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时刻注意安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妈妈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不能夸张地说那里有多危险、千万不能靠近之类的话。对孩子限制过多,就会在无形中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手脚,孩子会因此而变得唯唯诺诺,哪里也不敢去,什么也不敢尝试。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确做事、安全玩耍的方法,而不是处处限制他,这样才能避免让孩子变得怯懦。
▲ 了解孩子怕什么
怯懦的孩子总是说他怕,他到底怕什么?怕黑?怕陌生人?这只是表面的问题,有个妈妈曾经问她的儿子:“你为什么这么怕黑?”儿子说:“我总觉得黑暗的地方藏着可怕的东西。”孩子的恐惧心理多与他的生活经验或者想象力有关系。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怕什么,然后才能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比如,孩子怕黑,我们就应该在他怕黑时拥抱他一下,让他感受到我们会在他身边陪伴着他,这样才能让他在黑暗中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真实存在,确定自己在真实的世界中,不必去恐惧那些幻想中的可怕事物。
也有的孩子会害怕小动物,这是因为他看到过小动物伤人的事件。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小动物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伤害人的,除非它受到了威胁。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多观察一下小动物,然后再学着和小动物相处。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小狗、小猫之类的普通宠物,对于蜥蜴、毒虫等另类宠物是不可以让孩子接近的。
▲ 鼓励孩子勇敢一点儿
胆小怯懦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就会怕做错事、说错话。因此,我们应该多鼓励怯懦的孩子,只要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就应该及时表扬他。尤其是他有某些勇敢的举动时,更要夸奖他,让他慢慢地战胜胆怯的心理,逐渐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
21.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别用“安慰”打扰他
张月一放学就满脸的不高兴,她把书包丢到沙发上,就回房间了。妈妈赶紧过去问:“宝贝儿,你怎么了?”“没事儿。”张月说。
“没事儿?我看你今天心情很不好啊。”妈妈担心地说。“是的,我心情不好。”张月说。“遇到什么事情了?跟妈妈说说。”妈妈说。“没什么,我不想说。”张月说。
“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
“妈,我不想说!”张月有点不耐烦了。
“你这孩子,你不说妈妈心里着急,你这个样子妈妈怎么能放心呢?”
“可我现在不想说话,让我安静会儿行吗?”
“好了,乖女儿别和自己过不去,要不妈妈带你出去玩吧?”
张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她说:“妈妈,我求您了,您出去,然后把房门关上。”妈妈看到女儿哭了,心疼不已,抱着她的肩头说:“别这样好吗?妈妈不忍心看你这样……”不等妈妈把话说完,张月就把耳朵捂了起来。
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妈妈自然会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是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倾诉不一定能让孩子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安慰也不一定能抚平他心中的创伤。当妈妈一遍遍地询问孩子烦恼的原因时,不但会打扰到孩子,还会让他的心更加烦乱。
也许他遇到了什么难事,但是一时还没理出个头绪,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倾诉。当孩子的心烦乱而迷茫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空间,最好不要有人打扰他。如果他想哭,就让他尽情哭,因为坏情绪需要得到释放;如果他想听忧伤的音乐,就别去打扰他,也别问他为什么忧伤。孩子的坏心情不能从别人那里找到出口,只能由他自己去慢慢调解。
在某些情况下,他人的安慰和开导也许能起到调节孩子情绪的作用,但这也只是起到了很少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自己想开了,心里明了了。俗话说,快乐和烦恼都在转念之间,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情绪低迷的时候,都很难迅速地转过念头,找到心情的出口,何况孩子呢?
当我们用“安慰”打扰孩子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种安慰是孩子现在所需要的吗?他是否会因为受到安慰而迅速变得快乐起来?也许在我们看来,孩子遇到的某些烦心事根本不是大事,这时我们就会说:“这点小事还值得烦恼吗?”然后将自己的看法大讲一通,觉得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想开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年龄还小,经历有限,所以,对于他来说,能把他难住的事,就不是小事。
有位作家曾在他的某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孩子因为完不成作业,被老师通知叫家长。结果,这个孩子想不开,就跳天桥自杀了。很多人不理解,说这个孩子也太脆弱了,这么点儿小事就想不开了。但这位作家却认为,孩子完不成作业,受老师批评,被家长责怪,这对于他来说就是大事。这和我们成人遇到股票下跌、公司破产一样让人有压力。
所以,妈妈不要轻易去用自己的理论和生活经验去“安慰”孩子,那不是安慰,而是“打扰”。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教育他的最好时机,因为此时他不想听什么大道理,甚至也不想听关心他的话。他只是想沉思一会儿,让自己冷静一下,或者想睡一会儿,暂时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可妈妈的安慰,就像是一个闹钟,不停地提醒他想起不开心的事,这样的安慰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因此,当孩子烦恼的时候,别打扰他,就让他烦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相信,他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使他一时快乐不起来,也要等到他愿意倾诉的时候,再去帮他分析问题,帮他打开心结。
22. 积极暗示--帮孩子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
当孩子遇到一些让他失望的事情时,就会感到伤心、沮丧,坏情绪也会随之而来。甚至,某些时候,人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低潮,不知为何就突然有些消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孩子有情绪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有的妈妈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就紧张得不得了,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样是十分不理智的,当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帮他摆脱坏情绪。
当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会跌倒。在他跌倒后,如果妈妈赶快跑过去,并紧张地说:“宝贝儿摔疼了吧?不哭啊!妈妈心疼死了!”这时,本来没想要哭的孩子,马上反应过来,摔倒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而且还很疼,于是大哭起来。然后,妈妈就更加心疼了,百般地哄劝,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哄好。
同样的情况,孩子跌倒后,如果妈妈反应平静,仅仅对孩子说:“没关系的,你可以自己站起来。”孩子通常也会反应比较平静,他见妈妈不过来抱自己,就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这是因为,妈妈给了他积极的暗示,让他觉得摔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想不起要哭泣,所以,他也就不会因为摔倒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积极的暗示会在无形中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走向积极和正确的方向,而消极的暗示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13岁前经常受到来自妈妈的积极暗示的孩子,长大后会在智力和情商方面都表现得很好。而经常受到消极暗示的孩子就会差一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像是他们小时候偶尔摔跤一样,总会有小小的失败和挫折。如果孩子遇到一点儿不如意的事情就失望,并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走不出来,那么他将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用到学习和其他事情上。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经常给他积极的暗示。
有一位男孩,在作业快写完的时候,被一道题给难住了。此时,他已经写得有些累了,思路也不那么清晰,遇到难题心里难免会有些烦躁。他想快点写完作业出去玩,但越是着急写完,就越是理不清解题的思路。于是,他嘟着嘴说:“烦死了,最后遇到一道这么难的题,我都不想写作业了。”
妈妈知道男孩不耐烦了,但此时训斥他只会让他更加烦躁。于是,妈妈说:“儿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没关系,冷静一下,再看看!”虽然男孩这会儿有些烦躁,但是因为受到了妈妈的肯定,他的心情略微平静了一些。
此时,男孩也意识到了是因为自己没有静下心来做题,所以才找不到解题思路。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情绪也开始慢慢平复。接着,他又重新读题,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把题解出来了。
很多时候,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做事的质量和效率,当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许就做不好了。因此,孩子是否具备情绪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妈妈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不仅仅是要我们肯定他的每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掌控能力。我们要在言语之间表示出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平复自己的心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把事情处理好。
妈妈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也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说话时的手势和表情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这就好比孩子遇到他人冰冷的面容时,马上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妈妈在平时尽量不要用冷冰冰的表情面对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者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除了要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之外,还可以教给孩子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当孩子心情烦躁或者不自信的时候,要让他对自己说:“让风把坏情绪带走吧!”或者“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当孩子学会了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之后,当他情绪低落时,即使妈妈不在他身边,他也能够自己调整情绪,不至于沉浸在坏情绪中不能走出来。
23. 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则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个非常出色的女性,她不但是个卓越的领袖,还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妈妈。
她的儿子拉吉夫12岁的时候因病需要做手术,医生为了安慰紧张的拉吉夫,就对他说:“手术并不痛苦,你不用太紧张。”但甘地夫人认为,用类似“手术不会痛苦”之类的谎言来安慰孩子并不好,所以她决定告诉拉吉夫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