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的儿子魏世侃从小聪明伶俐,智慧过人。魏禧担心儿子的心机不能用在正道上,对他管教格非常严格。他经常给儿子讲孙庞斗智的故事,让世侃明白,孙膑把聪明用在了正道上,写出了《孙膑兵法》名垂千古;而庞涓原是孙膑的同窗好友,但他重视名利,嫉贤护能,虽然也很聪明,但把心眼用到了邪道上,脑海中每天想的都是私欲,时刻为投机钻营费心思。结果堕落为残害贤良、出卖朋友的可耻败类,最后遗臭万年。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世侃心里。其中的道理,指导着他如何做人。
由于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魏世侃心地善良,举止端庄,通晓世理,以礼待人,受到乡人的好评。魏禧并没有因为儿子受人称赞而放松对他的教育。他在写给儿子世侃的信中还不厌其烦地说:“世侃,你从小机灵,反应敏捷,可是智慧应该用在合理的地方,选择老师,结交朋友,都要以志同道合为依据。这样做,才能成为圣贤,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豪杰,就能事半而功倍;如果不把智慧用于正道,或滥用聪明,那就会助长骄傲的情绪,文过饰非,甚至为非作歹,最后导致身败名裂。”
在父亲的教导下,魏世侃心存正义,与人为善,成为被人们心中的贤德之士。
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正直、远离恶念的成功人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确实了解孩子以后,才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通过语言动作,让孩子明白父亲或母亲的关爱。
●对孩子良好的表现及时赞美,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批评纠正。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难处,让他们有机会帮助家长。
●尊重孩子的个性,维护他们的自尊与荣誉感。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重视,信任孩子,在可能范围内允许他自由发展。
●不要轻易用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内疚。
●不管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交流,建立亲密的感情。
●随时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展的状况与需求。
●给予孩子的种种帮助与作为,必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至诚无息,日增月累
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而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译文
圣贤的人之所以能被称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的先天因素有多好,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成为有道德的人,再逐渐发展成为君子,再由君子逐渐发展成为圣人,这其中等级的划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所以,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凡是,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就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成功,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是难估量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培养孩子的品德与提高孩子的智能一样,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父母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逐步完善孩子的人格。
现在许多孩子缺乏集中力与持续力,有人认为这是受电视广告的影响。电视广告需要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强观众对商品的视觉。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适应对一件事情集中精神的持续时间,然而这个时间是以“分”或“秒”为单位的。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近年来无法在上课时间内保持安静的小学生日渐增多。如果到了中、高年级仍无法安心上课,成绩当然会一落千丈。考虑到孩子的将来,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耐力和持续力的人。尤其是看到时下的年轻人,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更期盼孩子不要步其后尘。
有一位画家,三年前被检查出患有一种绝症。但他并没为此而倒下,三年来,他除了治疗,还天天作画,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即使在平时,他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乐观、平静的心态时,他给人们讲述了儿时的一件事情:
他读中学的时候非常淘气。有一次因为连续几天旷课,被学校给予严厉的记过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母。他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骂他。在晚饭之后,父亲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他迷惑不解地看着父亲,父亲说:“我给你做一个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漏斗里,种子便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他的手里;父亲连续地投了十几次,他的手中就有了十几粒种子;然后,父亲再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一起投放到漏斗里面,那个狭窄的缝隙被玉米粒相互挤住了,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此时,父亲意味深长的解释道:“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每天你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了。”
听了父亲的解释,他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羞愧地低下了头。至今数十年过去了,他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诲:“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学习、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今社会的诱惑实在太多,而孩子又缺乏辨别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失去家庭的关心和温暖,就可能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的人乃至滑向犯罪深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这就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已不再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每个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
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做父母的人都要自觉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教育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品行、法制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念之微,天理人欲
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鹜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译文
人的思维想法即便是极微小的一个念头,如果没有思考人生的道理,就一定思考自己的七情六欲。所以说,心中存有私欲,就是放纵自己,并非只有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称得上是放纵。思想稍放纵,就是私,并不是到了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才被称为私。只有内心没有被耳目口鼻所驱使,才能得到安详闲适。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所听所见,不加以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由于耳目这些东西一与外物接触,便会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止。脑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思考才会发挥其功能作用,不思考就不会有所收获。脑是上天用来思考的。先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那么耳目之类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将心中的志向夺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没有志气的人必将一事无成。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首先是由于他有高深修养的志气。立志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大门。按诸葛亮的说法还应“志当存高远。”人不立志就好像无舵的小船和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每一位父母都应教育子女抛弃私欲杂念,树立远大志向。若无崇高远大的志向,没有坚韧不拔的志气,没有宽阔的胸怀,成天沉浸在世俗琐事之中,就会目光短浅,在个人欲望的严重束缚下,处于一种庸俗不堪的状况,那就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平庸之辈。
徐霞客是明代杰出的旅行家、探险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是在旅行和探险中度过的。在漫长的旅行生涯中,他将自己的旅行路线、沿途的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情况、所经受的气候条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著成了一部至尽仍有极大科学价值的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而成为一位历史名人。
父亲去世,按习俗徐霞客须在家守制三年。在这三年中,徐霞客阅读了大量书籍,学识大为长进,而效法玄类、张骞,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他在阅读书籍时,常常发现书上所载的山川、河道,与事实大相径庭,有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这一切,促使他严生一个大胆的念头: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探险旅行。
三年过去了,徐霞客也成了家。他真想马上走出家门。开始自己的探险旅行事业。可是,面对年老的母亲、新婚的妻子,又难以说出自己的心愿。因比他常常门坐房中,独自长吁短叹。这一切被徐霞客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清楚地知道儿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徐霞客的母亲,是一位十分开通的妇女,她不信鬼神,艰苦自奉,又非常珍惜儿子的才华与抱负。她压抑着儿子即将远离家门的思念与担忧,反而鼓励徐霞客:“好男儿就应有四方之志,你怎么能为了我们而坐困家中,成为‘藩中雉、辕下驹’呢?”她还劝说了徐霞客的妻子许氏,又亲手为儿子缝制了一顶“远游冠”,为儿子整理了行装。
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从22岁开始,先后游览了太湖、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华山等地。因为老母在家,每次都是定向而往,如期而归。
勤劳善良的徐母在院里搭架种豆,又能织出像蝉翅一样漂亮的布匹,卖了布,积攒起来供霞客外出作旅费。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有时还被盗、被骗,霞客常常困难得吃不上一顿饱饭。这种情况下,他回家时,只能两手空空。看看上有母亲,下有儿子,霞客往往感到惭愧。这时候,母亲就笑着说:“你外出顺利归来,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马上用布去换米,摘豆角做菜,咱母子喝口欢喜酒,吃顿团圆饭。”
在30多年的探险旅行主涯中,徐霞客记下了60多万字的日记,经后人整理成书,即著名的《徐霞客游记》。此书被称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科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是徐霞客为科学而探险、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结晶。
要想让孩子从小抛弃私欲杂念,树立远大志向,父母教育子女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使孩子真正懂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一切不平凡的伟业都是有志者创造、发明、成就的。一定要帮助子女树立正确而较高的目标。因为人的能力比自我想象的要大得多,但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就需要树立较高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
●立志要从子女年小时就开始,不能慢吞吞地拖到晚年。
虽然常言讲“从小看大,三岁到老”但这种说法不科学,不可取,太绝对。“教子趁小,练功趁早”也是世人的名训。基础打的正,打的牢,打的好,对子女一生的健康成长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孩子明白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拆和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它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失败和成功具有同样的价值。只要不气馁,做到“发愤和坚韧”,总有一天会成功,只想不行动的人,是没有失败,但更没有成功。
天变灾异深自儆省
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固理之必然也。
译文
从我小时候登基坐上皇位算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这期间,有时会遇上地震和水旱灾害,我就一定会自己深加反省,所以灾害和变异马上就消失了。大多时候有了天灾变异,不要惊慌失措,只要回过头来对自己多加反省,忏悔改过,一定会转祸为福的。
《尚书》中说:“顺从道的吉利,悖逆道的凶险,这吉凶的回报,就如同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样。”这本来就是必然的道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反省,能让一个人明白自己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犯了哪些错误。在反省的同时,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种方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反省,是指用一段时间,把孩子从令人烦恼的处境、诱惑中转移出来;是他平静下来,回想起长辈对他的期望,回复常态的机会。如果反省期间引起孩子更多的注意、精力、不快,或与父母、监护人斗嘴,就注定会失败。
“反省教育法”适用于从18~24个月至5岁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情况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小于18个月的孩子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反省;而大于5岁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复杂的方法去纠正他的行为。
反省期间,孩子不应当和父母或监护人相互影响。反省是一种轻微的、使之暂时孤立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想说,“当你这样做之后,你就不能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