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05

第5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培根

英国哲学家、作家。他出生在伦敦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2岁时即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后到法国游历。1579年进入葛莱法学院,取得律师资格。1602年受封为爵士,后被弹劾去职。晚年居家著述,致力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为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兴起扫清了障碍。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随笔》,该书的副题是“社会与道德的劝言”,以短小的摘记式文章,对哲学、伦理、友谊以及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等进行讨论,文笔紧凑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善择时即省时”等。由于他的示范性创作,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多恩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出生在伦敦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幼年丧父。依靠亲戚的资助,他先后在牛津大学和伦敦学习,对法律、神学、医学和古典文学都有所涉猎。早年一心从仕,一度生活潦倒。后受到国王詹姆斯一世赏识,1621年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去世。他的诗歌大致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宗教诗、书简和布道文等,以爱情诗和宗教诗最为著名。他的爱情诗共55首,收在诗集《歌与短歌》中,大部分以死亡、离别为主题,充满神秘思想,以分析爱情的性质和心理见长。宗教诗主要是他较晚写的一系列《圣十四行诗》。此外还有《挽歌》20首,《讽刺诗》7首,《警句》若干则。他的诗歌语言接近口语,构思富于戏剧性,意象奇特,充满奇思妙喻,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鲜感和深入的联想。他的诗集在1633年出版,由于艾略特等人的推崇,多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为提高。

琼森

英国诗人、剧作家。出生在伦敦,家境贫困。在古代史学者坎姆登的资助下到威斯敏斯特学校读书,掌握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学知识。约1597年左右开始当演员和剧作家,161 8年获得詹姆斯一世颁发的年金。他是17世纪初英国文坛的盟主,共写有18部戏剧,抒情诗、评论集若干。他的悲剧只有《西亚努斯的覆灭》等两部,均取材于古罗马历史,以忠实于历史文献著称。他的喜剧大部分是社会讽刺剧,以伦敦市民和宫廷生活为背景,多按古典主义的原则写作,代表作有《福尔蓬涅》、《炼金术士》、《巴托罗缪市集》、《人人高兴》、《冒牌诗人》、《狐狸》、《安静的女人》等,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社会的风俗,熟练地刻画出人物性格,而且提出一系列道德问题。他的创作在人物和情节方面对17、18世纪的英国喜剧很有影响。琼森知识广博,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准”作家。

高乃依

法国剧作家。他出生在卢昂,父亲是法官,少年时受天主教影响较深,1628年起成为律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635年发表第一部悲剧《梅黛》,此后一度成为黎塞留写作班子中的一员。1647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以后的创作每况愈下。他的主要成就是《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四大悲剧。这些剧作的基本主题都是感情与理智的矛盾,强调感情要服从理智。《熙德》是他的代表作,写贵族青年罗狄克和施曼娜相爱,但因二人的父亲有冲突,罗狄克奉父命和施曼娜的父亲决斗时,将其杀死。施曼娜不得不请求为父报仇。由于罗狄克在抗击摩尔人的斗争中立下大功,成为“熙德”光荣归来。施曼娜却要求报仇,国王劝她以国家为重,二人和好。这里的基本冲突是义务和情感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国家利益和国王权力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到了解决。

弥尔顿

英国诗人、政论家、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从小喜爱文学。1625年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著有《圣诞清晨歌》、姐妹篇《快乐的人》和《沉思的人》、挽歌《黎西达斯》等。英国革命爆发后,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政论文,鼓舞士气。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王朝复辟后一度被捕入狱,之后专心写诗。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悲剧诗《力士参孙》。其中,《失乐园》是他的代表作,选用了《圣经》中魔鬼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在艺术手法上,他从多方面继承了古典史诗的传统,语言充满激情,富有政论性,多用比喻和多变的句法表现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撤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弥尔顿的创作标志着文艺复兴传统风格向古典主义风格的过渡。

拉封丹

法国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森林管理员家庭,幼年在农村度过,热爱大自然,熟悉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1645年赴巴黎学习法律,结业后返回故乡,潜心阅读和写作。之后,依附财政大臣富凯,后者被捕后被迫逃亡。先后投靠两个公爵夫人出入上流社会。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寓言诗》十二卷,1668—1694年之间陆续出版,共有故事240多个。其中大多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及民间故事,加工改写后进行再创作,大多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流畅自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其中不少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狼和羔羊》通过一只小羊饮水时被狼强行吞噬,说明强者总是最“有理”的;《农夫和蛇》说明对恶人不能讲仁慈,否则反被其害;其他还有《患瘟疫的野兽》、《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本名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父亲是宫廷室内陈设商。他自幼喜爱戏剧,1643年和朋友组成了剧团,亲自参加演出,并为此放弃了继承权。1650年起任剧团负责人并开始喜剧创作。1659年公演的《可笑的女才子》嘲讽当时贵族矫揉造作的风气,也奠定了莫里哀喜剧家的地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讽刺天主教会的《伪君子》,批判修道院妇女教育的《太太学堂》、《丈夫学堂》、《屈打成医》、《吝啬鬼》(一译《悭吝人》)、《乔治·唐丹》、((唐·璜》、《恨世者》、《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舞蹈剧《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其中,《太太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讽刺对象是上层资产者和没落贵族,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评价他是“无法模仿的莫里哀”。

《达尔杜弗》

一译《达尔杜尔弗》,是莫里哀的代表喜剧。主人公达尔杜弗伪装宗教虔诚,取得奥尔恭的信任,尊他为精神导师,并强迫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达尔杜弗并不满足,反而无耻地勾引奥尔恭的妻子。奥尔恭的儿子向父亲告发这一丑行,反而被赶出家门,并被取消了财产的全部继承权。这时,奥尔恭的妻子设下巧计,让丈夫亲眼看到了达尔杜弗的丑态。但达尔杜弗露出真面目,不但要霸占奥尔恭的家产,还想把他置于死地。幸好国王英明,逮捕了骗子。这部喜剧严格按照古典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冲突集中。特别是主要塑造了达尔杜弗的形象,逐层深入地揭露了他的本质,深刻揭示了教会和贵族上层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突出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已经成了伪善者、故作虔诚者的代名词。

卡尔德隆

西班牙剧作家。他是西班牙文学与艺术黄金时代——约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顶尖的戏剧家。出生于马德里的显赫家庭,曾入耶稣会学校就读。1614-1615年在埃纳雷斯堡大学求学,1616年入萨拉曼加大学攻读法律。1623年在创作首部戏剧《爱情荣誉与权威》后,前往国外游历。返回西班牙后,担任腓力四世宫廷戏剧家,声名鹊起,成为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德隆是位多产作家,作品总计200余部,可分三类:喜剧、宗教剧与短剧;短剧包括滑稽剧和说唱剧。喜剧数量最多,有100余部,著名的有《人生如梦》、《坚贞不渝的王子》、《秘密上诉》等;宗教剧作品有70多部,这些作品通常在基督圣节时公演,包含异教与宗教主题,通常属寓言式,将感官、地球和罪恶等观念人格化,重要的有《世界伟大的戏剧》、《巴尔塔萨的晚餐》等;滑稽剧和说唱剧约有20余部。卡尔德隆的戏剧作品风格独具,语言优美,尤其是丰富的隐喻和复杂的象征运用,是黄金时代末期精美的巴洛克文体之极致。

约翰·班扬

英国散文作家。他出生在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补锅匠。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很早就继承了父业。英国内战时,他在军队接触到清教徒和各阶层的人物,对以后的宗教信仰和创作都产生了影响。退伍后,加入了清教徒教会,并成了传教士。后因传教活动,于1660年被捕,监禁12年。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就是在狱中所写。这是一部讽喻体作品,共上下两部,采用梦境寓意的手法,写一个“基督徒”从“将亡城”逃出,经过“失望沼泽”、“死荫幽谷”、“名利场”等地,到达天都的经历。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的一些景象和人物,巧妙运用比喻、民间口语及平民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西方文学史家把《天路历程》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为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的文学名著。布瓦洛法国诗人、文学理论家。本来学习法律,继承父亲的遗产后,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年轻时和莫里哀、拉辛等有来往,并写了一些讽刺诗,讪笑某些官方和半官方人士。这时期的作品集为《讽刺诗》。中年后开始和权势人物接近,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诗艺》。这部著作被看作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全书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的最高任务是“模仿”,而模仿又必须服从理性。还沦述了悲剧、喜剧、史诗和牧歌等体裁的创作规律,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模仿古代作品就是成功的捷径。布瓦洛的理论对17世纪以后的法国文学影响很大,如悲剧的“三一律”等。

拉辛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火。1658年在巴黎学习期间结识了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之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由于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他受到贵族保守势力的仇视,曾被迫停笔10年。他的代表作有五幕诗剧《安德洛玛克》、《费得尔》、《爱丝苔尔》等,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故事,描写王公贵妇丧失理性,感情放纵,结局悲惨。《安德洛玛克》写特洛伊城主将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战争后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国王却爱上了她而不愿娶自己的未婚妻爱尔米奥娜,并以她儿子的性命相要挟。因嫉生恨的爱尔米奥娜唆使有意于她的希腊特使奥莱斯特去刺杀国王。婚礼上,安德洛玛克自杀,国王被奥莱斯特杀死,爱尔米奥娜也自杀而死。剧本谴责了这些受****支配的贵族男女。在艺术方面,他文笔细腻,富于抒情意味,擅长分析人物心理,尤其是贵族妇女心理活动的刻画,十分出色。此外还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悲剧《以斯贴记》和《亚他利雅记》。

古典主义

17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在欧洲各国都产生很大影响,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法国古典主义在17世纪中叶形成,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其生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集中阐述了许多古典主义原则性的创作理论,比如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即要求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就是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这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的一种曲解。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高乃依和拉辛等人的悲剧。古典主义虽然范围狭窄,但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后来影响音乐、绘画等众多领域。它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兴起于16世纪中后期,17世纪达到鼎盛。在文学史上,主要指17********中出现的一种重视词藻的雕琢和堆砌,意象繁复,讲究形式和技巧的创作风格。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来玩弄风雅。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马里诺派,马里诺以夸饰的词藻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西班牙的代表是贡哥拉派,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相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在英国有玄学派,以神秘主义诗人多恩为代表,他的创作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交织在一起。西欧著名的巴洛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他的剧作《人生如梦》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蔑视和对宗教的狂热,还宣扬对国王的忠诚,是典型巴洛克风格的作品。

古今之争

指17世纪席卷英法两国的一场文学论争,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崇古派”有布瓦洛、拉封丹和拉辛等人,坚持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惟一楷模;“现代派”的支持者有文学家佩罗和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他们认为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并不逊色。1687年,佩罗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引起双方的激烈交锋,此后发表了不少战斗性的诗歌等,互相攻击、讽刺。其主要争论点有两个:文学是否与科学一样,是从古代进步到现代的;如果有进步,是直线的还是周期性的。这些问题在当时的一片混乱中并未得到解决,但历史已经证明“厚今派”的胜利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