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又看到两篇写关于余秋雨先生文章的文字,打开看完之后,为余先生叫苦不已,为年轻的网民不值: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还是有人要在他身上捞取出名的资本?余先生沉默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是不能洗清他自身的清白呢?这么多年即使一个犯了罪的人也该出狱了,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允许余先生改“过”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是有人不看完他写的书就臭屁乱放,借他的名声为自己长势?余先生难道在今后的日子里就必须要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载入历史了吗?
余先生的文章我第一次听说还是在一本文摘杂志上看到,那时我还在农村,身边能看到的书很有限。有人介绍他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我记得有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还请的他担任嘉宾评委,当时还有蒋昌建先生现身。因为余先生的介入,我看完了那届辩论选拔赛。得睹先生伟姿,近观先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风流倜傥,真觉得是人生一快事!听说他以后还参与了“青歌赛”的选拔,因为“卖弄”文化知识,被“人”诟病。当时我不关心青歌赛的选拔,我也不知道余先生会现身,青歌赛期间我没有看节目,不知道其中的情况,具体情况都是日后在网上看到的,这都是十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我已经离开乡村,到了城市,到了济南。
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是出版于1992年左右吧,之后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冰河》、《千年一叹》,这个时期我在农村,不知道这些书出版的消息,也看不到这些书面市,就更别说得到余先生痛心疾首的盗版书了。我1998年春夏之际第一次离开家乡,受挫而归,在牡丹江火车站售票大厅里买到了我第一本余先生的书,是经过打折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和一堆打折的《收获》期刊买到手的,时过境迁那么多年,这本书看着还是那么有味道,不觉落伍于时代,只能说这本书还有超前意识的。这些书刊有些纯文学的味道,买的人很少,于是就便宜了我这个对《文化苦旅》和《收获》慕名已久的久居农村的年轻人。我拿着这些书回到家里,爸爸微微皱了皱眉头,没有说什么。我也没想听他说什么,就埋头开始阅读这些精品书刊了。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限,当时看《收获》里面的小说和大散文有些触目惊心,这和我接受的教育有些距离,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最后,我只是手攥一卷《文化苦旅》埋头苦读了。我喜欢书中所有的文章,也深信我所读的文章是美文,即使我是囫囵吞枣,我也是从书中学文化,而不是抱着挑毛拣刺的怀疑态度去看书。我在乡下的日子,这本书伴我度过了多次心理危机。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相反,余先生用文学手法写的文学史往往又给我触目惊心的感觉,因为我平日的读物都是《上下五千年》一类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些浅近读物往往告诉读者的都是正面的东西,谁会知道中国文人往往是矛盾的共同体,除了正面的形象,还会有负面的信息呢!
《文化苦旅》打开了我的视野,通过这本书,我认定了余秋雨先生这块招牌是可信的,于是,我每次到了县里的新华书店都要看看有没有余先生的书,有了,无论钱多钱少都要买回家看看的。于是就买到了《山居笔记》的盗版书。说是盗版书,我也判断不清楚,感觉书中的印刷排版没毛病,也没什么疏漏之处,除了印刷的油墨容易脱落、易模糊之外,纸张也粗糙了一些。我以后多把这样的书叫做“翻版书”,这种书也应该不是经过余先生授权印制的。在一个国家里,卖不卖一个作家的盗版书翻版书,就可以知道这个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了,不是一个出名的作家,即使你想让造假贩假的书贩子、出版商盗版、翻版、制版,你说他们干吗?后来许多咒骂余先生的人说余先生的书怎么怎么不好,难道这些人的脑子进水了?还是被驴踢了?人家余先生的书不好,还会有人那么拼命的翻印?翻印的成本费用低,一下子翻印那么多书,那得多少钱?没有收获财富的书谁会去印?那些造谣生事的人说余先生的书怎么怎么不好,好像自己的书怎么怎么好,怎么就不见他们的书在市场上卖啊?他们在各大大学校刊上刊载自己的文章,弄得那些刊载他们文章的大学校刊都卖不出去,还美名其曰什么“民主自由,百花齐放,学术探讨”,印出书来卖不出去,不够给他们自己丢人的了。
我离开乡村时,把余先生的书带了出来,在牡丹江江岸早市上我又买到了余先生的《霜冷冰河》。我到了济南之后,在英雄山文化广场买了余先生当时所出版的全部书籍,从《文化苦旅》到《借我一生》,一共六卷书,(《文》、《山》、《霜》、《千》、《行》、《借》)其他网上记录的书籍我没看到,也没买到。我觉得喜欢一个人作品,不一定非要买到他全部的作品,看明白他一本作品比通读他全部作品要强得多。当然,我得承认这些书都是翻版书,也许都是没有经过余先生的授权印刷的,因为这些书的纸张不是太好,排版也不是很好,印刷的油墨也很容易脱落、模糊。买这样的书是经过打折的,书店老板算我八块八钱一本,《借我一生》是当时新出的,要贵一些。用一些人的书为自己收揽财富,也在证明这些被盗版、被翻版的作家写作的知名度是高还是低。当年我遇到的第一波盗版书就是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然后就是陕西作家贾平凹和路遥的小说,要说谁的散文能卖得这么火爆,当属余秋雨先生的书藉了。春风文艺出版社当年出了一套“布老虎丛书”,据新闻里讲:除了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其他的作家的散文集都滞销。买卖的好不好也是对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好坏的肯定和否定。所以,我现在看网上那些还在讲余先生的作品质量好坏的文字真是自找不自在呢!一个作家的名声是读者说的算的,你想败坏一个作家的名声就想怎么作践死谁,那才是白日做梦!
余先生的名声大,于是毁谤之声不绝于耳。之前我以为文学界怎么风平浪静,通过余先生的这些年写作的足迹,就可以看到文学界其实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借打击余先生扬名立万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人还很凶狠,除了一些老头子,还多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自以为多看了几本书就可以评价前人的功过了,能在文章写作上抓把柄,就利用一些余先生文章中的失误炫耀自己的“英明”;抓不住余先生的文章失误的,就抓余先生的历史问题说事;余先生以一文人身份参与了许多人想跨界却跨界不得的事件,也许因为某事说多了话,或者各种原因没有达成愿望,于是这些口实与事实就成了某些狼狈成奸、苍蝇一类的人叮咬的用武之地。这些事我在上网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上网以后就已经听说了余先生被各种谣言攻击的体无完肤,自愧浑身是嘴也无法抛清自己了,于是关博客,搬家,远离是非之地。可是他真的就远离了是非之地了吗?我看如今的网上的言论还是老一套,就像许多人像狼一样咬住了方舟子卵子就不松口了一样,许多自认为打倒了余先生的“功臣”怎么能放过余先生从五行山下、从雷峰塔下爬出来呢?他们与余先生无冤无仇,但在名声上结下的梁子深重,他们也不能给余先生翻身的机会,他们骂余先生是“******他们使用的手段何尝不是文革那一套卑鄙无耻、恶劣下流的手段呢?
只要上网用百度搜一搜余先生的罪名,于是你就看到不绝于缕的余先生的“恶迹累累”,什么两口子离婚,什么买千万高级住宅,什么侵吞公共财产……你一条一条的看下来,你只会慢慢看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明白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劣根性——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鲁迅先生问过这样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爱人身上生了一道疮疤,你就不再爱她了,就抛弃她了吗?苹果烂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地方,你就整个的抛弃它,不吃它了吗?鲁迅先生还说:战士即使再有错误也是战士,苍蝇再怎么自鸣得意,也是苍蝇,变不了它是苍蝇的事实;跳蚤除了会咬人之外,你想让它老实一点,慈善一点,那是与虎谋皮!
西方哲人说过: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些靠名人一点唾液、一块皮屑自鸣得意的鼠辈继续得意去吧,余先生的好处不是几个无知鼠辈自鸣得意的“批评”就一无是处,余先生的书摆在那里,余先生做的事也记录在那里,千秋功罪,任人评说,但也请那些不知轻重的年轻人注意了你的言行:“风太大,不要闪了你的舌头”!你要评论人家的书之前,你最好要多读几遍人家的书!你要评价人家的书,最好只论事说事,不要东扯西拉,说说人家的文章却扯到人家的人格上面去,好像你很伟大!你和余先生的人格相比之下,你很渺小。余先生的书在许多人的家里珍藏着,而你的文字上总会有人留下唾沫。不要让余先生看了你的文字,叹了口气:我原本播下的是龙种,怎么收获是一只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