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受到指摘,因为这种教育模式被认为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和兴趣。而2014年的物理学诺奖获得者更是公开批评东亚教育带来的弊病。
应试教育脱胎于“普鲁士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普遍地受到教育而且能获得基础必备的知识。这种模式曾经为德国输送了大量知识分子,因为这种体制下的学生大多会成为忠诚而易于管理的公民。目前,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东亚,都有着“普鲁士教育”的影子。虽然,只是大爆炸的到来,我们渐渐发现,这种模式独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弊端,甚至出现大量浪费时间的现象。
“普鲁士教育”发展至今,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需要学生学习很多没有必要的东西;即使在学习必备知识的时候,人们也容易陷入“用时间熬”的误区--也就意味着用取得这些成就的时间本可以获得更大的其他方面的成就。有人批评了“一万个小时理论”,认为这也是“普鲁士基因”的复制品。在我看来,“一万个小时理论”应用的范围应该在于那种训练类的职业上,而且很多东西通过大量训练之后就会到达一个瓶颈区,这时候需要的就不是更多的训练,因为这样会事倍功半的,这些时候需要灵感--而“普鲁士教育”的一个误区就在于当学习达到瓶颈期时继续使用时间来填补空缺,这就导致效率低下。
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泰勒管理”的影子,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科学管理”,这也是应试教育受到诟病的地方。但是应试教育的确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教育模式。有人批评了公平在某种程度上是扼杀天才,而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我们获得的损失也就更大。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保证目前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而不是废弃,我们应该更加主张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人批评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对于教育改革是毒瘤,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对儒家思维认识不够的原因,就像某些专家崇尚的美国的“双保险式”教育,而美国也在学习儒家思想。
我所能体会到的是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以知识和能力为保证,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