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17

第17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1)

柯罗连科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乌克兰。在莫斯科上大学时,受民粹派思想影响参加革命活动,遭反动当局逮捕和流放。获释后继续进行反沙皇政府活动。柯罗连科一生受民粹派思想影响,对十月革命态度矛盾;但他对沙俄反动统治一直不妥协,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则始终充满同情、热爱和信任。他在流放中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和特写。代表作有《玛加尔的梦》、《盲音乐家》、《巴甫洛夫村札记》和自传体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四卷,1906—1921)。这些作品不仅无情鞭挞革命前俄国社会的腐朽没落,而且反映出被压迫者反抗意识的增长和俄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道路。在艺术上,柯罗连科明确主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读他的作品能使人察觉黑暗而奋起直前。其主人公多为农民,但要比同时代人笔下闭塞温顺的庄稼佬高出一头。高尔基曾尊他为自己的“老师之一”。

莱曼·弗兰克·鲍姆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纽约州。童年在父亲的大庄园里度过,从小喜欢写作。鲍姆做了父亲以后,常常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所听过的故事。他觉得那些故事枯燥沉闷,讲的尽是些令人讨厌的道德和训诫的内容。他自己构想出一些听了使人愉快的故事,同时把儿歌改编成故事。1897年,他编了散文集《鹅妈妈的故事》、儿歌《鹅爸爸的书》等。1900年,鲍姆写成《绿野仙踪》(即《奥茨国的魔术师》),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一个小姑娘被一阵飓风吹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遇到了稻草人、铁皮人和一只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各自的愿望,历经考验,寻找奥茨国的魔法师的帮助。此后,鲍姆又写了《奥茨国的地方》、《多萝茜与奥茨国的巫师》等多部有关“奥茨国”的故事。

萧伯纳

爱尔兰剧作家。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1876年移居伦敦,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并从事新闻工作。后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但始终是个改良主义者。20世纪30年代访问过苏联、中国和美国等。他1 885年开始创作戏剧,共有剧本51部,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恺撤和克莉奥佩特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受易卜生影响很深,但他对 社会问题的揭发和批判,对知 识分子和孤独的反抗者的推 崇,常常以接近闹剧的形式表 现出来。其作品中夸张幽默的 语言蕴含着深刻的真理。他也 因此成为现代英国资产阶级社 会最辛辣的讽刺者。康拉德波兰裔英国作家,真名是约瑟夫·康拉德·科尔仁尼耶夫斯基。他生于一个波兰革命者和作家的家庭,幼年颠沛流离,没有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1874年开始在一艘商船上的工作,直到1898年他转而专心从事写作为止。康拉德共发表了13部长篇小说和多部短篇小说等。代表作有描写海员生活的长篇小说《水仙号上的黑家伙》、赞美水手的忠诚和勇敢的《吉姆爷》、抨击俄国****制度的《在西方的眼睛下》等。他擅长描写海洋生活,但他关注的不是惊险事件,而是这些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在他的笔下,船是一利,有灵魂的东西,是人跟大自然搏斗时最忠诚勇敢的朋友和助手。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悲观神秘的色彩,擅长心理刻画,主人公多是特殊环境中的异常人物,处于孤独之中。

纪德

法国作家。他出生于巴黎资产者家庭,早年丧父。1891年发表《安德烈·******的笔记》,表达了对柏拉图式爱情的向往,此后又追求同性恋生活,但在《背德者》中对同性恋的恶果进行了批判。日记体中篇小说《田园交响乐》和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是纪德的两部重要作品,前者正如纪德所说,“是对某种自我欺骗的形式的批评”。后者被作者认为是他惟一的长篇小说,在小说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上都有创新。1925年的赤道非洲之行是纪德的又一重要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游记》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在《伪币制造者的日记》中,他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1947年,他因“内容广博和意味深长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梅特林克

比利时剧作家、散文家。生于根特市,早年学习法律,后到巴黎开始文学创作。1889年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个剧本《玛莱娜公主》,后者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主要剧作有《不速之客》和《室内》等。1896年移居巴黎等地,开始摆脱悲观主义,《莫娜·凡娜》、《乔赛儿》和《青鸟》等代表作,都力图解答道德和人生观问题,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其中《青鸟》是一部梦幻剧,被公认为他的戏剧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又出版了《白蚁的生活》等几部散文集,批判资产阶段的道德习俗。1911年,由于他的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伏尼契

英国女作家。出生在爱尔兰,后迁居伦敦。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后在伦敦结识了很多流亡的革命者,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婚后积极参与流亡者的革命活动,任《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并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作品。1897年,在伦敦出版了她的小说《牛虻》,小说描写意大利革命者争取国家独立,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坚定的革命者牛虻的形象。小说在我国和苏联有很大影响,曾经激励了一代人。但在西方长期受到冷落。伏尼契的其他创作还有小说《杰克·雷蒙》等。

吉卜林

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在印度孟买,在英国受教育,17岁中学毕业回印度工作。1884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百愁门》。早期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他创作鼎盛时期,有诗集《营房谣》、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长篇小说《基姆》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还有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等。晚年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其作品简洁凝练,充满异国情调。由于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1907年成为英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叶芝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出生在都柏林一个画师家庭,1884年进入都柏林艺术学院,1886年开始创作生涯。之后参与建立了爱尔兰文学协会、创建爱尔兰民族剧院协会等,是20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发表了《秘密的玫瑰》、《风中的芦苇》等具有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集,受斯宾塞和雪莱影响较大,《当你老了》、《茵纳斯弗利岛》等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中期,参与了要求民族自治的民族独立运动,诗风也由早期的虚幻朦胧转向坚实明朗,代表作有诗集《在七座树林中》、《布满阴影的水》、《责任》等;后期,发表了《幻象》一书解释其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并有诗集《钟楼》、《螺旋》等问世,其抒情诗以洗练的语言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叶芝的诗歌创作对现代派诗歌有很大影响,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叶芝的实验戏剧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代表作有《女伯爵凯瑟琳》、《心愿之乡》等。

罗曼·罗兰

法国作家。出生在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获得罗马法国考古学校的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师和巴黎大学教书,同时创作兼写音乐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赞同社会主义。他的创作在戏剧方面有《群狼》、《爱与死的较量》等;传记方面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甘地传》等,主要是想通过名人传记,宣扬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等。前者是罗兰的成名作,写一个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的作曲家一生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巴黎文艺界的虚伪和腐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威尔斯英国科幻小说家。出生在肯特郡一个普通小店主家庭,曾进入伦敦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作过记者,1893年左右成为职业作家,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1895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时间机器》使他一举成名。描写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飞到过去和未来的机器,展现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可怕情景。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表明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劳动者和剥削者冲突加剧可能造成的后果的担忧。此后,又发表了《莫罗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月球上的第一批人》等科幻作品,改变了凡尔纳作品中的乐观主义倾向,表现了对前途的不安和焦虑,创作中运用了当时的先进科技但又不受其限制。另外,他还写有一些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的小说《爱情和鲁维轩先生》、《托诺-邦盖》等。

克罗齐

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历史学家。出生在佩斯卡塞罗利,后定居那不勒斯。在天主教学校受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后入罗马大学学习。克罗齐独力潜心学术研究,他最伟大的作品是《精神的哲学》,分四部分出版——《美学》、《逻辑学》、《实践哲学》、《历史:它的理论与实践》。其中主要贡献在美学方面,提出了“艺术即直觉”的著名观点。他还有许多历史和批评作品,如《诗学》和《自由故事之史》。他也创办并主编季刊《批评》,颇具影响力。另外,克罗齐还写有许多评论重要哲学、文学作品的文章,如《但丁》、《莎士比亚》、《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等。同时,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10年成为意大利国会议员,1920—1921年间任公共教育部长,主持学校改革,二战时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独裁,持自由主义的立场。退休后,在故乡那不勒斯创办了史学研究中心,逝于该地。

高尔斯华绥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伦敦一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189l—1893年游历欧洲,1895年开始创作,早年受屠格涅夫影响较大。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及短篇小说、散文等若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钥匙》、《天鹅之歌》;以及戏剧作品:《银盒》、《鸽子》和《忠诚》等。他的小说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1932年“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获诺贝尔文学奖。

皮兰德娄

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生于西西里岛一个商业资产阶级家庭,曾就读于罗马及波恩大学,酷爱语言学与文学。1892年回国并开始为文艺特刊撰稿。1894年,婚姻、家庭连遭不幸,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20世纪初,皮兰德娄开始发表小说,自传性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被誉为意大利20世纪叙事体文学作品的典范。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是他的一系列怪诞剧,主要有《诚实的快乐》、《像从前却胜于从前》、《六个寻找剧者的角色》、《亨利四世》、《给裸体者穿上衣服》、《我们今晚即兴演出》、《寻找自我》等。这些戏剧采用怪诞离奇的情节或戏中戏的戏剧形式,揭示生活与形式的矛盾,阐释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由于“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193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基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父亲是一个木匠,幼年丧父,11岁就开始走上社会,做过报童、搬运工、跑堂等。1884年起定居喀山,同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他依靠自学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如《伊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有浪漫主义特色,但一些以流浪汉为题材的小说也很成功,如《玛莉娃》等。189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此后至十月革命前,他的主要作品是《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在人间》,还有剧本《底层》、《小市民》等。苏维埃时期,他一方面主持了很多社会活动,一方面坚持创作,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通过阿尔达莫诺夫一家三代的兴衰变化,概括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命运。1934年,高尔基主持了第一次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担任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为苏维埃文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评价高尔基:“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没有高尔基。”

《母亲》

发表于1906年,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以巴威尔一家为中心,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和“车站被捕”几个典型性的场景,描写了以母亲尼洛夫娜和巴威尔为代表的俄国工人阶级的觉醒,表现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部小说第一次正面歌颂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克洛代尔

法国诗人、戏剧家。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曾在巴黎读大学法科和政治学院。后来成为职业外交官,曾任驻中国、日本和美国等地的领事、大使等。终生抱有炽热的宗教热情。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歌、诗剧等。诗歌方面师法兰波,代表作有《五大颂歌》、《三重唱歌词》等;戏剧方面主要作品有《城市》、《给玛丽报信》等。他的作品多取材《圣经》,充满基督教的玄想与炽烈的宗教热情,感情奔放,节奏强而有力。主题多是世俗的欲望和罪恶与上帝的“神恩”之间的矛盾。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中国任职期间曾写过散文集《认识东方》,还学习汉文,翻译和改写过一些古诗。

库普林

俄国作家,小说与故事以煽情、色彩和动作著称。生于纳罗夫恰特。幼年丧父,1880年入军校,后来在军中任职,这段生活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1894年退伍后开始专职写作。十月革命后流亡巴黎。他的作品多以亲身经历为题材,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揭露沙皇军队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境遇,赞美他们的勤劳与善良。他的主要作品有抨击工厂主对工人剥削的中篇小说((莫洛赫》、揭露沙皇军官野蛮与腐败的长篇小说《决斗》和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妓女生活的《火坑》等。流亡期间的《士官生》等作品则多带有回忆性质,有一种伤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