏病等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原因如下:

①有些维生素只有在动物蛋白质中才易被人体吸收,锌、钙、铁等营养成分在荤食中较多,长期吃素,这些儿童生长发育急需的营养物质就可能严重匮乏。

②不少“素食名菜”是为大人设计的,并不迎合儿童的嗜好,长此下去,素食儿童又易养成偏食习惯,营养不足更可能是“雪上加霜”。

③3岁前的幼儿脑部发育迅速,极需多种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往往又需摄入大量素食来提供,偏偏婴儿胃口小,难以摄入大量素食,由此极易因营养不足而智力发育不如其他儿童。

事实证明,专家们的意见,据统计,素食儿童的平均智商低,平均体重轻1800克,平均身高要比一般儿童矮2厘米。所以,儿童不宜常食素食,即便吃素食,也不要忌奶类和蛋类食品。

二十三、小儿吃酱油的学问

一些家长在小儿刚会吃些杂食的时候,常在其食物,如蛋羹、菜粥等中加酱油调味,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吃起饭来更有滋味,其实这样做是有害的。原因如下:

①酱油是发酵食物,其中含有很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引起人的肠胃不适或腹泻等。大人的胃酸一般是能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的,而小儿的胃酸分泌很弱,各种酶体分泌功能也差,不能有效地抑制某些微生物在体内产生不良作用;加上小儿肠吸收功能非常强,可将许多大分子物吸收进血液,其中包括有害微生物,易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肾炎、皮肤病,也可导致肠道疾病,如患腹泻、痢疾等。

②嗜咸是导致成年人心脑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少吃咸食,并让孩子从小养成口淡的习惯和爱好,是绝对必要的,而不必以大人自己的习惯和嗜好给孩子添这加那。

二十四、不要盲目给孩子使用强化食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问题越来越关心,而儿童营养更为人们所重视。为了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家长不惜花费有限的金钱来购买营养强化儿童食品给孩子们吃。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强化食品,尤其以营养强化儿童食品种类繁多,宣传广告五花八门。但从儿童保健与营养学的科学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营养强化儿童食品在质量、配方与包装上不合乎要求,有的甚至质量低劣。

首先我们要明白,只有那些具有适合于儿童体格和智力正常发育的特点,适应各年龄儿童消化能力的食品,才能称为儿童食品。根据各年龄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食品又可分为婴儿期出生1~12个月食品、断奶期出生6~7个月后)食品、幼儿期1~3周岁食品和学龄前期(3~6周岁食品。所谓营养强化食品,是把在儿童日常膳食中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钙、铁、锌或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添加到媒介的食物中制作而成。媒介食物可用谷类制品、乳制品、糖、盐、油脂等。

现在有些食品生产单位,未征求营养学家的意见,也未得到食品卫生部门的批准,就盲目生产一些配方错误或不适合于儿童食用的营养强化儿童食品,例如赖氨酸奶粉、人参奶粉、赖氨酸块糖、电视奶糖(含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D、补血酥糖(含大量铁、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知道在食物中强化氨基酸的目的,是在于改进其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类食物中缺少赖氨酸,当补充赖氨酸后可提高其营养价值,而奶粉中并不缺少赖氨酸,补充它不但无益反而会引起氨基酸不平衡,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人参是一种药物,当然更不能加到儿童食品中。许多营养素,尤其是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过多可产生中毒现象,这和药品治病的道理一样。例如1~3岁的儿童,每日口服维生素A75000国际单位达6个月,即可出现中毒症状。维生素D中毒在婴幼儿则更为常见。有的婴儿每日只要摄入3000~4000国际单位即可出现中毒症状。儿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安全界限很小,更容易引起中毒。儿童每人每日铁、锌和硒的需要量分别为12毫克、10毫克和0.5毫克,长期大剂量服用这些微量元素,不仅是浪费,而且有中毒的危险。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更要注意服用的剂量,不是越多越好。

目前一些自称为婴幼儿食品的研究单位,用欺骗的手段出售一些不成熟的配方及工艺给食品厂,而有些厂商也乐于购买这种不经科学鉴定、立即可以投产而质量低劣的配方。因为贴上某某研究单位监制的标签,群众便会竞相购买,从而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

发展营养强化儿童食品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身体健康的大问题,应该尽快成立全国和各级营养强化食品管理机构,制订出各种营养强化食品法规与标准,对市场上的营养强化食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测,并公开宣布检测结果。

二十五、要关注独生子女的饮食习惯与健康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活泼、健康,怎样保证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都健全呢?归结起来,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儿童的合理营养。所谓合理营养,就是每天供给儿童的饮食中,应含有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做父母的缺乏儿童营养知识,在孩子饮食供给方面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有的父母为了使独生子长得健美,不惜经济开支,给孩子买些所谓高级营养品,如巧克力、麦乳精、蜂乳精、花粉精等等,而往往忽视了日常饮食的合理供给,结果,不仅不能保证儿童的合理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父母让孩子经常吃酒心巧克力,使孩子吃酒成瘾,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目前,我国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病和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仍然较高,这与孩子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所以,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保证合理营养的重要问题。

孩子本来是不会挑选饮食的,全凭大人来安排。孩子的饮食习惯主要是由父母或其他哺育者培养而成的,下面谈谈儿童饮食习惯的培养问题。

1.岁以内的婴儿最好的饮食是母亲的奶,不但有益于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从1岁半开始,就可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粥喝水,大人可在旁边帮助孩子,每次吃饭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在30分钟吃完。到了3岁,就要让他学会自己端碗、拿勺、用筷子,尽量让他自己吃各种应吃的食物。此外,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孩子吃饭要定时定量。已经断奶的孩子,每天除了给早、午、晚3餐之外,还可再加1~2次点心,不要随时随意让孩子吃糖果或其他零食。每次吃饭应在一定时间内吃完,切不可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在吃饭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看书画等。

②孩子每次吃饭应在固定的地点,吃饭的场所要清洁卫生、明亮、舒适,要让孩子在饭桌上吃饭,逐渐养成孩子进入这个环境,坐在饭桌旁就引起吃饭的兴趣。要注意纠正孩子吃饭时到处乱跑和大人追逐喂饭的不良习惯。

③每次吃饭前应让孩子作好吃饭的思想准备,如饭前应先让孩子洗手,然后进入餐室吃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而且给孩子吃饭的思想准备,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可增进孩子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吃饭时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排除各种精神紧张因素,更不能在吃饭时训斥和打骂孩子。

④要注意培养孩子喜欢吃多种食物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贪食和不吃零食。要常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给孩子讲解食物的营养知识,用来引起孩子喜欢吃各种食物的兴趣。每次吃饭时如果食物品种较多,不要一齐加入孩子的碗中,数量也不应一次盛得过多,要吃完后再逐渐添加,避免孩子养成剩饭剩菜的不良习惯。

⑤吃饭时大人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应首先做到,并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饭菜的好坏或某某人的饮食嗜好等等,以免孩子产生挑剔食物的不良习惯。

⑥有些食物不宜给孩子多吃,也有的食物不应让孩子食用。如油炸、煎炒等多油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孩子不宜多吃。含糖、含脂肪多的糖果、糕点、巧克力、麦乳精等,孩子食用时也应加以限制。带有较强辣味、酸味的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咖啡的饮料,都不应给孩子食用。

二十六、影响幼童健康的错误就餐方式

在对待孩子吃的问题上,许多家长都比较注重孩子吃饱、吃好、吃得清洁卫生这些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容易忽视孩子进餐时的环境、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等心理上的需要。殊不知,孩子就餐时的外界环境和心理、食欲消化诸多方面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就餐时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即使是美味佳肴也难以达到营养身体的目的。以下种种就餐方式,就有碍孩子身心健康:

①让孩子单独进餐。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家长由于忙于事业,而忽视了与孩子共同进餐这个问题。儿童单独进餐,因为没有家长管教,一般都会挑挑拣拣,自己觉得好吃的多吃一点,反之便不加问津。加之儿童一般都有边吃边看边玩的坏习惯,容易造成偏食和营养不良。孩子单独进餐,席间气氛冷清,往往难有较好的食欲。

②就餐时教训孩子。有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来管教孩子,待到吃饭时在餐桌旁大加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就餐情绪,使孩子食不甘味,食欲锐减,或在哭泣中进食,久而久之,可使孩子形成对就餐厌烦的心理。

③就餐时家长间发生争执。席间家长唠叨、发牢骚,这也会给孩子就餐时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或厌恶感。有的孩子见此,便匆匆丢下饭碗,甚至躲避一旁或哭泣、着急,这样难以保证进餐的质量。

④餐桌旁的无度奖罚。有的家长见孩子吃饭慢了些,便采取物质刺激的办法,以奖钱物许诺,引诱孩子进餐。这样虽可一时奏效,但对孩子以后的饮食进餐可能产生一种负性依赖效应。奖励的款项必将越要越大,有时甚至发展到对一般奖励淡漠,提出更高的苛求,或一旦离开了奖励便赌气不拿饭碗。与此相反,采取强制逼迫的方式让孩子进餐也是失策,这样一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二来在这种强迫的条件下即使吃下去不少食物,也难以达到正常消化吸收的目的。

⑤餐桌旁的玩笑嬉闹。就餐时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过分地玩笑嬉戏,也是不妥的。这样容易造成食物误入气管、食物梗喉等严重意外事故发生。

二十七、小儿少吃酒心糖

目前在市场上,小儿食品中有酒心糖类的小食品,如酒心巧克力、酒心香糖等,其主要成分是在巧克力或其他糖料中包入各种酒,如特曲巧克力、洋河酒心巧克力等。还有的在含酒心食品的包装盒上标明,主要成分含有白兰地、竹叶青、西凤、汾酒,并注明其功效为“强心健脑、消除疲劳、提神壮气、助长发育、老少皆宜”等字样。因此,有的家长便买来酒心糖给孩子吃,孩子也觉得风味别致,喜欢吃。其实小儿吃酒心糖对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尽管酒心糖中含酒的成分不多,可是经常食用或吃得过多,酒精也会在小儿体内起作用的,会伤害小儿的身体健康。经常吃,还可能成为儿童饮酒的媒介物,养成饮酒习惯。家长对这一点必须注意,不可误导孩子。

二十八、小儿不宜吃皮蛋

皮蛋是禽蛋经加工腌制而成,味道鲜美,人们喜吃。但小儿多吃皮蛋对健康不利。

这是因为,在腌制的皮蛋用料中,有的含有氧化铅或盐铅。经腌制过的皮蛋含铅量比新鲜鸭蛋或咸鸭蛋都高出许多。而铅是对身体有害的金属之一。人体长期吸入微量元素铅以后,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明显的危害。儿童对铅毒更加敏感,成年人吃进铅质的吸收率为5%~10%,儿童对铅的吸收率高达50%,加上儿童的脑部和神经系统还未成熟,更容易受铅毒危害,影响智力发育。

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小儿吃皮蛋。

二十九、小儿宜少吃糕点

糕点是用食糖、油脂、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蛋、牛奶、果仁、豆沙、枣泥等辅料,经过烘烤、油炸或蒸制等方法制成的美味食品。不但具有香、甜、酥、脆以及花样繁多等特点,而且营养也比较丰富,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的家庭把糕点当作幼儿的主食和零食食用。这对小儿健康不利。

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糕点制作,是以油、糖、面为主料,糖在糕点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一般正常食品,而且含油脂也很多,维生素和一些矿物质较少。这样,经常吃糕点是不符合营养要求的,特别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儿,其营养不合理,就会对健康不利,比如吃糖和油脂过多,就会发胖,长成小胖墩。

幼儿常把糕点当作零食,还会影响食欲,不仅正餐食量减少,还易养成偏食的习惯,结果使生长期的幼儿得不到全面营养素,而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引发疾病。同时,糖留在口中,还会使牙齿缺钙,造成龋齿。

三十、婴儿少吃西瓜

西瓜是消暑解热佳品,暑热时婴儿适当吃些西瓜对健康有益,但若食用不当或食用过多,则会影响婴儿健康。

婴儿在短时间内进食较多的西瓜,会造成胃液稀释,再加上婴儿消化功能没有发育完全,会出现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呕吐、腹泻,以致脱水、酸中毒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腹泻的婴儿更不能喂食西瓜。

另外,婴儿吃西瓜一定要把瓜子去掉,以免发生便秘或使瓜子误入气管,发生生命危险。

三十一、婴幼儿喝饮料的学问

市场上销售的大量多种饮料,味道甜美,婴幼儿夏季多喝饮料可以消暑,又比白开水富含营养,既解渴又增加营养。其实并非如此,婴幼儿多喝饮料,会造成食欲减退、厌恶牛奶和正常饮食,还会因为摄入过多的糖分,使婴幼儿产生虚胖。

婴幼儿每天都需要摄入补充一定量的水分,尤其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水和维生素C、维生素B1丢失较多,如果都用饮料补充,必然使食欲减退,糖分增加,使婴幼儿虚胖而不健康。另外,饮料中所含的人工色素和香精,也不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夏季天热时,家长可以给婴幼儿喝适量牛奶、豆浆和天然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喝些凉白开水也有益无害。果汁可以选用西红柿汁、西瓜汁,有利于消渴、清热、解暑。夏季婴幼儿以喝白开水稍加盐为宜,饮法可少量多次。饮料不宜多喝。

婴幼儿更不宜喝大人饮料。大人饮料大多是咖啡、可乐等。这些饮料中含有******,对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影响脑的发育。大人的酒精饮料会刺激婴幼儿胃黏膜、肠黏膜****,可造成损伤,影响婴幼儿的正常消化过程。酒精对肝细胞也有损害。大人饮料汽水中含有小苏打,可中和胃酸,不利消化,而且由于胃酸减少,易患胃肠道感染。汽水中还含有7酸盐,它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也容易造成贫血。

三十二、不能给婴幼儿喝茶

有的孩子父母以为喝茶水有利消化和提神,所以也让孩子喝茶。其实婴幼儿喝茶不同成人,这对他的健康不利。

茶叶水含有茶碱,婴幼儿对茶碱较为敏感,可使婴幼儿兴奋、心跳加快、尿多、睡眠不安等,还会引起消化道黏膜收缩,造成消化不良。

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茶可以影响牛奶中钙和蔬菜中铁的吸收,饮茶后铁元素的吸收下降2~3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婴幼儿正处于发育阶段,需要的铁要比成人多几倍。有调查表明,国外有饮茶习惯的婴幼儿,其中有326%的婴幼儿患贫血症,而不饮茶的婴幼儿患贫血症的只占35%。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它能与人体中的铁、钙、锌元素结合成不溶性物质,有碍儿童对这些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三十三、小儿喝点碱性饮料好

一些儿童食品专家指出,目前大多数儿童饮料酸碱度搭配失调,酸有余,碱不足。产品制造商和厂家往往注重饮料的口味和包装,却很少考虑到饮料对碱性无机盐的补充和均衡人体酸碱比例的重要作用。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人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7.5之间,呈弱碱性。膳食中有些食物,如粮食、肉类、蛋类、鱼类等含蛋白质的食品,由于含硫、磷较多,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其最终呈酸性,故这类食物也称酸性食物。摄入酸性食物过多,可使血液趋向酸性,这样人的体质称酸性体质,长期偏酸,易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蔬菜、水果中由于含有大量的钾、钠、钙、镁等元素,而这些元素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呈碱性,此类食物称碱性食物。饮食中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机体才能维持酸碱平衡,使血液保持正常pH值。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们的饮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餐餐有肉蛋,使体质多偏酸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儿童饮料应该是碱性的,以适当纠正偏酸倾向。可是,目前儿童饮料大多是酸性饮料,糖、蛋、奶、香精、色素含量大,喝多了这类饮料,使儿童体质更趋酸性,对健康不利。

三十四、小儿饮食要注意的几点

饮食,对营养全面摄入、身体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培养工作从何做起,家长、老师要引导、教育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①忌零食。常吃零食会破坏胃肠道蠕动消化规律,使食欲下降,还会引起胃病。

②忌偏食。长期偏食会造成某些营养成分的供应不足,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③忌蹲食。蹲着吃饭腹部受到挤压,胃肠不能正常蠕动,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④忌暴食。遇到好吃的饭菜就进食过多,会使消化道负担加重,影响胃的蠕动和消化,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里,发酵腐败,出现打嗝、呕吐等症状。这样,既不利于营养的吸收,又对身体有害。

⑤忌咸食。经常吃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心脏、肾负担加重,容易诱发高血压。

⑥忌快食。喜欢吃的食物,常常不咀嚼充分就吞下,这样会加重胃的负担,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⑦忌走食。边吃边走,或孩子在前边跑,父母在后边边追边喂饭。这样一方面影响小儿食欲,使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另一方面还很不卫生,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等会污染食物,与食物一块吞咽下去,损害身体健康。

⑧忌玩食。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饭边玩玩具,这样分散了注意力,影响消化道液体分泌,日久会造成消化不良。

⑨忌笑食。进食时说笑和互相打闹,稍不注意,食物就会误入气管,引起呛咳,严重的还会阻塞气管,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图书信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