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3258900000018

第18章 毛泽东品评《三国演义》(17)

1958年8月5日,******在河北安国淤村乡,听乡党委书记郭建汇报农业社的组织情况,听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汇报安国农业社大小变化过程的情况。听罢,******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又转过头问郭建:“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1958年,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致函******陈述心理。10月25日,******复函周世钊,信中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仁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士别三日”,常与“当刮目相看”连用。士人分别才三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他。比喻进步很大。典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拊(吕)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958年12月1日,******奋笔疾书,赶写出了两千来字的《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除重新强调“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外,他还说:历史的经验证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尽管曾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写罢,他又给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总书记******写了封信:“写了一篇短文,请你看一下,如以为可用,请印发到会各同志。”当然,******不是单纯的乐观主义者,当时的形势也不容过于乐观。辩证法大师******深知此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告诫人们: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41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不可胜数。(陈晋:《******指导编选〈不怕鬼的故事〉的前前后后》,《党史文献》1993年第3期。)

1959年3月30日,******在****中央八届七中全会颁发的陶鲁笳《介绍山西经验》上批语:此件很好,很容易看。如有头昏病,还可以治愈头昏。(陶鲁笳:《一个********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可以治愈头昏”,《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引《典略》,“(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由此据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有陈琳为袁绍作讨曹操檄,而曹操读后,头风顿愈。

1965年1月9日晚,******邀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共进晚餐,并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交谈。在座的有乔冠华、龚澎。据斯诺后来撰写的文章回忆:用毛的话来说,我们的谈话简直是“山南海北”、“海阔天空”,有些方面是独特的。在交谈中,斯诺说:“你在中国进行革命,同时也使外国的‘汉学’起了革命变化,现在出现了各种的毛派和北京学派。不久前,我出席了一个会议,一些教授在争论你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没有作出什么独创的贡献。会后我问一位教授,如果能够说明毛从未自称有过任何创造性的贡献,这对他们的争论会不会产生影响?那位教授不耐烦地回答说,‘不会有影响。那完全是相干的。’”毛笑了起来。他说,两千多年前,庄周写了关于老子的不朽著作(《庄子》)。后来出现了诸子百家,争论《庄子》的意义。最后,******送斯诺到门口,同他握了手,嘱咐他要谨慎小心,引用一句中国的格言:“天有不测风云。”(斯诺:《漫长的革命》,见《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1982年版。)

庄周(约前369一前280),即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他发展了庄子、杨朱学说,著有《庄子》52篇(现存33篇)。

1967年,******看了一个小报告,说王震和韩先楚一起住院时,公开谩骂中央****。王震用手杖敲着床板骂:“武官就是管文官的事,坏事要敢顶,坏人要敢斗,无非是取下乌纱帽就是了,老子跟着******干革命时,从来就没想到要戴乌纱帽。”******看到这个材料后,风趣地说:“看来王胡子要‘赤膊上阵’了!”当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王震后,说:“听说你天天骂娘,他们要打倒你呢。”王震说:“我不怕!”******笑了:“打不倒的,我保你!”(师东兵:《决定中国命运的28天——粉碎“******”集团纪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7页。)

3、运用其中的著名诗文

1939年1月2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了发刊词。他指出:“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在这里,那些‘发国难财,吃磨擦饭’的人物,应该引起一点反省吧!”(《******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据1926年夏丏尊所译意大利亚米契斯的教育小说《爱的教育》(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记中,就录有此句。溯其出处,据宋赵与时《宾退录》所记,有青城山隐士安子顺语:“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密)《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

“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前后写过两篇《出师表》,这里应该是指其中最著名的《前出师表》,其文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临行上此表,恳求后主刘禅励精图治、亲贤远佞。表中文句精辟透彻,诚挚恳切,似从肺腑中流出,感人至深。

“李密《陈情表》”。李密(224—287),蜀汉末年任大将军姜维主簿,太子洗马。蜀汉亡,家居。晋初,被征召去洛阳做官,再三辞谢,并且写了一篇《陈情表》,以祖母年老体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为由,恳求免召。晋武帝为之感动,准其请求。有关李密和《陈情表》,详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评述诸葛亮“出师未捷”,见于他在若干史传上所做的眉批和密圈罗隐的诗上。一次是读《南史·梁武帝纪》(见《******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有关文字旁曾用红铅笔写下唐朝诗人罗隐在《筹笔驿》中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今四川广元市城北筹笔乡)为古地名。传说诸葛亮率兵出征,曾驻过这个地方,并在这里运筹决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出众才华的颂扬和钦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初衷,用尽其才,未能光复汉室深感惋惜。******写此批注,一方面表明他对梁武帝这个历史悲剧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也是他内心世界的自我表露。

罗隐七律《筹笔驿》是:“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乃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画着圈,在第一句旁画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颇有文才,因讥刺时政,十考进士而不中,逐改名为隐。散文集有《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我在******那里谈完工作后,说到****主持中财委的工作很得力,凡看准了的事很有勇气去干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就是他力主要做的,结果很快成功了。******听后说,****有这样的能力,我在延安时期还没有看得出来,可称之为能。接着,他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能”字。******善于用典故抒发思想和情感。在这里,他是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来赞扬****的理财之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上作结论发言。他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忠诚,不辞劳苦,到死才止。原句见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汉晋春秋》所引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所载《后出师表》,乃改“鞠躬尽力”为“鞠躬尽瘁”,尔后多为通用。

1944年11月15日,******为延安《解放日报·邹韬奋先生逝世纪念特刊》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人的地方。”(《共和国领袖大辞典·******卷》,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就在延安杨家湾小学工作的一位知识分子医生和老百姓结合得很好说:“我们各个根据地都有这样的共产党员,到哪个地方就和哪个地方的人民打成一片,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就七大代表去传达七大精神说:“我们一定要采取上面所说的态度,不当钦差大臣,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346页。)

1953年,******指示傅连暲组织专家为****会诊。会诊前,叶群向傅连障指示:要给****作出有病的诊断结论。傅连暲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违背原则和事实,听命别人关照的习惯。他没有理会叶群的干预。专家会诊认为,****并无什么大病,只有一些不适症状,只要他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坚持晒太阳、散步、吃青菜等,就可很快好转。会诊后,傅连暲据实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他还诚恳地向******提出,希望******劝导一下****。******随即抄录了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赠送****。(冯彩章、李葆定:《红医将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曹操《龟虽寿》全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54年7月,中学放暑假,江青带着李敏、李讷来到北戴河。她们套着救生圈在海里飘荡,尽情地玩耍。为了让父亲分享她们的欢乐,李敏、李讷写去了热情洋溢的信。******回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操到过的地方,他的碣石诗有名,可以读一读。(华英:《******的儿女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9页。)

“碣石诗”,即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很喜爱曹操的诗文,在故居藏书中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却东西门行》等诗篇,******多次圈画。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有浓圈密点。在一本《古诗源》中,作者“武帝”旁,******用红笔画着两条粗线。“武帝”下的注释:“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逐句对此加了圈点。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色笔画的圈点。对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处,都密密地加了旁圈。******爱读《龟虽寿》和《观沧海》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点,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全诗,作为练习书法的内容。《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有不信天命,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色彩,******极为欣赏。(孙宝义:《******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古诗源》,总集名,清沈德潜编。选收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其中也包括曹操父子的乐府。

《短歌行》和以下的《土不同》、《却东西门行》,均见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短歌行》其一,全篇如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土不同》,系《步出夏门行》中一首。全篇如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草薠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却东西门行》全篇如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子桓,曹操次子曹丕(魏文帝)的字。

1956年6月,******经长江水路到达武昌,先后三次畅游了长江。三游大江之后,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5—96页。)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有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此句由此嬗化而出。武昌,今湖北鄂城,当时曾一度为东吴都城。另,此句也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95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撰写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孙中山,“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