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别人,懂得别人的艰难、苦衷。我从小至今,走的路很多,曾经三次出师征剿噶尔丹,虽说我自己没有亲临前线对敌作战,但我觉得我还是敢于站在大军之前。但想想那些带领士兵无所畏惧地攻城作战的将军们,就知道自己绝对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小到大不曾攀登过一次高墙,每次从高崖顶上往下看,就会头晕目眩。像我这样的人,碰上那么高大的城墙、城楼,怎么能够登上去呢?自己绝对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够轻视、小看它呢?所以,我每次见到那些登城作战的将军们,就非常同情他们,但更多的是佩服。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点。要想让孩子出类拔萃,父母就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超越别人。
巴菲特把自己敬仰的人称为“精神父亲”。1998年5月,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巴菲特与风头正劲的比尔?盖茨应邀联袂为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做演讲,对话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成功就是获得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幸福具体指的是什么东西,但我决不会去做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当你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建议你们去为敬仰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这段话无疑是巴菲特自己切身体会的经验总结,因为他自己就是通过为自己敬仰的人做事才逐渐成为股神的。
沃伦?巴菲特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帆风顺的少年时代,他17岁即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习,专业是企业管理。应该说这门专业是巴菲特真心的选择,因而学习兴趣较浓,将业余时间差不多全投入书海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本杰明?葛拉汉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书,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巴菲特的思想。本杰明?葛拉汉投资理论的精髓就是强调对于一家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并相信能通过数学方式正确地计算这种投资价值。这个理论,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葛拉汉当时还兼任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主席,使巴菲特有机会了解和熟悉保险业务,并将自己积蓄的9000美元投资到保险公司的股份上,并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使他在具有扎实知识的同时,积累了对保险业务的投资经验。
巴菲特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回到了故乡奥玛哈。在一家公司工作之余,他争分夺秒地、全身心地阅读各种金融书籍。后来,巴菲特又亲身经历了葛拉汉关于“价值第一”这种理念的检验,他要求到纽约加盟葛拉汉——纽曼公司,巴菲特要求担任的仅是“无给职”的工作,即使如此,葛拉汉还认为巴菲特是“价值高估”而加以拒绝,但是,经过巴菲特的执著请求,葛拉汗最终才答应收下他,从此以后,他就与自己最钦佩的人一起进行投资、操作实践。本杰明?葛拉汉投资风格的精华,是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投资方法。这一点深深地影响并吸引着年轻的巴菲特。
除了本杰明?葛拉汉之外,还有一位对巴菲特影响很大的人,就是菲力浦?费雪。巴菲特说他投资生涯中85%像葛拉汉,15%像费雪。当巴菲特第一次读到费雪关于其投资理念的力作《普通股和普通的利润》一书时,竟像磁石般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他又开始寻访费雪,要求拜认这位老师。
找到费雪后,费雪高兴地收了这个学生,并时时加以指导,特别是他呕心沥血研究出的股市投资的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使巴菲特能够更好地、准确地判断出长期投资。葛拉汉的研究领域以分析公司资料和年报见长,但很少关心企业的类型及特质。而后者恰恰是费雪新的方法学所关注的重点,尽管葛拉汉与费雪的理论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但巴菲特却把他们的精华悉数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融入自己的投资实践之中,创造出了具有巴菲特投资艺术特色的奇葩。从巴菲特这位天才投资大师的成长之中,我们看到了渴求知识的执着,他几度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寻访老师,使他顺利平坦的求学之路平添了亮色,也使他矢志追求的投资知识更加扎实和完满,正因为巴菲特有超越平凡的强烈求知欲和主动寻师问道的不平凡行为,才为他成为投资大师铺平了道路。
巴菲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选出自己最钦佩的人,然后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就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
古人说:“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意思就是学习能改变人的素质,比丹砂、青靛染物的效果还要明显。学习是人的“磨刀石”,可以使人日益变得有理想、有志气、有拼劲、有作为,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加才智;刀只有经过打磨,才能更加锋利。一个人经过刻苦学习,大脑中积累了许多知识,它就像树上盛开的鲜花,一到秋天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为了让孩子养成“佩服别人,不断学习”的良好品性,父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为孩子做出表率
只有父母拥有“钦佩别人,向别人学习”的胸怀,才能为子女做出榜样,也才有资格、有能力教育子女。古今中外的志士名人都深知,培养锻炼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刻苦学习。学的知识要博广,就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桓。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就需要坚定正确的志向。任何人,即使天赋较好,也必须经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方能成才。一个不爱学习的父母,只会日趋平庸,是无法担负育子成才的重任的。我说的学习是对人综合素质和知识的泛指,不仅仅是“他(她)们是什么文化程度、文凭有多高”。有的父母也可能是文盲,但其他的基本素质很优异,也能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成才。如陕西省武功县有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普通农家,却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这类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掌握好夸奖与表扬的“度”
夸奖和表扬要慎重,标准要定得高些,对孩子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事进行表扬和夸奖,使他经常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要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发现多学习,必要时让他经受一点挫折,亲身体验骄傲的结果,感受骄傲的危害。如果以表面的、显性的结果来评价孩子,使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受到表扬,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沾沾自喜、自我陶醉、瞧不起人的坏习惯。
●教育孩子养成谦虚的品质
父母要教育子女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弱点,特别要以严格态度要求自己。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前进。同时,父母要教育子女认清自满的危害。古人讲“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骄傲自满必翻车”。什么时候骄傲自大,自满自足,那么他就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被历史一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不断克服骄傲自大的缺点,才能培养谦虚的美德。
近朱近墨,其习相远
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王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必然者。
译文
人的一生,大部分是通过学习充实的。大概从很小的时候到十多岁这几年之间,完全是自己的本性,知识还没有多少区别,但经过学习之后,就有了近朱近墨的不同。成年以后,做了士农工商等行业的选择,各由其所学来决定。经过学习以后就形成一种习惯,即使是父亲对于儿子、兄长对于弟弟,也不能强迫改变他们的习惯、爱好必须和自己一样。所以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似的,因为学习经历不同,便相距甚远。”这的确是真的。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十多岁之前,很多孩子是不存在什么差别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期内,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戏剧家肖伯纳、童话大王郑渊洁等成功人士,在其少年时期都受到了父母的良好教育。
康熙皇帝教育孩子要注意学习;劝告后人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孩子在幼年时期,父母就应该留意,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不要让他们沾染上恶劣的习惯。
有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体质很差,脑袋出奇的大,医生断定他得了脑炎症。孩子上学以后,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爱问问题。比如,“为什么A要念[ei]呢?”“为什么1+1等于2呢?”怪问题激怒了老师,判定这个孩子存心捣蛋,对他自然少不了冷眼。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以后更加不愿意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了。
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在考试中,得了末第一。不久,他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如果这个孩子的母亲是你的话,或许就此放弃了吧?或许会在孩子面前以及别人面前说:“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希望了。”因为老师都这样说了,因为他被学校开除了,这些“事实”不就判定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吗?
而这个孩子的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她深知孩子的性格,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既然他好奇心强,那就从好奇心培养开始。
她决心挑起教育的重担。
母子俩一起,边晒太阳边上课,从自然科学到政治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深深吸引着这个被学校遗弃的孩子。
由于对什么都好奇,书本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事例,他就照着琢磨,亲手实验。12岁的时候,他就在火车上自己卖报纸开始赚钱,并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实验。不幸的是一次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他被赶下了火车。
灰溜溜的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的理解和原谅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并帮助他建立了相对“安全”的实验室。
这个当初被学校开除的孩子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的好奇心被老师认为是捣蛋,且被开除。恰是母亲的善于发现、正确认识和引导,保护了孩子的天赋。爱迪生的母亲对于爱迪生的爱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并且尽可能地为他创造了探索的环境条件。
很多人所取得大的成就,与小时候的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有很多的父母只知道让孩子考大学,从不把具体学习什么专业和孩子的兴趣联系到一起,所以才有很多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特长、兴趣一点都没有联系,产生厌学,学习成绩也难理想。
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未来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升一直很受一些优秀父母的重视。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似乎对什么都有爱好、也都没什么兴趣,三天喜欢这个,两天喜欢那个,学习上所表现出的持续力真是令人失望。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广而不深”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现代孩子被各式各样的学习填塞了生活,而父母焦躁的心态又常常催促着孩子。孩子在这种情况之下,既没有自己的时间、又有父母过分干扰等因素影响,没有办法去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要父母去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的。莫扎特3岁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对音乐没有兴趣,大人硬逼着他弹钢琴,那么弹的曲子也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要求,这样,孩子很难全身心地投入,也就难以走入音乐的圣地。
有些父母往往从考试的成绩来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则来自父母的期望值,以致造成了对孩子认识上的偏差。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有的小时候并不显得十分聪明。但是如果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从小在某些方面,就露出了特殊的才能。正是家庭发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最终使他们成才。
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茨?普瑞格,他起先的选择是学体育,但后来父母发现了他在化学方面的才能,及时开发了他的智能。最终,普瑞格发明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许多孩子喜欢的作者,曾经被评为“北京十佳青年”。他在读小学时,除语文成绩较好外,许多门功课成绩都不好,尤其是数学,常常不及格,但是他的家庭对他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的能力很欣赏,很-支持。最终他成为众多孩子喜欢的著名作家。
肖伯纳,是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讽刺作家。在他小的时候,为了寻找智能的最佳点,他的母亲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肖伯纳原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学画画,但是效果不佳。一次偶然的机会,反映出他在戏剧艺术上的智慧,最终他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伟大的发明家瓦特,小时候被称为“功课奇差的笨小孩”;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两度考试落榜,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口才极差,甚至说话结巴;卢梭小时候被认为是“不良少年”;绘画大师毕加索,被称为“绘画的天才、数学的白痴”;甘地年轻时一度十分颓废,后来才开始发奋,被认为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这些天才们在表现出某些方面的无能时,另一方面的潜能也在逐步显现。因此,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精心培养。而对于孩子某些方面的无能和缺陷,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是成功教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