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鉴人术(大全集)
3265700000020

第20章 言谈鉴人——言为心声,从语言密码破译对方(3)

4.故意清喉咙则是对别人的警告,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意思是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可要不客气了。

5.口哨声有时是一种潇洒或处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会以此来虚张声势,掩饰内心的惴惴不安。

6.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7.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会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8.有叛逆企图的人说话时常有几分愧色。

9.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容易有言语过激之声。

10.内心平静的人,声音也会心平气和。

11.内心清顺畅达之人,言谈自有清亮平和之音。

12.诬蔑他人的人闪烁其词,丧失操守的人言谈吞吞吐吐。

13.浮躁的人喋喋不休。

14.心中有疑虑、思想不定的人说话总会模棱两可。

15.善良温和的人话语总是不多。

16.内心柔和平静的人,说话之时总是如小桥流水,平柔和缓,极富亲和力。

……

事实证明,分析判断人的言语,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了,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创造思维的用武之地。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得多。而这种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社会中的人,获取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善于从对方的一言一行中捕捉对方的意图,如此才能聪明地跟形形色色的人相处。

从言语方面看破人心的小技巧

一、直接交谈法

就是通过与被考察对象直接交谈来辨别他的德才行为。这种方法是人们在知人识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实践也证明,这是获取被考察者言语并能正确判断其德行的较好的一种方法。

日本名古屋商工会议所主席土川元夫有一次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里工作的人。谈了20分钟,他便作出决定:不能留用。当推荐者问他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决定取舍的时候,土川元夫说:“这个人和我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不让我有说话的余地,我在说话时他又满不在乎地不注意听,这是他的第一个缺点。其次,他很得意地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某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常常和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来故意让我知道。第三,我想听的话,他又没有说出来,真令人担心,这种人怎么能做同事呢?”听了这番分析,推荐人也佩服得直点头。

二、是耳听八方

就是在与被考察者广泛接触中,做善听他们言谈的有心人。对被考察者的话,在正式场合下说的要听,日常生活中说的话也要听;顺耳的话要听,逆耳的话也要听;正确的话要听,错误的话也要听。从被考察对象的各种闲言碎语中知人识人。譬如一个人在正式场合说话的内容是满口的政治套话,很进步,而在“自由市场”上却说话不负责任,甚至散布一些不满的言论,说一些消极的话。这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此人心口不一,不可信其言语。

三国时期,北方青州有个叫隐蕃的人,跑到东吴,向吴主孙权陈述自己的主张,以求得到重用。隐蕃对时局作了详细的分析,陈述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孙权为他的辞色打动,想委以重任。

孙权先问他的下属胡综:“觉得这个人才能如何?”胡综说道:“这个人说话,滑稽如东方朔,巧言诡辩如祢衡,但是他的才能恐怕不及二人。”然后又建议可派其先担任一个小官试试才干。

孙权于是将他派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在刑部任职简直是大材小用。经过朱据的宣扬,隐蕃门前宾客盈集、车水马龙。

大臣潘濬发现自己的儿子也与隐蕃来往密切,于是就把儿子叫来大骂一通,说:“我家深受国恩,你却与降虏往来,我要抽你一百鞭子。”

这令很多人感到不解,人们对这同一个人有着不同的态度。然而,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备受争议的隐蕃,日后在东吴作乱,事发后想逃跑,结果被追回来杀了。人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被隐蕃的言辞迷惑了。

人们受学识、经验的限制,往往会被巧言令色之人所迷惑。但这种人在见识广的人面前,即使言辞再华丽,语言再优美,也往往会露出马脚。所以,听人说话的时候,要进行慎重的判断,以防上当受骗。

三、委托传输法

就是通过第三者来获取被考察对象的言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被考察者说话也有一定的选择和掩饰。比如有的人在场时不敢说,有的脾气不投的不愿说,还有性格内向的不善说。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与和被考察对象合得来的第三者谈话,来获取真实的言语。但是,领导者选择的第三者应当是为人正直、有责任心的可靠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传输言语的“保真度”。

经过多种渠道,获得了考察对象的大量言语信息后,就可以从这些言语信息中去识破人心。

辩论中识才

在现代社会中,辩论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在辩论中你会发现,人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与特点各不相同。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辩论高手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辩论技巧。

刘劭在《人物志》中说道:“夫辩,有理胜,有辞胜。”善于辩论的人,有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取胜;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辞取胜。以理取胜的人,先区别是非曲直然后再进行广泛的论述;先解释精微深奥的部分,然后再疏通说明全部的道理。以辞取胜的人,就是用奇异古怪的例子来说明一般的正理,追求奇异古怪,正理也就消失了。但靠言辞取胜的人,常常只顾及辩倒对方,对自己的观点不能进行全面而有条理的陈述,以舌战对方为乐事。这种人机敏有余,却对逻辑往往不加考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如何能更好地说服别人?刘劭提出了一个观点:“度所长而论”“言在善喻”。

“度所长而论”,意思是说,善于辩论的人,估量自己的长处而与对方辩论。如果论述打动不了对方,就不再坚持说服对方了;如果周围的人没听懂,就不要再诘难对方了。不善于与人辩论的人,用相反的内容去说服对方;用相反的内容去说服对方,对方自然很难接受。

麦克阿瑟有过50年的军事实践经验,被美国国民称之为“一代老兵”,而其自身又曾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凭借精妙的军事谋略和敢战敢胜的胆略,麦克阿瑟堪称美国战争史上的奇才。

1951年,麦克阿瑟在国会两院的联席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讲。这是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他的演讲极为成功,演讲的过程几次被掌声打断。最后,当麦克阿瑟说出了那个广泛为人引用的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在人前告退”这句包含着丰富感情的结束语时,两院的议员们跳起来,狂热地向他欢呼。

麦克阿瑟的这篇演讲给他带来了极高的赞誉,一位议员说:“我们听到的是上帝的声音。”另一位参议员开玩笑说:“听了这篇演讲,共和党人的眼睛湿了,民主党人的裤子湿了。”

麦克阿瑟的这篇演讲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并没有单纯地就事论事,而是以自己50多年的军事生涯做基础,从作为一个老兵的亲身感受出发,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言在善喻,即是说,善于说服别人的人,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许多道理,不善于说服别人的人,一百句话也说不清一个道理。如果你用一百句话也说不清楚一个道理,当然也就没人愿意听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仅四尺多,个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君主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道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国家政务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的现象普遍,再加上一些诸侯国也趁机进犯,导致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士都很担心,但是,因为这些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微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一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高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缩着,大王您请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如同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齐威王沉吟了一会儿之后,笑着说道:“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天下之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果然,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奋发图强、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所以后来的人便用“一鸣惊人”这句成语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淳于髡在国家危难、君王不思进取的时候挺身而出,巧妙地向君王进谏,充分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胆魄。而齐威王在三年“自我堕落”的苦心计划和听取贤臣果敢谏言后的奋发图强也说明了他是一位会识“可用之臣”与“不可用之臣”的明君。

论辩不仅仅是一场激烈的言语交锋,同时还是一场智慧的碰撞。所谓“斗智斗勇”在论辩过程中也可见一斑。

一、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就是用一些没有实用信息的话来回答对方的提问,这种话往往是空而不假。

比如,有人向瑞士著名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这么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您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很干脆地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小姑娘长大后是妇女,小男孩长大后是男人,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这种话对一般人来说所提供的信息等于零,是一句废话,但它又是真的,提问者的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彼斯塔洛奇正是用这种空而不假的话回避了对方提出的只有占卜先生才能回答的怪问。

避实就虚是外交场合常用的方法,因而这种空话被外交家们称为“伟大的空话”。

二、明确的谎言

明确的谎言是用说假话的形式来回避论敌问题实质的方法。

使用谎话来回避对方的提问,有的谎话似真而假,对方一时无法觉察,这当然巧妙。即使是使用明知为假的话,有时也同样显示奇效。比如,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使用的什么武器?是导弹吗?”对于这个涉及国防机密的问题,陈毅副总理并没有以“无可奉告”顶回去,而是风趣幽默地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有几分俏皮地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一句话引起一阵哄堂大笑。陈毅的答话妙就妙在用众所周知为假的话语,幽默而又风趣地达到了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

一般来说,谎话是丑的表现,我们反对说谎。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谎话有时候是善良的表现、智慧的表现,比如说,陈毅的假话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善意的谎言。”

三、装聋作哑

当我们面对不利的论辩形势时,为了避免对方的警觉,麻痹对方,不妨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不动声色地暗中谋划、寻找战机,进而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就是装聋作哑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代表伊斯麦在与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的谈判中,就采用了装聋作哑的方法。当谈判进行到关键时刻,土耳其代表提出了维护其主权利益的条件时,一下子就触怒了英国外相刻遵,刻遵跳起来咆哮如雷,挥拳吼叫,又是恫吓,又是威胁,各列强代表一边倒,气势汹汹,助纣为虐。伊斯麦耳朵虽有些聋,但一般的话还能勉强听得见。至于大声叫喊,更是句句听得清楚。但他却大装其聋,一声不吭。等刻遵声嘶力竭叫完了,他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近耳边,把身子移向刻遵,十分温和地问:

“您说什么,我还没听明白呢,请您再说一遍!”

须知这种如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时间短暂而强烈,是很难重复表演的,这就气得刻遵直翻白眼,连话也说不出来。

伊斯麦的“装聋对策”在当时的谈判中,针对对其有利的发言,句句听得真真切切;对他不利的时候,就装聋;对于威胁和恫吓则“聋”得更厉害,这对回避对方的无理条件,维护本国利益,起了不小的作用。

四、以无声胜有声

在论辩中,沉默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论辩取胜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语言环境,借助面部表情、动作、眼神,表示赞成或反对,展开心理攻势,进而达到制服论敌的目的。

在生活中,碰到强词夺理或恶语伤人的人,如果与之争辩是非,往往只能招致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不妨使用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往往会使他们理屈词穷、无地自容。

在谈判中,恰当使用沉默,也可使对方不知我们的底细,期待对方作出对我方有利的选择。

一位印刷商得知另一家公司要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元出售,并想好了理由。印刷商坐下谈判,内心一再叮嘱自己,要沉住气。果然,买主沉不住气,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挑剔,然而对这个挑剔的压价术,印刷商仅报以淡淡一笑,仍然一语不发。这时买主终于按捺不住,从心理上败下阵来说:“这样吧!我付350万元,但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350万比原来想的要高得多,印刷商欣喜万分,一下子拍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