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远远超出了比较自信的思维,是习惯性的思维。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的,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
根据《乐观儿童》的作者、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称,乐观不仅是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他做过高达1000次的研究,研究人数达50万(包括成人和儿童),结果发现,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在学校和工作中都更容易成功,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他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也是能够培养的。
人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遇事抱有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能否使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以乐观的情绪去赢得成功的机遇和希望。长期自卑会使人精神脆弱,总是担心不幸的事情将会来临,整天忧心忡忡,对工作学习失去信心。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对事物的乐观态度,孩子的成长就会更顺利些。
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欺负,家长的训斥,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朦朦胧胧地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这些足以使一个对生活没有经验、持悲观态度的幼小心灵产生恐惧感,从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不良的后果。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乐观情绪的鼓舞,成人后更需要持乐观的态度去争取人生的幸福。
乐观的性格是能够培养的。由于孩子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对孩子乐观性格的引导与塑造。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把你的优缺点一并吸收。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你的孩子也会那样思考问题。如果你希望他们养成乐观品性,那么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个乐观的表率,身体力行地塑造孩子乐观的性格。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应该提倡快乐教育。其实,孔子很早时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另外,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到:把校园变成乐园。******更是指明: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关于快乐教育,它的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它不是一个方法问题,只有经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他尤其强调快乐教育要营造4个环境: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严格管理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社会配合。
可能许多家长会有一种偏见,觉得我们搞快乐学习就是让孩子放开了玩,怎么开心怎么来,完全像是哄孩子做游戏,和传统教育中的刻苦努力、拼搏上进是水火不容的,其实不是。快乐教育中“快乐”与平常提倡的“刻苦”并不矛盾。
心理学表明:“快乐”与“痛苦”、“刻苦”与“懈怠”是对立的,而快乐与刻苦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如果孩子造一个句子“我很快乐,因为我在刻苦学习”,难道不对吗?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因素,一味“死教”,那是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强迫学生学习,他们是被动的,会感到痛苦,而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快乐学习并不是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实质是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要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是有旺盛的求知欲的。家长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个性习惯、认知思维方式等方面入手,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要求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改观。因为强迫学习只是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外部刺激,而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时,这种外部刺激是非常容易失效的。只有通过快乐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种内部动机才能持久地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如果教育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可见,快乐教育不仅能诱发和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只有孩子看到了学习的光明前景,看到了未来的成功,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是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求知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