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王海可曾遇到过假酒,假如他买到了一瓶假的“]i粮液”酒并要求索赔,他就必须首先证明这瓶价值200元的酒是假的;不能指望任何人会帮你,得自己拿出550元钱到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去作鉴定。有:广鉴定是假酒的证明,他才可以依法起诉索赔。这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好在王海专事打假,时间和精力是有的。但即便胜诉,550元的取证费得自己搭进去,他不得不考虑是否划算。而对于一般的个体消费者来说,这样的打假,恐怕实在有些打它不起。
如果不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介绍,我相信会有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我国商品索赔实行的是谁投诉谁取证的办法,投诉者先要自己花钱鉴定证明所诉商品是否假冒伪劣。也就是说,要想打官司告某个商家出售了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先拿银子来。否则,对不起,本衙门不予受理。想想,有几个人会为了200元一瓶的酒再去花550元讨个公道?“焦点访谈”同时向人们介绍了一个事例:杭州一位叫王为的公民投诉某商家出售假冒国外某名牌的服装,几经周折,无法通过官方获取假冒的证据。无可奈何之际,他得到了一个叫“公益使者服务队”的民间组织支持,才使问题有了眉目。这个民间组织因为有多家新闻舆论单位的支持而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声名和威力。假如王为没有遇到这样的一个侠肝义胆的民间组织,恐怕最终也只能“忍了”了事。据调查,1995年,我国有53.6%的消费者买到过假冒商品。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得不到法律积极主动的支持,你让他如何投诉又怎样“自觉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难怪面对权益受到损害时,有62.5%的人采取“忍了”的态度。
说中国老百姓“法”的观念不强,实在是大大冤枉了他们。那些“忍了”的人,大多并不是不想依法解决,而是“想依法解决而又搭不起时间和精力”,还有钞票。说中国老百姓忍惯了,吃亏惯了倒不假。正因为他们忍惯了,吃亏惯了,面对洪水猛兽般的假冒伪劣的侵害,面对“有理无钱莫投诉”的奇怪现象,他们才一句“忍了”而安然地活着。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