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千姿百态的人生
32558900000001

第1章 玛瑙《上》

一母所生有百般,

也有愚来也有贤。

正直生平多乐趣,

怕亏易亏悔难言。

杨家岭这个平静的小山村,有一户人家并不平静,这户人家议论着一件事,是叔叔的养老问题。这家人兄弟三个,老大杨青山、老二杨清江、老三杨青海。父母早已亡故,有一叔叔,名叫杨万顺。夫妻二人,无儿无女。哥哥把大儿子过继给他们,找人写了过子单。杨青山从八岁就在叔叔家过。其实过子一说是旧社会的产物,现在的人改为养子。叔叔婶婶把杨青山拉扯成人,二十三岁那年又花钱给杨青山娶了媳妇。可媳妇来了不行了,对丈夫说:“这叔叔婶婶不是你的亲生父母,现在已是花甲之年,那婶婶又有病,以后养这两个老人得用多少钱?”男子汉最怕枕边风,一次不行,两次不行,时间一长,也就产生了一种同感,结婚后三年,和叔叔分家单过。叔叔把那兄弟俩和村委会干部还有族里的人都找来说理,村干部说:“我们也没法,不用说你们是叔叔侄子,昨天我们处理了亲儿子和他爹分家的,爹爹和儿子要抚养费,儿子说:‘我掐一个菜叶还盖不过腚来,哪有钱养你。’遇到这样的人,你就是上法庭也没有办法。”这时杨清江有了主意,对村干部说:“不管咋说,那是我们的长辈,我哥不养我养。”第二天这家人找了村干部和族里的人调解,写了赡养事项,签了字,叔叔婶婶搬到老二家。

叔叔跟杨青江过了二年,第三年杨青江要盖房子,把叔叔的二十几棵大树锯了,用做檩材和柁材。房子盖完入住,因盖房子用了不少钱,杨青江只得出去打工挣钱,这时婶婶闹病了,杨青江不在家,叔叔找村医生看了几回,花了几百元钱全都是赊着。婶婶的病一日重一日,想去大医院没有钱,迟误了一些时日,病情更重了,不久离开了人世。

杨青江把大哥三弟找来家中,用央求的口气说:“哥哥、弟弟、你们知道,我今年盖房子手头紧,埋葬老人需要钱,看医生的钱还都赊着,你们得给我分担点,谁让咱们是兄弟呢,再说,叔叔是咱们共同的叔叔,也不是我自己的叔叔,这么办,你们拿小头,我承担四成,你们各担三成。”兄弟是好兄弟,从没红过脸,哥两个看老二盖房子确实钱紧,也就默认了,帮着老二埋葬了婶婶。

又过了一年,土地有了变化,中央指示,增人增地,减人减地。叔叔的地一下子拿出三亩半,杨青江没说啥,媳妇有了打算,悄悄地和丈夫说:“他爹,你得好好的考虑一下,如果不减地,叔叔那七八亩地,一年能收的三千五千的,能够老头花的。现在减了地,叔叔要是再闹个病啥的,他那点收入不够花呀。”杨清江说:“我咋说,现在觉得咱们吃了亏,可当时咱们是签了协议的,要说你去说。”媳妇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不管咋说,把叔叔推出去就行。你让我这妇道人家出头露面亏你想得出。”过了几天,杨青江叫媳妇炒了两个菜,把大哥三弟叫来,哥几个一边喝着酒,一边聊起了家常。杨清江说:“你们看我这盖房子花了不少的钱,孩子又上学,手头太紧,我们夫妻两个想出去打工挣两个钱,可叔叔没人照顾,你们看怎么办?”大哥说:“当时你说你养老,并且是签了协议的,再说,叔叔自己还能做饭,你们还能总在外面不回来。婶婶去世都是我们哥俩帮你操办的。还是按协议办吧。”杨清江说:“自己家的事,啥协议不协议的,要不然就轮着,一家三个月或是半年,我也不要那三亩多地,把地分开,一家一亩。”此时杨青海已知二哥的心情了,他是以为种三亩地养叔叔亏了。随后开口说:“大哥,还是你养叔叔吧!因为你是叔叔过继的儿子,别人没有权力和你争呀!”大哥说:“这不是争的事,这要看谁孝顺,我那个过子的头衔,前几年就注销了,你要不出头,咱们就送养老院。”杨青海又问二哥:“二哥,你的想法呢?”杨清江说:“大哥和我养了这些年,这回该你了,你要不养,就听大哥的,送养老院。”杨青海说:“送养老院有点不妥,三个侄子,养不了一个老人,咱们哥仨有点蒙羞呀!再说,送养老院,一年一万元的护理费,咱们哥仨每人三千多元,你们能往外拿吗?”大哥、二哥、无语…………。杨青海接着说:“明天把村干部找来,把从前的协议都作废,再重新写一个协议,我来养叔叔,老人生病花钱我也不用你们拿小头。”大哥二哥乐不可支的齐声说:“既然老三这么说,就这么办吧!”

杨清江如释重负,第二天办了一桌酒席,把村里的领导和族里的头面人物找来,把从前的协议撕毁,重新又写了协议,这回的协议写了五份,哥仨每人一份,族里的人拿一份,村里的干部拿一份。村主任语重心长的说:“老三呀!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呀!你叔叔多年的心血,都倾注在你大哥身上了,供他念书,给他娶妻生子。剩下一点财产,也就是那些树,这二年给了你二哥,帮他盖了新房。轮到你,他可啥都没有了,就剩下一个不能干活的干巴老头了。你要三思呀!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杨青海严肃的说:“你是一村之长,这话说的不和情理呀!行孝哪有后悔的道理?况且,我现在又不是贪便宜,只不过希望大哥二哥不后悔就行。”在场的人谁也不说什么了。就此,这个叔叔跟了杨青海。

杨青海把叔叔接到自己的屋子里,妻子见丈夫把老人接过来,随手收拾屋子,把老人安顿好。

光阴似箭,转眼二年,日子虽然紧吧,可也其乐融融,年轻人吃苦,老人知足,到第三年不行了,孩子开始上中学,用钱多了。妻子对丈夫说:“别人家里有家有外的,家里人不误种地,外面又有挣钱的,只有那样,日子才宽裕,不然孩子读中学咋办?丈夫听了妻子的话,外出找地方打工去了。

杨青海走了才两个月,叔叔在家闹病了。要说老人闹病有很多讲究,要是自己的姑娘侍候就好了,生活起居各方面都觉得随意。可叫侄媳妇侍候,总有些不妥。侄媳妇看叔叔有为难的表情,给丈夫打电话,丈夫回来,一直把叔叔的病治好。这时已是秋天,所幸不出去了。到了下一年,妻子对丈夫说:“今年你在家吧!我出去挣钱,听说京城缺保姆,我去一定能挣回钱来。就这样,妻子去了京城。一连几年,妻子在外挣钱,杨青海在家做庄稼活,日子过的还可以。转眼五六年过去了。人有朝夕祸福,天有难测风云。就在老人七十岁这年,一场大病不期而至,常言说,‘穷人担得福,担不得祸。’收入低的人家,进几个钱看不出富来,如果出几个钱,那可立时就看出穷来。正月到十月,从小诊所到大医院,虽然没计算花多少钱,可借了不少的外债。十月初的一天,叔叔对杨青海说:“看起来我的病想治愈是很难的,不过叔叔不怕死,已是七十了,老天爷就叫我活到现在,急也没用,别伤心,你套上车拉我到西山,我有话和你说。”杨青海不知叔叔要干啥,就套上毛驴车拉着老人去了西山。西山有一个小山包,因这个山包不长庄家,屯子的墓地就在此处。老人下了车,走了一段,对侄儿说:“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南方的人来到这里,说这个山有宝,雇了几个人挖了很长一段时间,什么也没挖到。后来一到农闲的时间就有人挖,到现在也没有人挖到宝。多次的挖宝,把这里挖的乱七八糟。生产队的时候,为了节省土地,把各处的坟都迁到这里,这个山就成了墓地,我看好了一块地,就是前面挨着庄稼的地方,这里还没人挖,我死后你就把我埋到这里。”侄儿说:“您不想入老坟?”老人说:“按着老辈人的规章,我就在这里单过吧!”侄儿说:“那我死时也来住在您的脚下。”老人笑着说:“那时的事你说了不算,后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