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并不好,常常因为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到私塾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和批评。小公权内心感到很惭愧,于是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小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渐渐地就骄傲起来。
有一天,柳公权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法大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看谁写得最好。小公权很快就写好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练字,柳公权看到老人在看他们写字,想夸耀自己的字写得好,便兴致勃勃地递过自己写的字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儿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偏你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小孩子,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嘲笑他,但他一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是在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小公权很早就起了床,独自一人往华京城赶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就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一阵阵的喝彩声。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说的是真话,没有骗他。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的字真是差得太远了。他迫切想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不想错过这一机会,便“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老人的面前,虔诚地说道:“老爷爷,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老头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作字画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老头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写好后,老人神情严肃地向小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听后若有所悟,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向字画汤老人行个礼,深深地谢过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老人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经过苦心修炼,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柳公权29岁时考中进士,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在柳公权40多岁的时候,时来运转,一个偶然的机会,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为其所折服,称之为书法圣品,他也因此被朝廷召到长安。穆宗尝询问柳公权用笔之法,他回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听后面色改容,认为柳公权是在笔谏他。柳公权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到重视,他官居侍书,仕途通达,长期在朝廷中任职。
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他的楷书,较之颜体,稍显均匀瘦硬,当时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代表他的书法成就有以下几种,而以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
《金刚经刻石》。刻为横石,共12块,每行11字,原石毁于宋代,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公权早期代表作,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公权写此碑时,融汇百家之长,“柳骨”的风格已初步形成。
《李晟碑》。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34行,每行61字。裴度撰,柳公权书。与《金刚经》相比,此碑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回元观钟楼铭并序》。41行,每行20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
《冯宿碑》。王起撰,柳公权书,41行,每行83字,现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范。
《苻璘碑》。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邵建和镌字。31行,每行62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石碑在富平县,“十年****”中被毁。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玄秘塔碑》。裴休撰文,柳公权书,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28行,每行54字,现存西安碑林。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神策军碑》。崔铉撰文,柳公权书,记载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孙承泽说:“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刘沔碑》。柳公权书,韦博撰,37行,每行65字。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有“淡雅”特点。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高元裕碑》。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33行,每行79字。此碑极为完美,显示柳公权的书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构紧凑,而且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柳公权的书法与颜真卿齐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另一重要的“柳体”,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一代书法大家。
名人名言
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
赵孟頫:宋末元初文人画派的领袖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等,浙江吴兴(今属湖州),系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他虽为贵为帝王之后,但生不逢时,当时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朝不保夕。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这使赵孟頫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但是世事难料,赵孟頫11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氏所出,在封建大家庭中地位较低。虽然刚成年时赵孟頫以父荫补任真州(今属江苏镇江)司户参军,可是连这顶微不足道的乌纱帽也没戴多久,便随着南宋的灭亡而丢失。23岁正值壮志凌云之际,他却闲居里中,无所事事。在其母亲的激励下,赵孟頫向当地名儒敖继学习经史,向钱选学习画法,经过10年的发奋努力,学问大进,成为“吴兴八俊”之一,闻名遐迩,声名远播于朝廷。
元世祖即位初,为缓和********与阶级矛盾,接受御史程文海的建议,搜访南方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委以官职,借此笼络汉人,稳定民心。在这种情况下,赵孟頫受邀来到元朝的都城,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随着元世祖的年迈,皇室政局莫测变幻,为了躲避是非,免遭奇祸,赵孟頫力求出任外官,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赵孟頫尽力想做个好官,他平冤狱,办学校,但仍受到蒙古官员的中伤诽谤。1295年元世祖去世后,他借病乞归,获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
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闲情逸致寄于山水、诗文、书画,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这四年他的艺术修养、书画技艺却与日俱增。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頫利用公务之暇,广交文人学士、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遍游江浙佳山秀水,创作进入旺盛时期。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声望也随着“儒学提举”之职而更为隆盛,许多人依附其门下,求教问艺,赵孟頫俨然成为江南文人首领。
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这年冬天赵氏夫妇来到北京,赵孟损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侍从于皇太子左右。延祜三年(1316年),元仁宗又将赵孟损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元仁宗把他譬作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并屡赐钱钞及贵重裘皮等物,以示恩宠。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时时在皇帝左右活动。
延佑五年(1318年),赵孟頫的妻子管夫人身患重病,赵孟頫请求送夫人南归。次年5月中旬,在途经山东临清,管夫人病逝舟中。相濡以沫的管夫人撒手西去,给了赵孟頫很大的打击。由于丧偶,长途跋涉,操理丧事,赵孟頫晚年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延佑七年,元仁宗特遣使臣赐衣缎,并召赵孟頫返京,但此时赵孟頫因病不能长途跋涉了。次年元英宗即位,再次遣使召赵孟頫返京,赵孟頫以年迈体弱为由拒绝。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享年69岁。 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终于安息了。赵孟頫死后,其子赵雍将他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阳林堂”别业东南侧。
至顺三年(1332年),元政府追赠他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5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孟頫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将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赵孟頫博学多才,不仅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诗文、绘画、印石等方面也有建树。他的绘画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名人名言
书法以用笔为上。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学之不己,何患不过人耶!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在江苏省宜兴县一个贫民家里,孩子的父亲给他取名寿康,祈愿他健康长寿。这个名叫徐寿康的农家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