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317年)与东晋(317~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4帝52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共传11帝104年,两晋总历时156年。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东晋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当时的社会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领域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时的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中盛行清谈。当时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司马炎称帝
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当时太子曹芳只有八岁。他派人去请大将军司马懿和武卫将军曹爽,准备托孤。司马懿、曹爽见皇帝向他们托孤,连忙跪下,齐声说道:“臣蒙陛下重爱,感激不尽,一定不负陛下的重托,死而后已。”曹睿嘱托完毕,两人怀着复杂的心情退出皇宫。
魏明帝病逝后,宗室皇亲曹爽和太尉司马懿遵照遗诏共辅朝政。曹爽其实并无军政才干,但由于是皇亲国戚,自小出入宫廷,很得明帝宠爱。他与何晏、李胜、邓飏、丁谧等人结成所谓的“浮华派”,终日清谈玄理,而且还要专断朝政。这当然就与三朝元老、年高望重的司马懿产生了龃龉。于是,曹爽奏请皇帝调任司马懿为太傅,而按当时的制度,太傅虽然位居三公之列,但却是掌管文官的,而太尉则掌领军队、手握兵权。
曹爽用此计是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借此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见此情形岂能不知曹爽心里打的什么如意算盘?因而上书称自己年老多病,乞望退职闲居。得到批准后,遂闲居在家,从此也不再过问朝政,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终日无所事事。
曹爽担心司马懿是表面上装病,其实暗里随时准备反扑,便趁党羽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之机,暗遣他去向司马懿辞行,以便察看其虚实。
司马懿听说李胜来了,马上装出大病在身的样子,叫侍婢搀扶着出来会客。李胜拜见过后,说:“我就要去荆州任刺史,特地前来向太傅辞行,不料太傅您旧病复发,且如此严重。”
司马懿故作糊涂地答道:“我年老枕疾,朝不保夕,恐怕以后相见的机会微乎其微了。君此去并州,那里临近胡人,要注意守备啊!”
李胜闻言赶忙纠正道:“我此行是前往荆州,而非并州。”司马懿佯答道:“噢,君是到并州。”
李胜再一次纠正道:“是去荆州。”
这时司马懿这才像明白了一些的样子,答道:“我年老意荒,不解君言。如今君为荆州刺史,盛德壮烈,好建功业。”说着指口言渴,当侍婢端汤喂他喝时,又因颤抖弄得满身都是汤渍,哽咽了一番才说道:“我怕活不了几天了,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若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帮忙照顾照顾。”说罢便示意侍婢扶他进屋,而且倒在床上大声地喘息起来。
李胜见司马懿神智不清,语言错乱,仿佛行将就木,便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形神已经离散,只是一具苟延残喘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闻之大喜,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当即把李胜留在府中,饮酒庆祝。从此以后,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独断专行。
248年春,按照惯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扫高平陵,曹芳起驾,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随驾同行,一行人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开出了洛阳城。等曹爽他们出城不久,司马懿就精神抖擞地带领着司马昭、司马师披挂上马,率领着精锐士兵占领了洛阳各城门与皇宫,把洛阳城四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入。然后假传皇太后的诏令,废曹爽为平民,并派人把诏令送到皇帝曹芳那里。
曹爽得到了司马懿兵变的消息,大吃一惊,不知所措,就把皇帝的车驾留在伊水南岸,命令士兵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止司马懿进攻。桓范没有随曹爽同行,留在城中,见城中有变,就骑上一匹快马,飞奔洛阳城南门,来到南门,城门已经关闭,由一个将领带着士兵把守着。
桓范下马走上前去,见守门的将领是自己曾经提拔过的官吏司蕃,他心中生计,把手中的版牒朝司蕃亮了亮说:“我奉诏前往见皇帝,请你快点开门!”司蕃对桓范说:“桓大人,太傅有命令,没有他的许可,任何人不得出城。您有诏书,先给我看看吧。”桓范听了大声喝斥道:“你难道不是我过去提拔的官吏吗?怎么敢这样对待我?快放我出城,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司蕃见桓范动怒,不敢阻拦,就开了城门,放桓范出去。司马懿得知桓范出城的消息,也没有责怪司蕃,他对蒋济说:“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桓范确实很有智谋,可曹爽就像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只会顾恋自己的家室而不愿作长远打算,所以他是不会采纳桓范的建议的。”司马懿点了点头,笑着说:“你说得对,谁胜谁负,过不了多久就会见分晓了。”
桓范来到曹营,见了大将军曹爽,对曹爽说:“司马懿父子发动兵变,关闭了洛阳城门,他们是要置大将军于死地啊。如今洛阳难回,最好的办法就是挟持天子到许昌,借天子的名义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
曹爽摇了摇头,犹豫不决地说:“那样做恐怕不行吧,司马懿父子精明狡猾,势力强大,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桓范见曹爽没有主见,就转身对旁边的曹羲说:“如今只有这一条路可行,你们为什么还犹疑不定呢?当断不断,必有后患,难道司马懿会放过你们吗?普通百姓有一人被劫做人质,人们还希望他能存活,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曹羲看了看桓范,沉默不语。
桓范急了,又流着眼泪对曹爽说:“大将军,你不能再犹豫了,否则我们都会成为司马懿父子的刀下之鬼哪!”曹爽仍然不说话,在屋里来回走动着。桓范一直苦苦劝说着曹爽兄弟,可是从傍晚一直劝到深夜,曹爽仍然下不了决心。
雄鸡报晓,已经是五更天了。桓范、曹爽等彻夜未眠。曹爽突然停住脚步,把佩刀往地上一扔,对桓范说:“即使投降司马懿,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桓范见曹爽竟作出投降的决定,对着曹爽喊道:“大将军,您不能这样做,您会后悔的!”“你不要多说了,我的主意已定。”曹爽对桓范说。
桓范大哭起来,说:“想不到像曹子丹这样的伟人,却生下你们这一群无能的兄弟!没想到我今日受你们的牵连也要祸灭九族了!”就这样边说边哭,悲痛地走了出去。
曹爽带领着部下,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了,司马懿喜出望外,想不到曹爽就这么轻易地屈服了。他下令免去曹爽的官职,废为庶民。曹爽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像平民百姓一样过平安的生活了,其实他想错了。249年正月,司马懿就唆使亲信告发曹爽谋反,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桓范、何晏等人抓起来砍了头,并灭掉了三族。
到了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即晋武帝,建都洛阳,国号晋,是为西晋。
有个成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说的晋王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司马炎后来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夺得了帝位,建立了晋朝。
陆抗复西陵
陆抗是孙策的外孙,东吴后期的著名将领。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主征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
步阐世代居住在西陵,突然被召,料想可能是因公事失职,而且担心有人进了谗言,如果是这样,回去等于是自投罗网,于是决定倒戈。九月,步阐占据西陵城投降晋国,派侄子步玑、步璿到洛阳去当人质。晋朝任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任交州牧,封步阐为宜都公。
吴国大将陆抗听说步阐背叛,立刻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晋武帝派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迎接步阐,命令车骑将军羊祜统率步兵进攻江陵,巴东监军徐胤从水路攻打建平救援步阐。
陆抗命令西陵各军筑造高的围墙,从赤溪一直延续到故市,内可用围困步阐,外可抵御晋兵。陆抗没日没夜地催促士兵加紧筑围,好像敌人已经来到眼前一样,众人为此埋怨不已。诸位将官劝说:“当前应乘三军的锐气,急速攻打步阐,等晋的救兵到来,我军已经攻克西陵,何必去做筑围的事,浪费士兵、百姓的气力。”
陆抗说:“西陵城地势稳固,粮谷充足,况且所有防御的设施、器具都很齐全,不可能很快取胜。一旦晋兵到来而我们没有防备,内外受敌,靠什么来抵御呢?”
诸将被陆抗说服了,开始齐心协力筑围防守。这时,羊祜兵马到了江陵。诸位将官均认为陆抗不应该去西陵。陆抗分析道:“江陵城坚固,兵员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晋兵占据了西陵,那么南山的众多夷人都会发生骚乱,这样的话,祸患就大了!”于是,亲自率领兵马奔赴西陵。
当初,江陵平坦广宽,道路通畅。陆抗任命江陵督张咸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敌军。羊祜却乘机欲用船运粮草往江陵,并扬言要破坏堰坝,以救步阐。陆抗命江陵督张咸毁坏堰坝,阻断晋军水上粮道,而诸将却不解,以致屡谏不听。羊祜闻堰坝已毁,只得改用车运粮,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十一月,陆抗抵达西陵。他命令公安督孙遵沿着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率领大军凭借长围与杨肇对峙。
将军朱乔营中的都督俞赞逃到了杨肇那里。陆抗说:“俞赞是军队中的旧官吏,了解我军虚实。我担心夷兵平时的训练不够,防守薄弱,敌人如果围攻,一定是先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于是当夜将夷兵防守的地方,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夷兵防守的地方,吴兵的箭与石块像下雨一样袭来,杨肇的部众死伤不断。
十二月,杨肇夜里逃走了。陆抗擂鼓警戒部众,作出要追赶的样子来。杨肇的士兵惊惧万分,全都丢弃铠甲脱身而逃。陆抗派轻兵紧随在后,杨肇大败,羊祜等人都领兵而还。陆抗顺利攻克西陵,杀死步阐以及与其同谋者,几万士兵请求赦免。
陆抗班师向东回到乐乡,没有骄傲自负的神色,还像平时一样谦虚。吴主加封陆抗为都护,而羊祜被晋主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贬为平民。
陆抗足智多谋,率众平定了西陵步阐的叛乱。又奉命屯兵江口,以图襄阳。晋派羊祜镇守襄阳,陆抗与羊祜英雄相惜,自守疆界,不动干戈。陆抗上疏说“晋不可伐,劝君主实施仁德,休养生息”来回复君主孙皓攻打襄阳的计划。孙皓大怒,以为陆抗与敌人私通,削去了他的兵权,令孙冀代替他。这时羊祜上表劝晋主伐吴。几年后陆抗死去。
吴国自孙策平定江东以来,名将不绝,先有周瑜、鲁肃,后有吕蒙、陆逊、陆抗,使得魏、蜀虎视江东而不敢妄自动兵。除陆逊外,四人皆英年早逝。陆抗死后,吴国即迅速灭亡,可悲可叹!
孙皓残忍暴虐
西晋刚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只剩下衰败的东吴政权了。264年七月,东吴景帝孙休去世,国内人心惶惶。大臣们经过商量,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便拥立乌程侯孙皓为帝。
孙皓刚即位时,体恤臣民百姓,打开粮仓,赈济贫困灾民,放出宫女,按例许配给没有妻子的人,就连养在御苑里的飞禽走兽也全部放归山林。当时人们都赞不绝口,认为他一定是个贤明的君主。可是孙皓掌握大权以后,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粗暴骄横,喜好醇酒美女。朝廷上下的人都大失所望。
孙皓还要求兴建昭明宫,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到山里去督促砍伐木材。然后大规模地开辟打猎场地,推去土山,修筑楼台,工程耗资以亿万计。大臣数次劝谏,孙皓一概不听,一意孤行。
孙皓派遣黄门从各个州郡,挑选将吏家的女儿,凡是俸禄为二千石的大臣家里的女儿,每年都要向上申报姓名年龄,到十五六岁时要经过一次筛选,没有被选中的才允许出嫁。后宫女子几千人,孙皓还要不断地挑选新人入宫。
中书令贺邵不幸中风不能说话,于是请假离职休整数月。孙皓怀疑其中有诈,便派人将他抓来关到酒窑里,打了几千下,贺邵也说不出一个字来。孙皓不信,怒气冲天,让人把铁锯烧红,锯下贺邵的头颅,把他的家人放逐到临海。
有一次,孙皓的爱妾指使家奴到集市上抢掠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把抢东西的人绳之于法。爱妾向孙皓哭诉,孙皓暴怒,就随便找了个理由,烧红铁锯割断陈声的头颅,将他的身躯扔到四望山下。
吴国有很多谈论祥瑞的人,孙皓就此事询问侍中韦昭。韦昭说:“这不过是小说怪谈一类的东西罢了,不足为信。”韦昭兼任左国史,孙皓想让韦昭给自己的父亲作纪,韦昭说:“文皇没有登天子之位,应该作传,而不应该作纪。”这话让孙皓心里很不舒服,对韦昭越来越没有好感。
后来孙皓认为韦昭不忠心尽职,于是将前后对他的不满累计起来,终于把韦昭抓起来关进了监狱。韦昭通过狱吏上书陈说,并献上他写的书,希望以此求得赦免。但孙皓丝毫不念旧情,杀死韦昭,把他的家人放逐到零陵。
孙皓每次宴请大臣们喝酒,都要让他们喝得烂醉才肯罢休。并安排十个做统计过失的人。宴会结束之后,各自奏报大臣的过失,一个顶撞的眼神,一句说错的话,都在过失之列。重者被杀,轻者按犯罪处置,或者剥脸皮,或者挖眼睛。大小官员人心惶惶,没有肯为他效力的。
孙皓还有强烈的嫉妒心。侍中、中书令张尚思维敏捷,善于辩论,谈起问题来常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孙皓对此非常不满,怨恨越积越多。有一次孙皓问张尚:“朕的酒量可以与谁相比?”张尚回答说:“陛下有百觚酒量,相传孔子能饮酒百觚。”张尚的意思也就是孙皓可以与孔子相比。没想到孙皓说:“你明知孔子没有做君王,居然拿朕跟他相比!”于是把张尚抓了起来。因为自公卿而下的大臣一百多人到宫殿叩头,替张尚请罪,张尚才得以免死,被送到建安去造船。然而过了不久,孙皓还是把他杀了。
280年,晋水军兵临建业城下,孙皓到军营门口投降。五月初一,孙皓被送到洛阳。初四,晋武帝司马炎派人将孙皓与投降的东吴人带来相见,孙皓登上大殿向司马炎叩拜。司马炎对孙皓说:“我设这个座位已经等你很长时间了。”孙皓说:“在南方,我也安排了这样的座位等待陛下。”贾充问孙皓说:“据说你在南方,剥人脸,挖人眼睛,这是哪一级的刑法?”
孙皓说:“为人臣子,作奸犯上,就给他施这样的刑罚。”贾充听了沉默不语,很是羞愧,而孙皓却面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