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3279500000066

第66章 唐纪(5)

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四月,武则天到三阳宫(在洛阳附近)避暑,有一个西域来的和尚邀请武则天去观赏佛教圣物舍利子,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很高兴地答应了。但当她正准备出发时,狄仁杰却跪到了马前,振振有词地说:“佛不过是夷狄之神,不应凌驾天下之主之上。再说山路险狭,很不安全。陛下此行实在有所不宜。”当时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话一笑置之,仍坚持上了路。但是走到半路上,她却越想越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下令打道回府,一边还自我解嘲道:“这是为了成全我这位直臣的气节。”

也是在同一年,武则天准备塑一座大佛像,为了筹集造像的资金,她下令全国的僧民捐款,搞得颇为兴师动众。这时又是狄仁杰上了一疏,指出了佛教泛滥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造像的劳民伤财与佛教本义的相悖之处,既义正辞严又有理有节。武则天读后不由得感叹道:“狄公教朕做善事,朕怎么能违背他的好意呢?”造像之议由此作罢。

武则天平时尊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他的名字,这更是其他大臣望尘莫及的殊荣。狄仁杰晚年腿脚不便,武则天便让他在朝见的时候不要行跪拜之礼,并开玩笑说:“每次见到你跪,朕的身子也会痛起来。”当时的大臣都必须在宫里宿值,考虑到狄仁杰年老体弱,武则天也免除了他的差使,并对其他大臣说:“除非是军国大事,你们尽量不要去麻烦狄公。”

700年,狄仁杰逝世。武则天对此悲痛不已,罢朝三日,封他为梁国公。以后,每有大事不能决定,武则天就想起狄仁杰,慨叹地说:“天夺国老为什么要那么早呢!”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官员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上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苏无名智抓盗贼

唐武则天时,湖州别驾苏无名由于善于侦破疑难案件而名满天下。有一次他到京都洛阳,恰巧碰到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的一批宝物被盗,武则天诏令破案。

太平公主的性格和武则天很像,因此深得宠爱。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她各种珍贵宝器,共两盒,价值黄金千镒。太平公主收到赐物,即带回家中密藏了起来,然而,一年之后,宝物却不翼而飞。太平公主马上禀告了武则天。武则天闻知此事,认为这有损皇家的威仪,立即召来洛州长史,限期三日内破案,如三日之内不能逮住凶手,则以渎职、欺君问洛州长史的罪。

洛州长史回去后,急忙召来州属两县主持治安和防盗的官员,下令两日之内破案,否则处死。两县的缉盗官员们根本没有办法破获这样的大案,便召来一班吏卒、游徼,严令他们在一日之内破案,否则也将处死。

吏卒和游徼们,手中拿着上司的死命令,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天他们来到神都大街上寻找机会,恰好碰上了苏无名,于是便将这桩“御案”告诉了他。苏无名听完后,便同他们一块来到衙门。进了衙门,缉盗官一问,才知来人正是湖州别驾苏无名。

苏无名见状朗声大笑道:“他们请我来此为的是侦破公主万金被盗的御批大案!”缉盗官一听苏无名是为破案而来,高兴万分,急忙向苏无名请教破案的妙策。苏无名说:“我们可马上去拜见洛州府长史。见了长史你便告诉他,御案由我湖州别驾苏无名来负责。”缉盗官按苏无名的指示,带他前往洛州府。

缉盗官和苏无名二人来到洛州府。长史一听破案有了希望,感激涕零,于是摒退左右,向苏无名征询缉盗之法。苏无名平缓地说:“请府君带我求见圣上。在圣上御旨之下,我苏无名自有话说!”洛州府长史急于破案交差,马上上疏朝廷荐举苏无名。武则天看过洛州府长史的上疏后,马上召见湖州别驾苏无名。

晋见武则天后,苏无名说:“臣能破案!如果皇上委臣破案,臣请求三件事:一、在时间上不要有所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游徼交臣差使。如能答应这三个条件,臣一定在两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应允了他的条件。苏无名奉旨接办御案之后,却一个多月没有动静,寒食节来临时,苏无名召集两县大小吏卒、游徼会于一堂,准备破案。他让破案人员全部改装为寻常百姓模样,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二门附近巡游侦查。他们遇见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苏无名马上下令衙役备马,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吏卒又禀报说:“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并没有哀痛之情;烧些纸钱之后,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相互对视而笑。”苏无名大喜,说道:“窃贼已破!”马上下令拘捕那批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棺内尽是璀灿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证实这些正是太平公主的宝物。苏无名名声大噪。

武则天下旨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断出此案的。

苏无名回答道:“臣在来洛阳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出葬的胡人。凭借臣下的直觉,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清楚他们下葬埋藏的地点。寒食节这天,依民俗,人们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推测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盗贼,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逃走。所以臣下差遣两县吏卒、游徼便装跟踪,找到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说,他们奠祭时不见悲痛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断定他们必定是盗宝的贼。”

武则天听完这一番分析,极为叹服。苏无名又继续说道:“如果此案依陛下三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因风声太紧,窃盗们必定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果官府不急于缉盗,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放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洛阳近郊,我破案捕盗就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

苏无名学识渊深,通今博古,为官多年,清廉自守,极得治下百姓拥戴,尤以善断盗案、长于擒贼享名于朝廷内外。苏无名为官所到之处,可称政通人和,盗贼敛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武则天识得英才是大唐的福气,也是苏无名的福气。

韦后母女乱政

武则天称帝以后,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幽禁在皇宫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后来,他又被流放到房州,其妻韦氏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两人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次听说武则天派使者来了,李显就吓得直哆嗦,甚至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不一定是赐死,何必这样惧怕呢?”多亏韦氏在患难中的支持与鼓励,李显才活了下来,所以他和韦后感情特别好。他曾经对韦氏发誓:“有朝一日,如果重登帝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李显和韦氏就这样相依为命,在房陵共同度过了十多年艰苦的生活,夫妻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因为朝中老臣狄仁杰常劝武则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项、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谈起让中宗李显复位,又因为武则大已经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也时时想起远在他乡的李显,于是,圣历元年(698年)李显又被迎回宫中,韦氏也相随返回。李显刚回到宫中时,对外保密,他被武则天藏在一个大帐子里。

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又谈起庐陵王李显。狄仁杰慷慨陈词,泪流满面,情绪非常激动。武则天派人把李显从帐子中唤出,推到狄仁杰面前说:“还你储君。”狄仁杰见是李显,赶忙返到阶下一边哭一边行礼。过了一会儿,狄仁杰又对武则天说:“太子回到宫中,大家都不知道,难免有人还要议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讲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礼节,公开把李显从龙门迎进皇宫。对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兴。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初二日,风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玮、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则天生病之机,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显监国。武则天看大势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让位给李显。初四日,李显即位于通天宫。不久,他恢复唐的国号,一切礼仪制度也都恢复到高宗永淳年间的老样子。

几个月以后,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这样,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当了皇帝,韦氏又被册立为皇后,并追封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大臣贾虚反对说:“异姓不能封王,古今相同,现在陛下刚刚复位,就这样大封后族,会令天下人失望的。”唐中宗不理睬。李显想实践自己的誓言,一切都按着韦后的愿望办,这一来,韦后也学起武则天来了,然而她的政治才能比起武则天来就要差远了。

那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仍然很有势力。韦后最宠爱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不久,武三思还当上了宰相,威风不可一世。张柬之综观形势,劝唐中宗除掉武三思,有意识地限制削弱武氏的权力。然而中宗是个平庸之辈,根本没有政治头脑,反而和武三思走得越来越近。

武三思知道张柬之劝谏中宗除掉他,忙去找韦后商量对策。韦后和武三思一起到中宗那里攻击张柬之、敬晖、袁恕己等五位大臣,说他们“恃功专权,图谋不轨”。唐中宗并不怀疑,忙问:“这应该怎么办?”武三思要唐中宗晋升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为王。唐中宗不明就理问:“封他们做王,不是更难控制了吗?”武三思说:“这叫明升暗降,实际上夺了他们的权。”唐中宗同意他的建议。五位大臣做了王,就不能再参预朝政,武三思把持了大权,把反对武氏的统统赶走,被张柬之罢官的一律复职,接着武三思又诬陷五王,唐中宗下令把五王流放到边疆去。武三思派刺客在五王流放的途中把他们全部杀死。

武三思去掉心腹大患,气焰更加嚣张,得意忘形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只知道凡是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凡是对我不好的就是坏人。”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韦后纵容下,她跋扈宫中,凌辱大臣,无视王法,为所欲为。她对太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很不满意唐中宗立卫王李重俊做太子,因为李重俊不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她想以皇后亲生女儿的资格做皇太女。安乐公主甚至自己写了制书,掩盖起正文,拿去让中宗盖印。中宗竟然看都不看,就盖了印。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废掉皇太子,立她做皇太女。宰相魏元忠反对,冒死进谏。安乐公主大骂:“魏元忠这个傻瓜懂得什么!武则天还可以做天子,天子的女儿就不可以做天子吗?”安乐公主一心想当女皇,所以视李重俊为眼中钉。

李重俊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神龙三年七月十一日(707年),他联络羽林将军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从肃罩门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唐中宗慌忙带着韦后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楼。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保卫着门楼,双方交战。终因寡不敌众,李重俊、李多祚都被杀死。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上朝坐在帘子后面训示。景龙元年(709年)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让文武百官看。她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合谋”,把魏元忠赶走。她甚至还大卖官爵,不论什么人,只要出钱就给官做。出钱越多,官职越高,导致官员成倍增加。这些大官都坐享俸禄,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一次,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后生活****,干预国政,祸国殃民。唐中宗召见燕钦融,当廷对质。燕钦融视死如归,慷慨陈词,历数韦后的罪过。中宗沉吟许多,无话可说,便让燕钦融暂时退下。谁知燕钦融还没有走出朝门,韦后便指使其亲信——兵部尚书宗楚客派人把燕钦融追回,当着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韦后把她的心腹找来商量对策。安乐公主极力鼓动韦后称帝,自己好当皇太女。母女二人合谋毒死唐中宗。一天,唐中宗在审阅奏章时,韦后让宫女送去蒸饼。唐中宗边看奏章边吃,没等吃完,便倒在地上死了。

中宗死后,韦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不发丧。她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安身之策。他们讨论后决定,由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处理国政,在东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将军赵承恩、左监门卫大将军薛崇简率领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备谯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子,由于韦后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贬谪到均州,负责当地防守,不许过问朝政,也不准前来京师。韦后害怕李重福在中宗死后闹事,便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韦后还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的韦温商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府调来五万人马,分左、右营屯驻京城,以韦温总负其责,韦温的儿子和韦后的其他兄弟分晋左、右营和羽林军,保卫皇宫。一切布置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为中宗治丧,宣布遗制,临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

被韦后陷害罢了官的李隆基,早已料到韦后会篡夺皇位,为了保住大唐江山,在长安的羽林将军中结交了一批猛将,一直在等待着时机。李隆基从内部消息得知,唐中宗被害,立刻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接着用武力清洗韦氏和武氏集团,几乎杀光了韦氏家族和武氏家族所有的人。

最后,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两年后,即712年,唐睿宗又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

唐中宗李显死后,韦皇后临朝摄政,准备效法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吉凶难测的历史节点。就在此时,原本默默无闻的李隆基策划了一场政变,彻底粉碎韦皇后的称帝阴谋。在与势力强大的韦皇后展开生死较量的过程中,李隆基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干。

太平公主受诛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是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太平公主冷静沉着,聪明而有智谋,武则天觉得她像她自己,对她特别宠爱,经常让她参与机密谋划,可是她畏惧武则天的威严,不敢招揽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