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3263900000064

第64章 巾帼红颜(1)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西施,生卒年不详,原名施夷光,诸暨苎萝山人,战国末期越国的美女。世入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事实上这两句话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就是指的西施。

西施一家世居诸暨苎萝山。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寒,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她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这就成就“东施效颦”的来历。

对于西施的美丽,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入了水底。于是后世就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所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不休,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当时诸侯争霸的重点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下游和浙江流域,这里的吴国和越国互不相容,连年攻伐。吴王阖闾当政期间,得到楚国大臣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的辅佐,国势日益强盛。周敬王二十四年,勾践继位为越王,吴王阖闾认为有机可乘,大举进攻越国,结果被吴军打得一败涂地,吴王阖闾的右脚也被越军大将灵姑浮的长矛刺中,回国后不久就因伤重而死。阖闾临死前曾经嘱托他的儿子夫差,一定要扫平越国,为自己报仇。

夫差继位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积极训练军队,准备举兵讨伐吴国。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最后采用大臣文种的建议,向吴国求和。勾践作为人质,由夫人和大臣范蠡陪同,去吴国当奴隶。勾践来到吴国后,忍垢忍辱,受尽种种屈辱和苦难,在夫差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毫无二心。经过几年的观察,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敌意,就将勾践亲自送出城,赦他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时刻不忘灭国之耻,一心复国。为了勉励自己发奋图强,他就在自己卧室的上方悬一颗苦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成就“卧薪尝胆”就源出于此。勾践暗中励精图治,准备复国,但表面上仍然低声下气地讨好吴国,每年向吴国进献美女珠宝,目的是使吴王夫差在声色犬马中自溺其志。西施便是在一批又一批进贡的美人中进入吴国成为夫差的王妃,毅然肩负起雪耻复国的重任的。

范蠡鉴于历次送往吴国的美女效果不佳,于是微服巡行各地,决心要寻觅一两个绝色的美女,再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包装”,以期用温柔的绳索,达到束缚吴王并趁机离间吴国君臣的目的,为越国的灭吴创造一个有利的形势。

经过多方查访,范蠢在诸暨苎萝下若耶溪畔找到了两位浣纱美女,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范蠡向两人说明了来意,西施与郑旦慨然应允,愿意为国家奉献出她们的一切。在范蠡的主持下,西施与郑旦在众多名师的调教下,很快便展露了过人的才情,三年下来已是能歌善舞、雍容华贵,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现出妩媚动人的风韵。于是范蠡择期动身,带着西施、郑旦等一干佳人前往吴国。

在几年的相处岁月中,范蠡和西施已双双坠入爱河,难舍难分。然而国难当头,他们不愿只顾自己的儿女情长而置国家存亡和百姓生死于不顾,只能将爱情埋藏于心中,期待他日能够重续旧好。

西施来到吴国后,夫差对西施如出水芙蓉般的美艳眷恋不已,西施的一颦一笑,一捧心一皱眉,都紧紧地扣住他的心弦。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设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沉湎女色,专宠西施,吴国的政事渐渐地荒废了。西施轻易地便掌握了吴王夫差的整个“人”和“心”,并把他有计划地推向亡国之君的末路。

越王勾践迫不及待要报仇雪恨,大夫逢同却建议不可轻举妄动,应先“结齐、亲楚、附晋”,并鼓励吴国对外用兵,等到吴国精疲力尽就可克吴致胜。周敬王三十八年秋间,吴王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出动全部精锐之师,都城空虚,勾践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将吴国太子在姑苏台活活烧死。夫差前后不能兼顾。四年后,吴国大旱,士民饥疲,勾践再度进攻吴国,吴军被迫固守孤城。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军以水师第三次进攻吴国,围困吴都达两年之久,恰逢江南春雨,大雨如注,吴都城墙坍塌,越军乘隙长驱直入,夫差突围来到姑苏山,乞降不成,拔剑自刎。吴越之间长久的争端,终以吴王夫差的死而结束,勾践在经过22年的辛酸岁月,终于彻底地雪了当年会稽战败、以隶事吴的耻辱。

吴国既平,勾践挥军北上,在徐州大会诸侯,周元王封勾践为霸主。越人横行长江流域,不再记得西施的功劳。就在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在姑苏台下找到了疲惫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两人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很久以后,在山东出现了一位巨富,叫陶朱公,万贯家财,他的妻子也美艳如花,夫妇感情真挚,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时间能冲淡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没人再去追根究底了。

在历史上,人们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认为西施是祸水。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

王昭君: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

王昭君(公元前55—前20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有“落雁”之称,汉元帝时期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

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王昭君出世时,她的父亲王穰年纪已经很大了,老来得女,王穰自然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这个迟到的小妹妹宠爱有加。王昭君的家乡三面环水,山青水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照君长大后出落得丰姿绰约,楚楚动人。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征选美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17岁的王昭君被选入汉元帝宫中,为掖庭待诏。王昭君虽然天生丽质,冰雪聪明,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然而并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垂青。

44王昭君

西汉时,对后宫订有严格的制度。汉元帝在前代后宫十级的基础上,扩大为十五级。级别不同,待遇有别。昭仪位比宰相,爵比亲王;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侯,最后一级的待遇也比宫女高得多。宫女是没有品级,所以不能进入编制。而且汉元帝有个习惯,在征选宫女时,让宫廷画家把待诏宫女画成图像,让他过目,随时把美人图挂在身边。因此,很多宫女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得到皇帝的宠幸,动用各种渠道贿赂毛延寿。

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后来知道了,也不愿意那样做。她为人正直,不屑于采用献媚的手段,她自信凭自己的身材容颜,自会得到皇上的宠幸。画师毛延寿在为她画像时,故意在她的脸上点上一颗丧夫落泪痣,使得王昭君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宋朝文学家王安石非常同情王照君的遭遇,为此他特地作了一首《明妃曲》诗,表达了对王照君的同情及对宫廷画家的贬斥,“曾闻汉王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为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在争战中被别的单于打败。呼韩邪于是决定求助于汉朝,依靠汉朝的力量来打败其他的单于。他亲自到汉朝的宫中朝见汉宣帝,汉宣帝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10000士兵护送他到漠南。呼韩邪统领的匈奴缺少粮食,汉宣帝又给他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友好,也都争先恐后地与汉朝结交。到了汉元帝时代,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死了郅支单于,从此呼韩邪单于的地位得到了稳定。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汉朝“和亲”的建议原来是汉高祖刘邦时的大臣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朝弱,刘邦的夫人吕后只生有一个女儿,不忍心将女儿远嫁异域,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嫁与匈奴单于。汉元帝决定从后宫中挑一个宫女与呼韩邪成婚,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都没有了热情,不愿意出聘。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汉元帝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当呼韩邪单于牵着王昭君的纤纤素手出现在定婚仪式上的时候,汉元帝眼前一亮,看到王照君国色天香,貌美如仙,“使汉宫为之生色”,汉元帝脸色立即变青,心生悔意。汉元帝查知内情,一气之下,将毛延寿杀了。

在去匈奴前,王昭君请求回家乡看望亲人。汉元帝对这位无缘临幸的美人充满了爱怜,特旨恩准了她的请求。王昭君回家乡,乡亲们们在香溪夹岸十里,迎接昭君回家。在王昭君离开家乡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回到宫中,王昭君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宫阙,与呼韩邪一道,怀抱着琵琶上马西行而去。昭君出行前,汉元帝赏给她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嫡于雕提模皋继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风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为妻。王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年龄相当,与呼韩邪单于相比,复株累若鞮单于更加爱慕王昭君。若鞮单于与王昭君共同生活了11年,王昭君又生了二女。

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美丽的王昭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35岁。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名人名言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卓文君: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女神

卓文君,生卒年不详,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西汉时期的才女,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是临邛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她不但貌美出众,而且很有才气,通晓琴棋书画。卓文君17岁出嫁,半年后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

卓文君回家后,当地很多富家公子托人向她求婚,但是她性情高洁,看不上这些华而不实的纨绔子弟,在家以弹琴写诗作画消磨时光。这时,一位才气横溢却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闯进了她的生活中。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善弹琴,风流洒脱,文章写得很漂亮,特别擅长写赋。司马相如20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不过并不受重用,他感叹自己不遇知音,后来就辞官投靠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当门客,他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就是在这一期间写成献给梁王的。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与邹阳、枚乘、庄忌、王吉等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士交往,相互切磋文学写作。

一次,司马相如到身为临邛县令的王吉家中作客,受到王吉的礼遇。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说起,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某天卓王孙为提高自己的名望,想邀请当地的官员和文人雅士来自己家中聚会作客。他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文人。卓王孙知道司马相如也是一位有名的文人,顺便也宴请了他。

宴会开始后,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奏也弹得很好。今天有佳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起来,先弹了一支短曲,后来偷看到竹帘后面有一个影影绰绰穿白衣服的女子在听琴,知道是卓文君,就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弹起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求爱的心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此房,何缘交接为鸳鸯?

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孽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原来,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来做客,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不由得为司马相如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产生了敬慕之情。卓文君深懂琴理,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而宴席上的宾客,当然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为了恭维司马相如,一味地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