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晋云评史学
32672900000059

第59章 浅谈信佛与灭佛

佛、大家恐怕很熟悉,而且身边亲朋也必定有佛教的信徒,我家就有这么几个信教的亲戚。但许多人会片面的了解信佛这个词、是一种慈祥、慈悲、因果、与人向善的意思,当然我也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情怀。

佛教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片面上看是从南印度直接传入中国,其实是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在到近代的阿富汗,然后传到西域,再到波斯才辗转传入中国。后来汉武帝开发西域,佛学又从西域传到现在的新疆,然后传到甘肃,山西等地,这是从北路传入的路径。到三国以后,再由海路从南方的吴传入中原。而佛教最初入中国的时候,只是宗教的行动,宗教的礼节,以及宗教的许多仪式,并没有传入很高的佛学哲理。自中国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建立禅宗佛法在中国逐渐广为流传。而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而佛教中又分净土宗,以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习,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也许很多人不太看得起净土宗,而我不以其然,我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其实是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随着佛教信徒的逐渐增多,在社会各界中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在旧中国时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最后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大规模的发生过四次,这也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在北朝时期,其实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这才促使佛教势力在中土迅速发展。但是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这些本土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而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最后太武帝对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大量信徒,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不久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一次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而到了北周武帝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二百多万,佛寺三万多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最后大量毁坏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

虽然佛教在受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残酷打击后,并没有在中国消亡。到了唐朝,经太宗时的玄奘天竺取经,宪宗时的迎取佛骨,佛教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到唐代宗、肃宗时期,宫里专门开设有道场,养有数百个和尚拜佛念经。其实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和作用,他的文化和我们日常生活也紧密相连。虽然隋唐鼎盛时期的佛教局面一去不复返,而近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民族的多灾多难,传统佛教在近代明显的衰落下来。但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学者、思想家通过不懈努力掀起佛教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