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3261400000006

第6章 永恒的涅槃——古印度文明(1)

梨俱吠陀时代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常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前900年间的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

从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

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断,这样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灭亡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根据,因此现在还无法断定哈拉帕文化灭亡的真实原因。关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般认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从中亚侵入印度,但这同样也还是一种假说。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城市,依畜牧为生。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驯养绵羊、山羊、驴、马和狗。雅利安人杀牲畜吃肉的时候不多,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逐渐学会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他们也学会了灌溉;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已经有金属用具,如锅,金工所用的金属称“阿雅斯”,可能是铜或青铜;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交换已经出现,不过还没有货币,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媒介。

雅利安人生活简单。他们的衣服是用羊毛织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实。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时才杀牛,在盛大的节日和家庭集会时可能也吃肉类。

《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颂歌有些就是妇女编的。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但是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的,人们并未因行业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雅利安人逐渐把一些被他们征服的达萨变成奴隶,因此“达萨”一词在印度语中又具有奴隶的意思。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于统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玛”,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以后逐渐变成农村公社。氏族部落组织中还存在民众会议,在部落遇到大事时召开。部落的首领由民众会议选举,不过实际已经世袭。首领的职务主要是军事的,其权力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增长。部落中还有村长和正在萌芽中的专门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印度史诗

古代印度有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是著名的梵文叙事诗,也是世界最长的史诗。它比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的总和还多7倍。

印度——雅利安人的主要成就与其说是有形的,还不如说是无形的,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技巧和诗歌想像力方面。雅利安人以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为文体,经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四部吠陀,世代口口相传。吠陀包含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和后来的印度宗教。与希伯来、基督教和******教的经文一样,它们也被视为神启,但由于雅利安人没有文字,他们深信他们的神圣经文是“听来的”,而非受“启示”而得。由于没有与吠陀同时代的任何文字材料,因而数百年后才写出来的吠陀就成为印度历史上一个长时段的主要信息来源,其时间为基督教纪元前的最后两千年。

这一时期被称为吠陀时代。作为吠陀之一的《耶柔吠陀》,是一部奉献给祭司的手册。主要来自土著居民民歌的《阿达婆吠陀》,是一部被认为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唤起渴望或摧毁敌人的咒语目录。四部吠陀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是《梨俱吠陀》(“智慧之诗”或者“知识”),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间的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一首略欠崇高的诗描述了一个赌博者对其不幸之掷的悲叹,“一掷过高”,这使其妻将他逐出门户,并令其岳母憎恨他。上佳的作品反映了诗歌对生活的高度感受。

古印度人已创作令人激动的史诗,用以纪念他们早期的历史,描写“英雄时代”个人的勇武和血腥的搏斗。大约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出现的同时,雅利安的吟游诗人也在用两部伟大史诗歌颂印度的英雄时代,它们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的最后形成比吠陀晚了几个世纪,反映了同样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一个关于俱卢王国皇家两个支派相互斗争的很一般的故事,情节却复杂零乱,充满了令人兴奋和诡异的插曲。它包含了一个罕见的一妻多夫制的例子(一位公主答应嫁给四位贵族武士兄弟,他们在一次新娘争夺战中赢得了她的芳心),也包括一个在一次骰子赌博中一掷失去王国的例子。一场真实的战斗在约公元前1400年发生于德里附近,这给故事带来了高潮。据说从希腊、中国和全印各地来的国王加入了战斗,战斗持续了18天,所有参战者均阵亡。在克里希那神的帮助下,五位幸存的兄弟光复了自己的王国。在数年的和平统治后,他们弃世绝尘,带着他们的共同妻子,一同登上喜玛拉雅山巅,进入神的城池。

《罗摩衍那》故事的发生地在俱卢王国的东部,该诗反映了有关德干的一些知识。它讲述了罗摩王子和她美丽妻子悉达的历险故事。悉达由于苛毒的继母所设的圈套而遭放逐,被锡兰的魔王抓走,最后罗摩在忠实的盟友哈努曼将军的帮助下,救回悉达。一个阴谋使悉达陷入不平静的生活。由于被怀疑在遭监禁期间她的贞洁遭到玷污,她企图****,但火神阿耆尼拒绝伤害她,她的纯洁由此得到证明。

《摩诃婆罗多》最终定形于公元前400-前200年间,非常像一部早期印度神话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僧侣在皇家祭祀圣仪上的吟唱表演,使之获得了宗教意义。最终是史诗,而不是吠陀,成为普通民众的圣经,部分原因是婆罗门严格地将吠陀研究限于高级种姓内,历史诗的吟诵却是任何人都能聆听的。

婆罗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