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明星黑洞
32594200000121

第121章 正宗

“哥,你丫的真是个天才。”陈悦两只眼睛犹如小星星般放着光芒,此时他就心里就只有一个感觉,“俺服了呦!”

不服不行。作为歌手的陈悦明白粤语和国语最大的区别。

在泛华夏文明圈,其实海外群省的歌手是看不起大明本土的歌手。

这一点并不仅仅是海外群省的歌手接触了许多欧美歌手的流行元素。海外歌曲更加新潮、多样。

还有一点就是,海外群省的一些词曲作者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华夏文明传承者。

“什么,他们是正宗?”

一些刚开始听到这些观点的人差点笑掉大牙。

开什么玩笑,谁不知道海外群省的历史,不就是当年的蛮荒之地受到华夏文明的熏陶被感化之后的一些地方吗?

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海外群省如今的文化、语言以南方文化为主。当年的海外大开发的主力就是一些生活比较贫困更有冒险精神的南方人。在这之中又以番禺人最多。

这个南方语言、文化就以粤省文化、粤语为主。

历数华夏文明史,从始皇大帝调集三十万秦军扫平百越之后,粤省就进入并融入华夏文明的大家庭从此没有离开过。而且因为地理原因,粤省可以说是极少战乱,基本上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更没有受到文化大迫害。

历史上的几次文化大灾难,比如五胡乱华,安史乱、靖康难,毁灭了无数的文化传承。只是这个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特别是粤省这个地方受到的波及最小,反而大量来自北方的移民带来了文化知识。

因此,粤省一直保留着秦、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这一点也有证明。我们都知道汉赋、唐诗、宋词在被创作出来之后都是可以被唱出来的,他们就是现代的歌。

可是你有没有感觉这些古诗用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读起来会很别扭,并且没有多少音乐美。

然而有人用粤语读唱之后发现粤语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SD兄弟》而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是在普通话里这两个词就不同韵。有这首词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唐代的SD人说的古汉语和粤语更相近。

另外在近现代,从大明国这段时期说起,在这五六百年间大明这个天朝上国发生了太多的争斗。有斗争肯定要决出胜利者,有胜利者肯定要有失败者。

大明的高层斗争一直保持着君子默契,给失败者留一条活路,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些后路在哪里?就在海外群省,在新夏。

第一这些地方够远,既然不能消灭你的身子,那就滚的远远地。新夏正好,地方够大,大明本土人也看不上,认为那里够蛮荒。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每一次的斗争,都好像在给新夏等地送福利。

权利斗争的失败者并不等于在文化上也是失败者。

这些失败者在新夏等地带着他们的思想流派生根发芽,这里成为他们思想的发源地。

如果是这样,新夏也不会说出它们是正宗华夏文明的传承者这句话。

在大明朝的百年前,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另外两个国家开战。

史称big3一战。一战中大明的军队惨败给欧罗巴和美利坚联盟军。

当时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燕京城差点被攻陷,在这一路上众多珍贵的文化典籍被焚毁,众多的传承被断绝。

特别是全世界有名的三大藏书楼,宁海凡寝楼,申城隐书楼,燕京文苑楼。

此三楼都在那场灾难中遭到毁灭的打击,先是联军的抢掠,再然后是一把大火的毁灭证据,最后是一场大雨的洗淋。

这三座最多传承八百多年的藏书阁,内藏上万卷孤本、善本、珍本的藏书阁就这样消散于历史云烟中。

而这三楼的灾难只是那场中华大地上的浩劫的一角。

更严重的事,这场战败对于大明文化界的打击只是一个开始。

最大的破坏永远来自于自己。

经历惨败的大明文化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救国救民,打倒腐儒!”一部分文化界人士高举新民主、新文学的大旗,他们要求变革。

随后在西学东进运动中,众多的文化改革派人士抛弃了自家的东西,追捧起了西方文明。他们这些新文化人类更是在政府的隐隐支持下追打着坚守华夏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

自己人打起自己人,打得最狠。

自己人反对自己,做的最绝。

从传统文化里走出来的那些文化改革派,把反对老祖宗留下的传承这间事做的最彻底,最不留余地。

从而,大明的传统文化在高层层面上因为这两件事差点断了跟。

大明本土遭受了一场文化浩劫,但是海外群省却幸运的安然无恙。反而又一次接受了大量从大明移民而来的文化界人士。

另外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大明国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抛弃了繁体字,使用了简笔字。现今的大明人让他背两首古诗还可以,但是让他研究以繁体字为主的古文学,痴人做梦。

毕竟用繁体字研究古文化更方便。

当大明丢弃繁体字时,新夏等地好像是和大明置气一样。新夏等海外群省举行了浩大的“振兴中华古文化运动”,从那一年开始,新夏等地的小学生的课本桌上多了几本四书五经。

在民间关于诗词歌赋等学习书舍如雨后春竹一般,多不胜数。

新夏的古文化之胜可想而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备受大明本土文化界人士歧视的海外文化界人士翻了身,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他们自称,“正宗华夏文明传承者。”

他们的这个称呼,虽然大明当今的一些文化界人士心里不舒服,却只能让他们说,反驳不得。

“不服气,咱们比一比。”

比不了,当今的大明有个共识,世界上存量最多的、传承最多的文化典籍在新夏。世界上研究汉文化最多的,研究汉文化最有成果的地方在新夏。

大明的一些学着想要研究古代的汉文化,反而需要向新夏的一些学者借书。

这就是今天的大明本土和海外群省之间复杂关系的原因之一。

现在仅以音乐这一块而言,就是海外群省的特色粤语歌更有“古味”。

首先,粤语保留了很多古音。如(“遗”念“wei”四声)用词也比较古,比如(“也”说“亦”,“说”是“话,讲”)。还有就是粤语倒装句多,很多粤语歌词普通话念起来很怪,不通顺,就是这个原因。

粤语一共有9个声调,另外,粤语有53个韵母,比起普通话的24个,在口型变化方面非常丰富。这样粤语歌中有一些发音在国语歌中是没有的。

在当今粤语歌坛写诗要讲求押韵这件事,与粤语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是分不开的。

其次,粤语歌独特之处是因为粤语歌词创作时就要考虑的问题:协音。协音就是歌词声调变化,要和歌曲旋律变化基本相一致,否则将会很难听。这和古代词曲创作中考虑平仄相似,但比平仄要求高。

总之就一句话,对于现在的大明歌手而言,创作粤语歌很难,至少比用燕京话更难。

······

现在的大明本土刮了一场风。

“粤语歌比国语歌好听。”

有些报纸媒体认为,粤语歌曲才是最符合大明人耳朵的歌曲。

这是最近大明歌坛内部吵得比较欢实的一个话题,虽说这个话题的背后有一些新夏音乐公司的推手,但是这个话题也得到了一部分歌迷的认可。

有些歌迷发表感叹,自从听了这首粤语歌,我的耳朵再也停不下其他的音乐了。

也有一些歌迷自发的当起了粤语歌的自来水,甚至较真的一首又一首的拿国语和粤语之间同类型的歌曲相互比较。

有一些不经常看报纸的歌迷发现,现在流行粤语歌,听国语,你老土啊。

陈悦也曾经好奇的创作过一些粤语歌,但是作为一名北方大汉,从小说着燕京话的他创作的那些粤语歌曲可想而知。

一些在酒吧里玩乐,来自新夏和南方的大学生,听过之后问他,大哥,你唱的是哪国的外语?

陈悦听说过吕岩曾经在酒吧里演唱过一首粤语歌曲,他听过之后没有多想,只是以为燕京音乐圈子里又来了哪一个玩说唱的高手。

现在看来,那首让人听了摇头晃脑停不下来的歌曲就是吕岩创作的。

透过玻璃,听着耳机中的这一首粤语歌,陈悦真想把那个闭上眼睛、身体轻轻摆动,正在唱歌的人脑子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做成的?

“哥,我是真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