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曾得和氏璧,秦国闻知后,愿以十五城交换和氏壁,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2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使赵王胆气壮了起来,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下不服,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争高低,采取了忍让的态度。廉颇深受感动,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立。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40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近50万精锐部队。
长平之战后,秦国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调集大军进攻赵邯郸。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50万人,分兵三路,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赵国军队和百姓在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平原君赵胜的指挥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全城军民同仇敌忾,誓卫赵都。秦昭王四十九年秋十月,秦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赵军在廉颇等人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打退了秦军的两次进攻,使秦军遭到重大的伤亡。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将军王龁率援军10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战事爆发于正月,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赵军依旧不屈地抵抗着。在平原君的请求下,魏国和楚国开始出兵援救赵国,与赵军里应外合,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十五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廉颇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在楚国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几乎百战百胜。他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名人名言
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
我思用赵人。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的西楚霸王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名籍,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汉之际著名军事将领,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巨鹿之战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项梁曾请人教项羽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说道:“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余,力能扛(读音gāng)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
找于娟要每天孙子兵法项羽图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河南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24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8000吴中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210年,项梁率领吴中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淮河,向中原进军,以配合陈胜的起义军。沿途,英布、吕臣、刘邦等都率部前来会合,起义军发展到10余万人。不久,项梁在薛(今山东省薛城北)听到陈胜牺牲的消息,便听从居巢人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自称武信君,率领项羽、刘邦等多次击败秦朝大将章邯的军队。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引兵进至定陶西北,遭到章邯优势兵力的袭击,项梁战死,起义军失利。公元前207年,章邯又率秦军北上渡河,大败赵军,包围赵国的巨鹿。楚怀王分兵两路,一支军队前往巨鹿解赵国之围,以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帅,另一支军队进攻关中,以刘邦为主帅,并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宋义率领楚军行至安阳(现山东曹县东南),便按兵不动,项羽杀死宋义,迫使楚怀王便任命他为主帅,率兵救赵。楚军数量远远少于秦军,项羽率军渡河,并下令将炊具打破,将船只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明拼死一战的决心。项羽军队十分勇猛,九战九捷,大败秦军,秦将苏角阵亡,王离被俘,涉间拒不投降,跳到火堆里****而死。项羽进攻秦军之前,虽已有十几路诸侯军抵达巨鹿前来救援,但都慑于秦军威力,只是屯兵于外围,不敢出战。及至看到楚军大破秦军,各路诸侯军才无不感到敬服,纷纷归顺项羽。此时刘邦乘项羽与秦军鏖战、关中空虚之机,抢先一步进入了秦朝首都咸阳,秦王子婴出降。
项羽在打败章邯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刘邦迫于形势,与项羽讲和。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不久,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出兵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时,项羽率骑兵向刘邦发动偷袭,大败汉军。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经过几年的战争,刘邦和项羽双方各有胜负,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引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返。但是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刘邦采纳二人建议,撕毁盟约,向楚军突然发起追击。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70万之众,将项羽合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项羽率士兵与汉军展开激战,在给汉军以重创后,率领800士兵突围向南而去,汉军发觉追击。项羽渡过淮河时,随从的骑兵只有100多人了,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28骑。项羽自忖不能脱身了,就对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项羽大呼斩杀两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士兵:“怎么样?”骑兵们跪倒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项羽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愿大王赶快渡江。”项羽说:“当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么?”自刎而死。
名人名言
将相宁无种,本无富和穷。
四海皆兄弟,世界应大同。
彼可取而代之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壮士已去,佳人已逝,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韩信:用兵如神的一代兵仙
韩信(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楚王,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一生王侯将相全得,“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出身没落贵族,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年少时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妇就经常带点饭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对老妇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你。老妇生气地说: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还能指望上你的报答吗?韩信听了非常惭愧。
淮城屠户中有个恶少,看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想了想,便从容地从恶少的胯下钻过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胯下之辱”反映了韩信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和胸怀,是韩信不与小人计较,一心谋大事的写照。后来韩信封侯衣锦还乡,遇到那个恶少,恶少吓得魂不附体,韩信一笑置之,还赏他做了个小官。
找于娟要每天读点孙子兵法韩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