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掘墓鬼门
32618800000001

第1章 灌铅村

话说当年有一个村子,唤名灌铅村,为什么叫此名呢?只因古时候的十大酷刑,其中,就有一个灌铅之刑,在佛教关于阎罗的故事中,有阎罗黑白二相的说法,白相即为地狱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围侍;黑相即每天有两个时辰,要受铜汁****之苦。与此相似,人间有灌锡或灌铅的酷刑。

锡的熔点是摄氏两百三十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百二十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据说当年汉代厂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块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刘去杖责荣爱,威逼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私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

由于这个荣爱死的冤枉,临死之时又是身穿红裙。俗话说,红色聚阴阳,藏煞气,是以有红袍火鬼之说。这广川王刘去和他的王后昭信每每夜至黄昏,都会徐徐听听到荣爱身穿红袍在府邸游荡,一声声说着自己冤枉,为了安抚荣爱的怨气,刘去特地叫人请了当地有名的道士前来替他超度!

却是全然不知,红袍冤魂每每黄昏便至,黄昏之时,虽说乃日夜更替之时,阳气减弱,阴气滋生,但是也是也仅仅只是日夜更替之时罢了,阳气远远多于阴气,由此可知,此红袍女鬼的怨念之强,非同一般,最后,连当时的道士也是在超度之时身死道陨,白白浪费了一身修为,反倒是助长了荣爱的怨气!

最后无法,刘去和他的王后只得搬出府邸,并将府邸封存,直接修建成一座坟墓,将荣爱的尸体埋了进去,并将周围画地为牢,将其与世隔绝,在下葬之后,那将荣爱置之死地的灌铅刑具却是破土而出,将刘去的王后贯穿天门而死,仓惶之下的刘去,带着他的随从下人直接离开了那座城池,并花费大价钱请了一群德高望重的道士在哪里建了一座道观,唤名灌铅观!

辗转反侧,无数年后,这个经常出现鬼怪杀人的城池,也是人口稀落,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今天的灌铅村!但是,是否真的有此一说,就连村里面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了。只有这灌铅村的村名,以及村中破烂不堪,随时可能坍塌的破道观为证,那一片片破砖烂瓦似乎是在诉说着过去确实有这么一段往事。

到了1980,这些往事也只有一些村中老朽才会在饭前饭后像是吓唬小孩子一般,讲给后人听闻。

黄昏,天空阴暗,铅云低垂。

偌大的灌铅村,空无一人,商号小店铺也被紧闭的木门取代,偶尔出现在街边窗户里的面孔,惊恐的表情在暗淡的光线下,一闪而逝。

空气里有一股凝重的味道正在酝酿。

茶坊内也全无以往的人气,只有寥寥数人,就着几道菜,品着被泡过数次的茶水。

窗口的位置前,一位老人轻嘬一口泛着淡黄色的香茗,嘴角处沾上了一缕细长的茶叶。

老人面前,是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小女孩稚气的问道,“爷爷,听说盗墓分南北两派,每一派都有独门秘术呢!”

“咳咳,南北两派?”老人咳嗽着笑道,“那都是老黄历咯,现在的盗墓门派,哪还有什么南北之分?”

“没有南北派别了吗?”小女孩端着脑袋,稚气的脸颊歪在一边,“那么是什么时候没有的呢?”

窗口卷起了一阵风,刮来几张黄纸,又被吹向了更远的地方。

“丫头,想听故事吗?如果想听的话,得把窗户关起来。”老人的目光追向那几张愈飘愈远的黄纸,轻声说道,“盗墓家族的故事,哎,不说也罢……就和你们讲讲当年我们的祖先鬼门盗墓师为什么会到这里落叶生根,为什么现在的村子会叫灌铅村吧!”诸如此类的场景也是在这个村子里面流行1

。。。。。

灌铅村有个孤儿,姓牧,名游,由于家里父母都死的早,家里的房子也是抵债给了债主,所以平时都是靠着村里的救济生活,年仅十岁的牧游平时都是住在灌铅观那座破道观里面,虽然属于封建年代,科学经济都非常落后,而且平时也没少听村里的老朽说着什么鬼啊怪啊的,可是,胆大包天的牧游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

尽管只有自己一个小屁孩,可是却住进了大家都觉得晦气的灌铅观里,白天就到各家各户帮帮忙,秋收之后就自己用手编了一个四不像的小篮筐,到各家田里面捡拾漏的蚕豆,豌豆,和刨完的土豆地里面捡土豆,讨点饭吃,时不时的还会去当时的村长爷爷家听他讲书,改革开饭以后,过了58年的******时期,到了现在,虽然没有太多的粮食存款,可是,一些富裕的人家还是存有许多书籍的,特别是向村长家这种祖上属于官宦世家的门第,什么都不多,但是书一定是很多的。

村长爷爷家里面只有他一个老头,他的儿子据说是个文化人,在大学里面当老师,每年过年都会带许多的麦芽糖和一些皮大衣来给村长爷爷,不过,他却很少回家,而牧游,却是成了村长爷爷小孙子一般,经常去哪里蹭吃蹭喝,对于聪敏机灵,又有礼貌的牧游,村长也是喜爱的紧,还常常教牧游读书识字,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读书人是十分稀少的人物,对于自己能够识字,也成为了牧游十分自豪的一个点。

村长爷爷每次在家中院子里面讲故事,上课的时候,好多有钱人家的小孩都是昏昏欲睡,反倒是一旁旁听的牧游听得津津有味,举一反三,对此,村长常常感叹,要是牧游生在有钱人家,一定会是一个高材生!当然,牧游对此则是十分看得开,反正自己就一个人,贱命一条,老天不收,说明我命够硬!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又有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到底牧游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