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姻解毒:现代婚姻启示录
3316300000041

第41章 再婚:重建新家庭(5)

再婚配偶多少会期望对方断绝对前任家人所未完全分解的感情。其实,这么做反而会使新婚姻家庭的关系更糟。我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在再婚家庭中,新爸爸或新妈妈常常表现出一种补偿心理,这和第一次婚姻产生的愧疚息息相关。例如,在前次婚姻里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父亲,在娶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再婚妻子后,很可能试着努力要做个好父亲,以弥补对前次婚姻儿女所怀的心理缺憾。但新进门的孩子却未必希望他如此这般地关爱他/他(们),因为这会动摇他/他(们)对亲生父亲的忠诚度,或者因为一时间他/他(们)还不相信新爸爸的诚意。同样,一个看继子/女心灵受创伤痛苦的女人,可能试着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地去爱他们,但到头来,她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即使她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母亲,但因为血缘关系,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其实并不喜欢他/她(们)。如果孩子被过份娇宠或过份要求,她对孩子的恶感会更深。

再婚夫妻面对的最恼人的问题,就是被编派为“恶毒继父”或“恶毒继母”。在传统文化中,“继父”或“继母”这个名词几乎与”恶毒”同义。这个复合文化下的代罪羔羊和不被了解的体系范畴,引发了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伦理学家将再婚的典范故事──灰姑娘,从“继母”的角度予以重写,从而创造了当代版的”灰姑娘”形像。这种幽默反转的写法内容大致相同如下描述:

我一直觉得好凄凉。“灰姑娘”的爸爸热情之至使我几乎站不稳脚,以至在我们彼此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我便作出下嫁给他的决定。然而,结婚之后,我却发现他仍然一心想着死去的太太,盲目地娇宠灰姑娘,甚至过度溺爱她,根本不要求她帮助做家务。他奢侈地买各种礼物给她,我的孩子却没有一丝一毫,着实让人嫉妒万分。于是,他们忿忿不满地说:“为什么灰姑娘可以拒做家中事,而我们却要洗衣烧饭”。每当我想管教这个可怜无母的小女孩时,灰姑娘便大发雷霆,冲向她的父亲寻求保护,而她的父亲也站在她一边对抗我。谁知有一天,这个可怜的男人突然死了。这时,我已根本管不住灰姑娘。她一天到晚往外跑,接着便与王子私奔。然而他们却共同告诉记者,是王子将她从奴隶般的家庭中拯救出来。

这则曾经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的神话故事的逗趣改写,凸显出一个严肃的论题,那就是每个家庭冲突都有其自己的说法;“恶毒继父/母”的评断也是因当事人不同的立场而定;再婚家庭有矛盾是正常现象。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继母与家中的大女孩对立,因为这些年龄较大的女儿是她们亲生母亲的最大、也是最忠实的维护者,不可避免地,她们成了捍卫自己母亲的最后堡垒,成了继母最后强有力的挑兰者。再婚家庭成员关系的种种协调必须假以时日、顺理顺章地进行。过度要求自己和配偶快速地、能像真心爱自己孩子一样自发地关爱对方带来的孩子,这只是一种违背人本性的不切实际的善意期望。

一个新崛起的家庭类型

“再婚家庭”这个名词,不是混合家庭,也不是后继家庭,它暗示的涵意是一种新型态的家庭,它既排除了“混合”这个不可能达成的梦想,也避开了“后继”所意味的“第二度婚姻会更好”的想法。我这里采用“再婚家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强调出将两个个别家庭引到新婚姻的亲合力上来,而婚姻亲合力正是再婚家庭所需要的。

除了初次婚姻建立起的传统核心婚姻家庭之外,在我国社会至今还没有跳出支持或提倡其它家庭类型模式的框架,再婚夫妻不得不依靠自己去创造出一种类别于初次婚姻家庭型式。社会学家以及来自成功再婚家庭成员指出,如果一个功能良好的再婚家庭的心得能被社会广泛接纳,真正再婚家庭的样板能通过电视或传媒被描绘出,那么,它所给予社会的必定更带有明显的楷模示范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

显然,再婚家庭中的人际渗透性比初次婚姻家庭要复杂得多。例如要安排自己或伴侣与前任配偶所生的孩子在周末时加入再婚家庭生活,也就是接受“周末儿”的来访;为孩子建立起与血缘家庭的沟通管道,例如与孩子的表兄弟姐妹、祖父母以及“另一边”的叔伯阿姨等的情感联络。这些都是颇为复杂的后勤工作,需要豁达的心胸和灵活的情感处理技巧。再婚夫妇可以不依照传统既定的父母角色,而是根据与子女间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各自该承担的亲职责任,以及该负担的子女抚养费。基于这一原则,男人也须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来,而不能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新太太,虽然照料孩子的生活对女性来说比较容易。

由于再婚双方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婚后男方的孩子可能将再婚家庭搞得一团糟,争战可能因此产生。对一个再婚女性配偶来说,其明智之举是不要与先生的孩子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除了避免接受一切家务外,她应坚决支持先生学会如何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真正父亲,以及如何经营一个家庭。同时,再婚夫妻共同赚钱养家,处理家庭财务,是双边家庭争相索取的重要解决之道。即使太太赚的钱没有先生那样多,也至少能对家庭经济有所贡献,在不同程度上化解先生的困境,使他在履行对前任家庭经济责任以及处理新家庭财务收支时不致捉襟见肘。

随着再婚夫妻的年纪渐大,到了要立遗嘱决定孩子获得遗产的时候,金钱又再度成为再婚家庭中的问题。钱越多,在归属上就越有争议,孩子们会为了”这是属于我父亲的,还是你母亲的”,或者”这是属于我母亲的,还是你父亲”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当年迈而有钱的父亲或母亲打算另觅配偶再婚的时候,已届成年的孩子也往往深怕部分甚至全部遗产继承权会落入父亲或母亲新配偶手中。有时,事实的确如此。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再婚家庭应能接受一种不同于理想化的“合家乐”的情绪气氛。二度婚姻建立起的婚姻家庭往往带着伤痕,家庭结构松散,成员对第一个家庭尚有着很深的依恋。因此,再婚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必须给予对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失去第一个家庭所产生的悲伤。同样,也必须容让孩子表达出内心矛盾交织的情感。毕竟,最终达致营建彼此关系的目的,两边的孩子可能要有相当长的时间互相适应。至于要多长时间来互相调适,则取决于孩子们的年龄和其它因素。研究显示,除了再婚夫妻双方各自的孩子之外,他们在再婚婚姻中所共同生育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维系再婚家庭中关键的人物。

当再婚家庭具有凝聚力的时候,通常已过去了三至五年的时间。这比一般夫妻想象的要长。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情感会随着时间以及家人间正面的生活经历增长。如果继父/母很明智,孩子会随着时间慢慢适应从家庭的陌生人慢慢变为妈妈/爸爸的亲密配偶、孩子的益师良友、慈爱可亲的保姆,最后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可敬可爱的大人。若再婚时孩子已到了青少年或成人的年龄,那么,继父/母可能要将目标定位在成为孩子的朋友上。这听起来令人泄气,但却是现实。

每当辅导再婚家庭接近尾声时,我们会建议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惯例仪式,以协助他们界定自己所属的家庭。例如,我会请两边的家庭成员分别说说他们的前任家庭是如何庆祝新年的,然后协助他们设计出一套适合新家庭需要而又能引起全家兴趣的另一种庆祝方式。他们可以在新年安排全家一起去聚餐,等到孩子都回家后再一起拆开大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或者经济宽余的话,全家可以利用新年假期一起去欣赏一场全家都爱看的表演,或是安排一次北国或南国旅游。我也建议他们为再婚家庭设定一天“照相日”。这一天孩子可以将自己的相本、录影带和过去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拿出来,与来自另一家庭的孩子共同分享。如果父亲的新妻子还没有孩子的话,就和新继母分享。这可以帮助再婚家庭成员彼此了解、承认并接纳每一个家人的过去生活史及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家庭生活中的惯例仪式可以发挥不同功能,从“祖父/ 母日”(即邀请所有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欢聚联谊)到”协商日”(即将所有新家庭成员聚集起来倾吐心中的不满,然后全家研究出一个解决方案,以各自独特需要的方式建立起彼此间的融洽关系)。

事实上,离婚和再婚是针对第一次婚姻关系所做的最终协商。由于再婚家庭承受着巨大的改变和压力,他们理应获得社会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指导。然而,事实在许多握有实际权力的社会部门,离婚受到非难与忽视,再婚家庭也只能得到一些口惠实不至的帮助。这种杯水车薪的帮助没有包括详尽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范例,无法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去做。除非再婚夫妻组成自己的支持团体,或与再婚家庭相关组织建立起联系,否则根本难以得到实际帮助。

当通过痛苦的尝试自行领悟出一套心得体会时,它们泰半已学会了如何在不知可否的情境下自处、如何接纳进入核心家庭的外来者、如何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联合亲职、如何治疗过去离异婚姻家庭的创伤,以及如何营造出主动融入家庭关系的氛围,等等。经历了紧张繁杂的情感协商后,再婚家庭可能培养出比我们一般初婚家庭更大包容性的成员来,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新老成员混合、重建的婚姻家庭中,成功的再婚夫妻往往能培育出某种程度的适应性,从而成为下一代楷模。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能将是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急邃转型的我国社会中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家庭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