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著名学者都非常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思是说:水的流动规律是不灌满小水坑,就不会向前流,人的学习不按照规律和顺序就学不好。宋朝朱熹读书的经验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也。”“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本敢志其彼。如是循序而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关。”他认为读书要有程序有计划。从基本书读起,由浅入深,切不可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这好像人的肚子饿得很厉害,如果见到酒席,就不顾一切,把所有食物塞进嘴里,匆匆咽下去,那什么美味也品不出来,甚至还会生病。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你们想要攀登科学高峰之前,首先应当研究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果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东西。”
古今圣贤名人,常常规劝子女在读书学习方面,要注意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如果想走捷径,就会欲速则不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萧子是为的著作中,曾记载了一位学有所成的王大人给儿子的一封信:
“我不相信你,并非没有根据。过去你对修史感兴趣,将《三国志》放在床头100多天,后来又转头学习玄学,倾心清谈。转行也就罢了,就应该比学习历史要有稍好一些的表现吧?但仍然没有掌握治学的大体顺序。“清谈哪有那么容易!”这是西汉大学者东方朔说的。他治道家诸书,精神专注,情感真挚。专攻一本书,背诵数十家注释,从少年到年长,手不释卷,扎扎实实,还不敢随便议论,而你呢?展开《老子》书卷五尺多,却不知道王弼说了些什么,何晏作什么解释,马融与郑玄见解有何不同,《老子指例》说明了什么,而以清谈家自居,这是最危险的……你没有对这些逐项耳闻目睹,就如同连厨房都还没盖好,却想大宴宾客一个样。光羡慕张衡构思神奇,却想口若悬河,不经过严格而刻苦的训练,哪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你连题目都没看清,意旨未能辨察,六十四卦,弄不清名目,《庄子》全书,分不出内篇、外篇……却整天想蒙骗别人,人家不会受你骗的。”
不难看出,信中提到的这位少爷,真是一位好高骛远、不懂为学之道的浪荡书生,不循序渐进,图急功近利,结果一无所成,腹内空空,受到老子的严厉训斥,但愿他从此醒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出奇制胜,攀登科学高峰。但是面临信息时代,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如何和高速度结合运用,方能适应知识更新快的新形势。
穷理求知,行事得之
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译文
先前的儒家学者有这样的话语:“要研究、探求道理的方法并不惟一,有多种方法可以研究道理,要获取知识不只在一个地方。有时在读书上得到,有时在讲论谈辩之中获得,有时在思考上得到,有时在做事、行为上得到。读书上得到的知识虽然多,相比之下在讲论谈辩上得到知识更为快捷迅速;思考上得到的知识最为深刻,但在做事、行为上得到的最为实在。”这些话说得切实、恰当,有志向,要研究探求事物本源来获取知识道理的读书人,是应该弄明白这些话的内容、意思。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一般来说,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四种:读书、讨论、思考、实践。康熙认为,在这四种学习途径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显得更加有效。
常听一些年轻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他们会长时间沉湎于自己别出心裁的游戏而废寝忘食;会趴在脏兮兮的地上眼睛一眨不眨地观看蚂蚁搬运食物;会异想天开要做哈利?波特,半夜偷偷窥视猫咪何时变成麦格教授……无论大人如何劝说、怎样责备,他们都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有的虽然在强制中放弃了,但心情又一直好不起来,影响了饮食和睡眠。弄得家长左右为难,有苦难言。
实际上,这是年轻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思想、理念、方式方法造成的。
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认为:优秀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少儿天真活泼,喜欢自己爱玩的游戏,哪怕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的眼里却是世间少有的宝贝;他们爱美,钟情于五颜六色的衣服,即使是小男孩也喜欢穿花裙子,不让穿就会噘嘴不高兴;他们有成人意料不到的丰富的想象力。因此,鲁迅说孩子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鲁迅对儿子海婴的教育就是基于这一点。他采取“顺其自然,不多给他打击,甚至不愿多拂逆他的热爱”的家教方法。鲁迅对海婴所持的尊重、支持、鼓励的态度,使亲子情感交流得到了促进和加强。孩子受到家长无言的关爱,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天天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做他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年轻家长运用鲁迅先生的家教思想去理解孩子,用他的家教方式、态度去教育孩子,那么,以往的所谓“烦恼”,便会冰消雪融。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父母与和孩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为他作示范时,需考虑以下几点:如何让这项工作对孩子更有趣?怎样使用非言语沟通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否简化工作,以便孩子能抓住要点?例如,教授孩子操作现实的工具和物品是精细动作技能发展的开端。只要多花些时间慢慢地、仔细地教会孩子如何操作机械,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提高精细动作能力,并成功地完成任务。你可以采用慢动作,少用语言而更关注行动的方式,向孩子演示你真正希望他学习的内容。
家长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尽量回答他们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可能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无法及时回答。但当孩子再次提出时,应尽量给予答复。大人在修理无线电收音机时,孩子喜欢在旁边凝视父亲双手的活动,他就想方设法使父亲需要他的帮助,比如取一把螺丝刀,拿一下螺丝钉。此时他会向父亲提出许多问题,因为他想知道:螺丝钉是干什么用的,收音机为什么会滴墒答答地响。参与这些工作中会让孩子感到自豪,他会觉得自己是父亲工作的伙伴。
比如,有一天父亲正在画图。“我坐这儿,你坐在自己的桌旁,”父亲对孩子说,“我制图,你画画。”然后他简短地说明工作要如何进行。父亲以平静、从容不迫的声调向孩子提出要求,结孩子作出灵敏沉着的榜样,“现在我们都需要安静,不要说话了!我现在有最困难的事要做,必须先想想,然以后才能再做下去。你也趁这机会想想。”
再比如,父亲和孩子一起制作鸟的饲科槽,此槽结构简单。父亲给孩子榔头和钉子,提供意见,进行指导,让他把小木料牢固地钉在一起,做成后,每当孩子喂鸟时,父亲看到孩子是那样安静地站着,从容不迫地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白费心机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比让他看你做更有意义。
好学多问,遍求名师
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译文
我在八岁登上皇位,那时,我就懂得努力学习。当时教我识字读书学习的是姓张、姓林的二位内侍,他们都是明代读书很多的人。他们教我学习主要是以经典书籍为主要内容,至于诗词文赋,就列在经典著作的后面了。我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更加笃志于学习。每天未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天晚了政务之事告一段落,稍有闲暇,又与人探寻、切蹉学问。后来,因为我学习劳累过度,竟然咳出来的痰中带着血丝,即便如此,我的学习也从没有放松或间断过。我在少年时代就是这样好学苦读,而且还特别喜欢书法。当时有位名叫沈荃的翰林,他学的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书法字体,曾教过我书法。张、林二位内侍,当年曾与明代擅长书法的人有交往,也经常来指点我。我的书法之所以和一般学书法者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此。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家长问放学后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却不提出疑问的话,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这种重视培养孩子“好学多问”的教育方法,无疑有很大借鉴价值。
对孩子“好学多问”的学习精神,家长应予鼓励。如果家长对某些问题一时也弄不清楚,最好和孩子一起研究,并准备一些百科词典和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有不明白之处好随时查阅,以支持孩子的新见解、新尝试。这样,孩子在质疑、求知、探索过程中所养成的自学能力、勤奋和富于创造的个性,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与“好学多问”这种治学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遍求名师了”。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