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时装设计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自己设计的精美服装,一般地说在一个国家都不超过10件,而且不能在同一个城市的商店里出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物以稀为贵。每件时装差不多是10件,甚至20件衣服那么贵的价钱,穿在身上才会感到身份、地位充分地显露出来。要是满街人都穿上相同式样的衣服,那么就会觉得这种服装太普通,其价值就会大跌。所以,人们都反映高档时装贵,人们承受不了,但知道了这一道理,就不会这样想了。每件时装的价值在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其智慧的结晶需要高昂的代价。
文物、古玩的价格是高昂的,它的消费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些大亨或达官贵人。梵高的画,价格惊人,一般的人能问津吗?不能。越少的东西越贵,拥有它,就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商人们深谙此道,对时装就不能成批生产,其他一些商品也尽可能限制生产,目的就是突出一个“稀”字。
一次,一个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印度人说要卖250美元,画商嫌贵不同意,因为当时一般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画商怎么愿意多出那么多钱呢?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气冲冲地跑出去,把其中一幅烧了。画商见到这么好的画烧了,甚感伤痛,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印度人还是要250美元,画商又拒绝了,印度人又烧掉了其中的一幅。画商只好乞求道:“可千万别烧这最后一幅!”又问印度人愿卖多少,印度人还要250美元。画商出口道:“一幅与三幅画能一样价钱吗?”印度人又把这幅画的卖价提高到500美元,最后竟成交了。
事后,有人问印度人为什么要烧掉两幅画,印度人说:“物以稀为贵,再则,美国人喜欢收古董,珍藏字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岂肯轻意放掉,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所以我要烧掉两幅,留下一幅卖高价。”
在市场上常看到商人们利用“稀”字战术,“某商品不可进货,抓紧购买,最后一次机会,失去可惜。”“某商品卖完为止,今后不再生产。”等等,像一警钟,催人抢购,以刺激购买欲,每每都可得逞。这岂不是巧妙运用“釜底抽薪”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