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3261400000051

第51章 开创政治现代化的先河——政治革命(8)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俄国文坛驰骋达60年之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省克拉皮文县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伯爵家庭里,后来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9岁丧父,由姑母抚养成人。16岁时,进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开始对学校教育不满,于3年后退学,回到故乡经营田庄。托尔斯泰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度过的。

1851年,托尔斯泰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到高加索,加入军队服役。后来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5年后他退役回家。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就开始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

50-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根据自己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三篇作品,于1855-1856年间陆续发表,后来组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书。这部军事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战场的日日夜夜,有英勇奋战、气氛高昂的场面,又有流血、死亡等惨状的描写。这是以往的战争小说所没有的,因而立刻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新风,受到普遍的欢迎,小说热烈颂扬了俄国普通士兵和军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又以对比手法描写了贵族出身的军官平时追求享乐,临阵却胆怯懦弱的本质。

托尔斯泰185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是根据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行“军事改革”的亲生体验而写成的,带有自传性质,同时也体现他的心灵探索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人公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退学后回到自己的庄园。他一大早起来巡视庄园,见到农奴的赤贫和困苦时极表同情后,便着手改善他们的处境。但农民们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一直猜疑老爷“善言”的背后,掩盖着自私的目的和阴险的打算,因而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恩惠。青年地主对于农民在千百年来受压迫生活中形成的这种对于地主的敌意,也感到没有办法。

1857年初托尔斯泰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旅行。他非常赞赏法国的“自由”制度,但在巴黎广场上遇见断头台上的一次行刑,却又使他极为反感。他在瑞士卢塞恩时,目赌一场“文明人”欺侮“下等人”的情景,也大为不满。根据这次游历的见闻,他写成了优秀的短篇名作《卢塞恩》。

《卢塞恩》这部作品描写的是瑞士旅游圣地卢塞恩一家大旅馆前发生的故事。一个流浪歌手在门口,以他超群的技艺为围观的绅士们献艺,但是歌者唱罢,绅士们却一哄而散,谁也不给一文捐赏。作者对此大为愤慨,便挽起歌手的臂膀走进旅馆豪华的餐厅加以款待,不曾想却惹得绅士们不来进餐,侍者们也不肯供饭。绅士们对流浪歌手的冷漠无情,“文明人”对穷人的侮辱,使他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虚伪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托尔斯泰怒不可遏地谴责了资产阶级国家:“你们的共和国真是个糟透了的共和国,这就是你们的平等﹖”

1862年,托尔斯泰同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婚后,他开始埋头于文学创作。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从最初的构思到创作完成,前后历时16年之久。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国在奥斯特里齐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波罗金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等。着重写了1805-1807年在俄国国外进行的申格拉本战役和奥斯特里齐战役以及1812年在国内进行的卫国战争。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家大贵族做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小说描写的人物有559个,上自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出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长达130万字的长篇巨著。

51-《战争与和平》剧照

将左上角的英文去掉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作者才开始动笔。这段时期是托尔斯泰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正是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主人公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纠交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且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迷人。小说中的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首版发行,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在书信中亲切地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托尔斯泰晚年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复活》。作者的初衷是想写一部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但在10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六易其稿,不断地修改、扩大和深化主题思想,逐渐转向揭露社会问题;小说篇幅也逐渐扩大,由中篇而长篇,最后写成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批判倾向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它的主题思想就是“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也要讲****制度的可怕”。

《复活》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并被错判罪名的妓女,正是他十年前诱骗过的农奴少女玛丝洛娃,于是他良心觉醒,开始悔罪,极力要为她伸冤。上诉失败后,他又陪她去西伯利亚,最后终于感动了她。两人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复活”了。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比肩的俄国作家,当首推托尔斯泰。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冠世绝伦的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文学的顶峰。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夫人激烈反对,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他秘密离家出走,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患肺炎病逝。

日俄战争

19世纪90年代,俄国将他们的帝国梦从中亚转移到远东。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接近完成,为俄国的经济扩张和政治扩张提供了新的机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俄国以“保护”侨民和中东铁路为由一举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俄国占领东北时曾经宣布,只是为了保护铁路,事毕即撤兵,但后来却没有实现承诺。这引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

1902年1月30日,英日两国缔结了针对俄国的《日英同盟条约》。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驻扎在中国旅顺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两天前,也就是2月6日,俄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地位的问题断绝了外交关系。2月8日这天,日本趁俄国驻中国旅顺舰队司令斯塔理克中将夫人的“命名日”举行盛大宴会的时机,袭击了俄军基地。俄军三艘战舰及几十门大炮,转眼间被日军击毁。2月10日,日俄宣布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