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厚黑学:中国最成功的心理术与处世术
3356900000022

第22章 处世厚黑学,赢得天下(1)

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惧焉。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社会的竞争中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人,通常不是那些机变灵巧、神通广大的所谓“聪明人”,而是那些看上去憨厚平实、不喜欢抛头露面的“愚笨人”。为人处世,要的不是展示在人前的小聪明,而是人前的愚,人后的智,只有掌握了大愚中藏智的技巧,办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

过于精明的人,通常容易吃亏,因为凡事精明,就会在无形中挤兑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容易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使自己陷入不利困境。所以厚黑学主张做事时不妨“愚笨”一点为好,有智慧而不炫耀自己,有才能宁可装糊涂,是聪明人的行为,以愚掩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迷惑对方,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大愚中藏智,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厚黑处世之道。历史上,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危险随时会出现,一些明智之人通常通过扮傻弄呆来逃避危难,保全自身。

厚黑学认为,有了关系好办事,因为有了关系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依靠,有了生存竞争的资本。在现在这个人际复杂的社会,要办成一件事,都要动用明里暗中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会拉关系,不善于拉关系的人,是不可能把一件事顺顺当当地办成的,更不用提难办的事情了。有了关系,才有人情,有了人情,才好说话,也才能把难办的事顺利地办成。关系运用得好,就能赢得胜机,培养自己的人脉关系,是厚黑处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潜规则”。

要脸厚能忍,可成万世功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人在社会上处世,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碰到与自己作对的人。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主张宁折不弯,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的人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厚黑学则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为了一时的利益得失去和人对抗争斗,很可能会使自己陷人被动,碰得头破血流,最终得不偿失。

李宗吾先生的整篇厚黑学核心就是“忍”,人生一世,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忍者无敌,忍者能存,与其说胜利者是战而得胜,不如说是忍到了最后。在为人处世中,百忍成金,百烧成钢,忍辱方能负重,忍常人所不能之忍,方能办大事。

忍让是一个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处变不惊,才能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忍让是一种能力,是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行人所不能行,是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条件,是一种积蓄力量、待机而发的战略战术,在为人处世中遇到受气之事时,不妨先忍耐一下,切莫凭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历史和现实中的厚黑人士,都懂得权衡利弊,重视大利,不夺小利,当忍则忍,能忍则忍,能够忍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曾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下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不知道他,于是他就逃走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萧何,拜韩信为大将军。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又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西汉人张良有一段圯桥受书的故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的圯桥上游玩,有个老头儿走过来时,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去,并对张良说:“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大吃一惊,想要揍他。但那老头几看起来年纪很大,张良强忍着怒气把鞋子拿上来,交给了老头儿。老头儿穿上鞋,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这几见面。”张良感到奇怪,跪下说:“好吧。”抬头一看老头儿不见了。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老头儿已先到,看见张良很生气地说:“你来迟了,为什么?五天后再见。”五天后,鸡啼时张良去了,老头儿又先到,愤怒地说:“为什么又迟到了?你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了五天,半夜里张良就赶去了,过了好一会儿老头才来,老头儿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能做大王的军师。”说完就不见了。

天亮时,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刻苦攻读,后来,他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刘邦说:“在帷幄之中谋划,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比不上张良。”张良被后人称为汉代三杰之一,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容忍了老头儿的蛮横要求,与老头儿素不相识却到桥下为他拾鞋,正是这种“忍”,老头儿认为张良“孺子可教”,最终把一部兵法书交给了他,可以说忍耐使张良成就了事业。

历史上有名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为之感动。其内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蔺相如仅因廉颇说了几句带有侮辱性质的话语而大发脾气,与廉颇互相指责,互相攻击,势必两败俱伤,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正是因为有了“忍”,忍一口“闲气”,便使一个国家得到安宁、和平,也正是因为有了“忍”,才出现了“刎颈之交”的朋友。可见“忍”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并不是说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达到那种万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脸,你便将右脸也送给对方,这就是一种无原则的“忍”。

对于个人来说,凡是一些非原则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个人意气与利益等,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则坚决不能让步。因此可以说,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对于不可忍的问题,也应用“忍”的办法来处理,在冷静的心情下谋划,这叫“大义之忍”。

忍,不光是要能忍,还要会忍,善忍。自古以来,都把忍辱负重称为担当大任的美德。纵观古今成功人士之道,无不是靠忍而成就事业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在宦海中只浮不沉,就是因为他能够忍受莫大的耻辱。曾国藩一生志在功名,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的只是功名,而不是与人怄气。

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的时候,有一天巡抚所辖的绿营兵与湘勇起了冲突,绿营兵甚至在深夜闻入曾国藩的行台。曾国藩亲自将此事告知巡抚,那巡抚却毫不理睬。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只好将兵营迁出城外,以避免再与绿营兵产生纠纷。那时朝廷已有重视曾国藩的意思,因此有人很是不解,询问其中的缘故,曾国藩微笑说:“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

湘勇训练成功后,曾国藩马上被朝廷委以重任,投身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役中去。曾国藩率领湘勇攻克汉阳、武昌等地,建下赫赫战功。曾国藩以及他的部下都认为朝廷一定重重有赏,可是咸丰皇帝只下旨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接旨后,众部下纷纷叫屈,曾国藩自己心里也很不满意,觉得与他的赫赫战功不相符。可是,接到圣旨未满十天,咸丰皇帝又颁下第二道圣旨,免去了曾国藩湖北巡抚的职务,只赏给他一个兵部侍郎的空衔。

更令人气愤的是,朝廷内部有人不断在咸丰帝面前大进谗言,诬陷曾国藩。大学士祁隽藻递上折子说:“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在籍侍郎,一介匹夫而已。这样的人居住在乡间,有一呼百应的势头,恐怕会给朝廷带来祸害。”有的人甚至极其险恶地诬陷曾国藩有叛变的野心:“现在曾国藩的勇丁已经超过两万,他们对曾国藩都是忠心耿耿无所不从的。他们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之令。奴才还请皇上三思:现在再授曾国藩巡抚之职,握有地方实权,后果将会如何?”

这种待遇对功勋卓著的曾国藩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但是他没有悲愤难抑,口出怨恨之言,更没有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只是默默地做好他的本职工作,暗中等待着机会的再次来临。

后来,曾国藩这样总结其忍辱负重之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乡关以来,所受屈辱数不胜数。庚戌、辛亥年间,我被京城的权责们唾骂;癸丑、甲寅年间,我被长沙的权贵唾骂;乙卯、丙辰年间,我又被江西人民唾骂;在岳州、靖江、湖口三次败仗之际,更是受到上上下下的指责。总之,我在被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血往肚里吞的。”然而,正是凭着这种忍让功夫,曾国藩终于修成了官道上的正果。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不要说十之八九,人生有时甚至事事都不能顺我们的心意。我们要想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曾国藩的“忍辱负重”之术,以便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忍耐能使人做成大事,成就大业,忍能让人在商业社会里得利。

忍的目的是为了争,争的方式可以是忍。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度、风度和力度,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认为忍让无争、舍垢受辱、宽恕容忍是软弱的象征、懦夫的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传尚无绝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必须的,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才能改变一切、战胜一切。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如果做到无所不忍、无所不容,那就能无事不成、无功不建了。厚黑学认为,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各种逆境中掌会忍耐,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诚然,忍让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一味地奉行逆来顺受,那就会失去原则,丧失人格,更谈不上日后的成功了。

勇于说“不”,该黑时就黑

为“我”是人类的本性,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最为合理。

社交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人的无理或过分的请求,但是对方可能是与自己关系较好或较深的人,比如朋友、同学、同事、上司等,碍于情面,感到不好意思拒绝对方,但是如果答应了对方的请求,自己则会受到损失,甚至陷入麻烦中,一时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如果对方的请求对自己影响不大,可以“网开一面”,慨然应允,说不定日后你还可能因此得到对方的回报;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你可就要慎重考虑了。

厚黑学指出,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涉及你个人利益和前程的事情上,如果对方向你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那么,你应当不能顾及情面,该黑脸时要黑脸,向对方斩钉截铁地说“不”,予以拒绝。

隋文帝时,有个善于说笑话的人叫侯白。他讲的笑话不但好听,而且往往蕴涵着一些人生道理,大家都爱听他的笑话。就连宰相越国公杨素也最喜欢听他说笑话。这天,他应邀给杨素说了许多笑话,杨素听得兴起,也就忘了时间,等到侯白离开杨府时已是傍晚。谁知道刚一出府,又碰上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这位公子和他爹一样,也非常喜欢侯白说的笑话,这次遇到侯白说什么也不肯放他回家,非要听他讲笑话。无可奈何,侯白只得站在路边给任性的杨公子讲起了笑话。

侯白说:“从前有一只老虎,肚子饿极了,一大早就去野外找食吃。这时它看见地上躺着一只刺猬,老虎以为是块好肉,就想一口吞进肚里。不料,刚一张口,就被刺猬夹住了鼻子,疼痛难忍。老虎不知碰到什么怪物,吓得纵身逃跑,一口气跑回深山老林,又困乏又惊恐,便昏昏睡去了。老虎鼻子上一直带着刺猬,等老虎睡了,刺猬才放开老虎。这一下,不疼了,老虎这才想起自己腹内空空,从昨晚到现在还什么都没吃食物呢,饿得心发慌,便一跃而起又去找食。没跃出多远,便见到一棵橡树。低头一看,那橡树的果实毛茸茸的,跟小怪物(刺猬)似的,便心有余悸地说:‘今天早上遇见了您父亲,现在又碰上了您。请让一让路,放我回家吧!我肚子里还没食呢。’”

杨玄感听了,不禁一阵脸红,这故事里的橡树果实不正是说他自己吗?这才发现自己缠着侯白讲故事耽搁人家吃晚饭了,真是不够礼貌。他诚恳地向侯白道歉,以后也没有再纠缠侯白。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拒绝别人往往损伤别人的脸面,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因此,有时候不宜直接用“不”字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而是把否定性的陈述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达到目的的同时,还不会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我们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天子,天下百姓都忌他万分。一次,著名画家周玄素奉朱元璋之命入宫,在宫殿墙壁上描绘明朝的江山地理图。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为人,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画他朱家地图,弄不好,岂不是保不了脑袋。思虑再三,周玄素伏地请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闻,未敢受此命,奉请皇上先给出个草图,待臣再依此描绘润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周玄素用他的机智巧妙地拒绝了朱元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周玄素直接拒绝了朱元璋,那下场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因为周玄素深深地了解朱元璋,他这样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又维护了皇帝的自尊和面子。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谦恭和才华。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拒绝不仅是一门艺术,拒绝也需要有更高的学问。拒绝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巧妙的拒绝可以使对方在你的拒绝中,同样能感受到真诚、善意与信赖!

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人士都精通拒绝的艺术,在说“不”的同时,还能给足对方面子。

有个军官一再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关系,但军官不够加封条件,因此狄斯雷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一天首相把军官单独请到办公室,对他说:“亲爱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给你男爵的封号,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

狄斯雷利放低声音说:“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多次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但都被你拒绝了。”

消息传出,众人都称赞这位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军官由衷感激狄斯雷利,后来成了首相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

首相的聪明就在于,他明白军官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男爵头衔,而是封爵之后的巨大荣耀。

我们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分寸,拒绝也不例外。拒绝他人既要让对方知难而退,又要不能伤害其面子和自尊,给人有台级丁。拒绝是一门艺术,拒绝他人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