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3265700000044

第44章 交际鉴人——从社交中知晓他人的处世风范(2)

曾国藩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涵养和容人的度量,凡是都讲究一个“忍”字。曾国藩认为,要达到善忍的心境首先必须除去内心的愤怒。他强调愤怒是一个人涵养不够,气量不足的表现。要想担当大事,就必须去除这种情绪。曾国藩在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一般说来,担当天下大事靠的是精神状态,积蓄郁结得过,也就是倔强之至,也就不能不表现出一些忿恨行动。以后我兄弟凡有动气的时候,彼此要互相劝说告诫,保存倔强,去除愤怒激动,这就行了。”如何才能去除心中愤怒激动的情绪呢?曾国藩认为主要是以静制动,通过静心来克服内心急躁的情绪。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包括那些英雄们,大都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此应引以为戒。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还说:“我一天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肝火的时候,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气,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过去这两关啊,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关键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他随意发作。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气血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不能情绪化,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同治三年,发生了沈葆桢与曾国藩争饷的事情。沈葆桢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在最关键的时刻,却拆了他的后台,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愤懑。然而他最后还是从大局出发,没有将事情扩大,而是以忍让的态度息事宁人:“近日因沈葆桢截留军饷,心中很愤懑。然而细心想来,古人办事,被牵制、遇抵触而百般忍耐、委曲求全的行为,才是圣贤的良苦用心啊。我正可以借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这也许才差不多吧!”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得曾国藩处事多了几分成熟理智,少了几分意气用事,这使得他在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曾国藩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走出困境,等待时机,以图自强,从而最终能够成就令世人羡慕的伟业。

处世狭隘之人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一个真正的强者也许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但他们的不能容忍和心胸狭窄之人的不能容忍是完全不一样的。

处世狭隘之人常常见识短浅,而且十分固执,犹如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不听忠言。他们在自己性格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常常游刃有余;而超越了这一范围,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身败名裂,甚至于自取其祸。

处世狭隘之人,虽然他自身的能力有限,但是他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有人比自己强。若是发现有人强过自己话,他就会心烦意乱,进而采取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削弱对手。他们的处世风格就是压制别人,通过压制使得别人不能超过自己,使自己永远保住第一的位置。所以你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打交道,就永远无法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会感觉总有一个人在压着你、拖着你,在背后拆你的台,让你举步维艰。

从心理学上讲,心胸狭窄起源于自卑。有人能力比他强,他很不服气;受领导器重,他很不顺眼;与别人之间关系密切,他悻悻然……凡此种种,会在无形之中和别人之间构筑一道厚厚的墙。

自卑又往往与妒忌心相随,正是因为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而使得对别人的成功心生怨恨。心胸狭窄的人是自卑的,但自卑的人并不都是心胸狭窄的,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刘劭指出,纯讦的人常常会揭发别人的隐私,不能公正地处理事情。这种人看起来很正直,其实是以揭发别人之短而达到个人目的的纯讦之人。

李林甫(683-752),小字哥奴,唐玄宗李隆基时的著名奸相。他在位19年,谄媚皇帝的手下人,逢迎皇上的心意,排挤他的政敌,用尽种种手段;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纯讦之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十分鄙视李林甫的为人,不愿意与他来往。李林甫看出了这一点,就在唐玄宗面前对其进行中伤,终于让皇帝把严挺之贬斥到洛州、降州一带去做刺史。李林甫心中暗自得意。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唐玄宗忽然觉得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严挺之了,就问起他来,而且打算重用他。于是他对身边的李林甫说:“我听说严挺之是个人才,怎么最近不见他?”李林甫擅权术,不动声色,退朝之后回到家中琢磨一番,计上心来。

有一天,他特地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找来,假惺惺地说:“今天上朝的时候皇上特地提到令兄,可见皇上对令兄情深义厚。你看你是否上书皇上,说他患上了风湿病,要求到京城来治病,怎么样?”严损之听了,觉得是个好主意,就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哥哥,但没说是李林甫出的主意;严挺之以为是弟弟的主意,就按这个意思办了。

李林甫见奸计得逞,于是上朝后就对唐玄宗说:“陛下,严挺之年老体衰,又得了风湿病,恐怕难以承担重任了。陛下如果体恤他,最好能给他一个闲职,让他养养病好了。”

唐玄宗不知李林甫的用心,只好打消了重新启用严挺之的念头。

左相李适之性情直率,从不阿谀奉承,也受到李林甫的猜忌。有一次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华山附近听说有金矿,开采出来国家可以富足了。陛下似乎还不知道此事。”李适之信以为真,在上朝的时候就把此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当即问李林甫:“有没有这回事呀?朕怎么不知道?”李林甫马上回答:“是有此事,臣也早就知道了。但华山是陛下的根本,正气所在,不宜开采,所以微臣没有提。”唐玄宗认为李林甫能处处为皇上着想,心里十分高兴,随后,又责备李适之:“以后凡事启奏之前要先和李林甫商量一下,不要再这样轻率鲁莽了。”李适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天宝六年,唐玄宗下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京城长安来应选。李林甫表面上大力支持,实际上害怕这些来自民间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在皇上面前直言不讳地攻击他,就玩弄权术,让尚书省对这些人进行考试遴选,结果一个人也没有被录取。发榜以后,李林甫上表向皇上祝贺:“没有一个人选中,说明天下已无剩留的贤才,贤才都被陛下任用了!”就这样,李林甫不顾国事,葬送了不少饱学之士的前程。

奸臣当道,政局混乱,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大队人马狼狈地逃难到四川的边境,感到身边一个有用的人也没有,说道:“现在想找李林甫这样的人才也找不到了。”旁边的一个谏议大夫附和说:“的确人才难得。”唐玄宗说:“可惜的是李林甫器量太小,容不得好人;度量不宽,也不能提拔人才。”这位谏议大夫很惊讶地说:“陛下,你都知道了啊!”这时唐玄宗说:“我当然知道,而且早就知道了。”谏议大夫说:“陛下既然知道,可为什么还用他呢?”唐玄宗说:“我不用他又用谁?比他更能干的又是谁呢?”

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干的小人。一个心胸狭隘之人,掌握高明的权术,并且把握着通往仕途的大门,即使有有才之人,又怎么会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呢?

心胸狭隘之人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一、容不得别人比自已强

好强的人都不甘于居人之下,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平衡;而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如果有人比自己强,他们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等症状。这种心态更多是一种心理上不能接受的反感情绪,是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所致。

二、用不光彩的手段打击对手

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的目标是做到最好,他不能接受自己处在第二的位置;所以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强时,他会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的超越来超越别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而心胸狭隘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不是通过提高自己,而是通过走歪门邪道来打击别人,这纯粹是嫉妒心理在作祟。

三、报复心极强

心胸狭隘意味着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触犯和伤害,不能以淡然的心态来对待问题。

因此,这样的人特别敏感,别人若在无意间伤害到他们,他们便无法释怀。他们会想着报复,只有当别人受到的伤害比他们深重时,他们才会感受到一丝快感。因此,和心胸狭隘的人在一起会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

《孙子兵法》有云:“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一个人若能明辨是非,做事果断,行动敏捷,神情自若,随遇而安,凡事都能宽大为怀,才能成为一个大器的人,真正达到心胸包天地的境界。

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是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的一种美德。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谦虚的格言警句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等。

谦虚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首先,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每一个人在他的学识之外,是更为广阔的海洋,足以使人感到谦卑;其次,谦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涵养。谦虚的人往往更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人能寻求自己的过错,这是一种谦虚;闻过能改,这是一种智慧和进步的资本。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清代的梁章钜《退庵随笔·交际》中说:“汝不如人,则恭敬而求教,不可掩饰护短;人不如汝,则谦和而逊让,不可鄙薄逞长。”说的是以谦虚的态度处世的道理:你不如别人时,就要恭恭敬敬地向别人请教,不能掩饰自己的不足;当别人不如你时,就要谦虚退让,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鄙薄别人的短处。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蔺相如建立了很大的功劳。为此,赵王拜他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

廉颇心里很不痛快,到处跟人说:“我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相如本是地位卑贱的人。现在反而他为上卿,对我来说,这简直是耻辱!我怎甘心处在他下面!”并扬言道:“我要碰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在廉颇看来,只有武将的刀枪拼杀才算功劳,文臣的智谋勇敢算不了什么。这对蔺相如来说,确实是很难忍受的。

廉颇的话很快就传到了蔺相如的耳中,但他看似无动于衷。几次驾车出门,远远地看见廉颇,为了避免碰见发生争执,就早早地躲开了。这样时间一久,蔺相如的门客都很不理解,都觉得他太窝囊,他们忍受不了蔺相如这样低三下四。有一天,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仰慕您的为人。如今,您的官位比廉颇要高,他口出恶言,您就怕他、躲他,这种胆小也未免太过头了。普通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您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走吧!”

蔺相如阻止了他们。他对他们解释说:“各位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可怕?”众人都奇怪地说:“这还用说吗?当然是秦王更可怕!”蔺相如又说:“这就对了。试想秦王那么强大,各国诸侯都畏之如虎,我却敢在朝廷上当众责骂他。我蔺相如虽然没有什么大本领,但是还不至于如此惧怕廉将军。只是诸位有没有想过,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赵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两人能够同心协力地保护赵国,对付秦国。如果我们两人争斗起来,那就必定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蔺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他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蔺相如对门客所说的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恍然大悟,既感动又惭愧。因此,他决定向蔺相如赔礼道歉。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仪式,光着脊梁,背着荆条,表示任由责打,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他跪在蔺相如的门前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也为廉颇的真诚与坦率所感动,他赶忙帮廉颇抽去荆条,让他穿上衣服,亲自把他扶起来。从此“将相和”,两人相互理解尊重,并结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就因为有这样的两个人,秦国在此后的10年内,未敢发兵攻打赵国。蔺相如以柔和谦让制胜,因而名垂青史。

蔺相如的谦虚是一种为保全国家利益的容忍。养成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培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个人成长中都是不无裨益的。

与谦虚相对的就是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陷入追求名利、哗众取宠、恃才傲物的陷阱,走向狂妄自大的误区。争强好胜的人,还会容易招致别人的忌恨。因为争强好胜而惹祸上身的事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四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儿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郑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到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马快步跑开,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从此一直怀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