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气虽非实体,但在李唐王朝中的确存在。
天子授予百官官职,执掌四方,遍布圣恩。百姓有感圣上恩典,生成愿力转换成无形之物,加持官身,诸邪退避,仙神亦不可轻视。
传闻上古时期,共主亲封官者,有大气运庇身,虽不是仙,但等同仙人。移山倒海,言出法随,上可动天听,下可入九幽,端的是无比强大。等闲小神小仙,莫不敢违背圣意。
官气之说源远流长,当朝行科举。有文采、胸有沟壑者,通过蒙学、乡试、科举之路一步步代替孝廉之制,寒门儒学兴盛,浩然之气循序渐进代替了固有的阶级统治。王朝百废待兴,官气在一定阶段几乎是固定不变的,除却为将者征伐四方为万民敬仰有所增长外,似魏征、长孙无忌之类的文臣只能依靠皇帝的宠幸来提升自己的官气。天子,乃上天之子,神授君权,君授臣权。
袁天罡原不过是九成宫不入流相师,此番为皇子受了莫大苦楚,李世民本想封他一个从五品,给予大大的恩赐,以免寒了下臣的心。但谁曾想袁天罡官气暴增一层之多,这般官气非常人所能看到,但封赏一个从五品已然足够支撑。
李世民虽为皇帝,但要知道那些御史台的言官,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货色,动不动就死谏。从一个不入流的绿袍相面师,封到绯红五品官,这其中的谏言足够让李世民头疼一番了。
虽然不明白袁天罡的官气为何突然暴增,但想来也是和此次天人五衰有关。
“袁卿,术法神异,现在汉中郡王已然无恙,理应封赏。正巧,钦天监监正退仕,你便补了这个缺吧。”李世民本就知道袁天罡不凡,此番顺势直接把袁天罡从不入流封到了从五品的钦天监监正一职。
魏征作为言官之首,胸中只有《武德律》。如此升迁明显与法不和,便要跨步上前谏言。可还没有动身,便被长孙无忌扯了回去。
“袁大人,为陛下分忧,殿下无碍,实乃大幸,当得此位。”人老成精的长孙无忌看出陛下心意已决,躬身称道。其余诸臣虽然觉得袁天罡升迁过于快捷,但首辅大人都这么说了,抱着明哲保身的心态闻言纷纷附和。
天人五衰可不是闹着玩的,袁天罡为了救治殿下受到了这等磨难,封一个从五品的监正在大部分大臣眼中显然是值得的。跟随李世民前来的这些大臣,除却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皇室旧臣外,大多是隋时外臣,眼看三皇子无碍,对这个天子亲封的钦天监监正更是多了一份赞誉。并不是说这些隋时外臣有不臣之心,只是玄武门事变方才过去不久,李世民皇位本就来历不正,李恪身份又如此敏感,就算这些忠于唐朝的外臣没有什么心思,可难免底下的官员心生间隙。王朝新立,官僚体系大多还是以往的那些旧吏,离心离德可不是什么好的兆头。
“微臣受之有愧,望陛下收回成命。小殿下洪福齐天,实乃天命所归,我大唐无忧亦。”
袁天罡早就为自己测过命数,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人生显贵,至于官职顶多做到六品。对于袁天罡这样的术士来说,命数即天数,现在陛下虽然封了他一个从五品的监正,但与他来说,不是他的,据其位而非善事。
“袁大人此言差矣,君权神授,金口玉言怎可轻言悔之。陛下,封大人钦天监监正一职,主管天象、人文实乃大人之福。”房玄龄原受过袁天罡相面之恩,唯恐袁天罡惹怒圣上遂开口为之辩解。
袁天罡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曾做过前朝的盐令官也曾做过大唐的县令,但这些官职都是不入流的低微末品。现在一步披上绯红色官袍,真可谓是平步青云,升迁之快令人咂舌。看着不停给他使眼色的房玄龄,袁天罡心中叹了口气,不知道此间是福是祸。不是他杞人忧天,作为一个相师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可能对命数造成的改变。
李世民看出袁天罡的犹豫知道似他这般术士本就信天数不敢逾越,心下轻笑袁天罡终究被命数所摆布。
清醒过来的李恪斜倚在母妃怀里,九岁大小的他,已然长的剑眉星目,气势非凡。虽然知道袁天罡并非救他性命之人,但也知道袁天罡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要不然也不至于泄露天机,引动那天人五衰。昏睡的短短几天内,原本相较同龄人就成熟的李恪,更是稳重了许多。脑袋中时不时涌现的陌生记忆,赋予了他惊人的阅历和知识。他知道袁天罡有所顾忌,而自己的父皇看起来似乎在等袁天罡下决定。知道父皇脾气的李恪决定要帮袁天罡一把,虚弱的挣脱开母妃的怀抱,半跪在病榻上。
“袁大人救孩儿一命,父皇理应封赏,钦天监一职正和袁大人本职,孩儿有意请袁大人为郡王府先生,教我术法神通,恳求父皇恩准。”
李世民轻轻扶起李恪,笑着拍了拍李恪的背。
“恪儿深明大义,知恩图报,深的朕心。也罢,袁卿暂领殿中丞衔,在恪儿前往封地前,勿忘时常督促汉中郡王。”
“下臣领旨。”袁天罡闻言不敢再做犹豫,匆忙拜倒在地。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侧目,小半天的功夫,袁天罡这个不入流的九成宫相师,已经成为了一监监正,朝廷从五品大员。更身兼,从五品的殿中丞虚衔。这般圣宠优渥,让在场的各位更加看重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了。
李恪两岁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仅仅五年后便又被太上皇封汉中郡王。本来此间出发前往封地,李世民已经决定晋李恪为王爵,可一众大臣以李恪年龄过小,爵位过重为由,没有同意。
此间事一发生,为了稳住朝堂上下的局势,李恪的王爵之位已经是板上钉钉,再也无人敢反对。
李恪本就受太上皇和当今圣上的喜爱,现在年龄稍小已经这般宠幸。长孙无忌眼中精光一闪,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对这些从龙之臣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异常,但单从尉迟敬德兵权被剥一事就可以看出,皇上已经不相信这些武将。与之相比,文臣虽然处境尚好,但一大批科举提拔出来的寒门儒生,在皇帝的支持下逐渐掌控了六部。一众拥立文臣,表面上纷纷加官进爵,却也大多数领了虚衔逐渐远离了朝堂。
长孙无忌作为太子的亲舅舅,自然是偏向太子一方的。可现在李恪异军突起,长孙无忌深怕李世民一时心软不肯放李恪去封地。以李恪贤名和才能,长期呆在京城,潜移默化间对太子东宫的位置已经是一种威胁。
长孙无忌心中的小九九,李恪并不知道。
眼见李恪无碍,忙于政事的李世民也就放下心来,带着一脸担忧的杨妃准备离开郡王府。杨妃泪眼婆娑的嘱咐李恪注意身体,一阵梨花带雨,让李恪的心中也涌出一丝悲楚。毕竟还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李恪就算是再成熟,在母妃面前也罕见的留下了几滴眼泪。李世民对这个十分像自己的儿子,也是十分疼爱。再加上临行前********嘱托他,待李恪病好去皇宫相见,便顺水推舟,让李恪好好养伤,三日之后皇宫相召。并且,命令调拨给郡王府一队执金吾作为李恪的亲卫军。
李恪拜谢父皇之后,目送李世民和一众大臣走出大殿。袁天罡因为要去交接钦天监事务便也跟着去了。
一时间诺大的殿宇中除了忙碌着写药方的太医之外,也就只有那一队巍峨雄壮的执金吾亲卫了。郡王府原本官员并不少,但一应官员,因为李恪要前往封地居住,提前去往汉中交接政务收取食邑,就连那一百禁卫军连同郡王府的守卫也都随行护送了。这也是郡王府长史疏忽所致,现在郡王府长史连同校尉一同被下狱,整个郡王府李恪一个亲近的都人都没有了。
京城尹调查李恪遇害的情况,已经锁定了一伙敌国势力。朝堂之上,伴随着李恪的醒来,也渐渐把这件事压了下去。毕竟一国皇子,国都遇害要说没有内部原因,恐怕是说不通的。
外界的纷纷扰扰对李恪暂时造不成太大的影响,接受了大量陌生记忆的李恪,身体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碍。但精神上还是感到一阵疲惫.拖着疲惫的身体,拜谢送走了,门外坚守了数日为他祈福的百姓。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李恪的声望又提升了不少。贤王的美名,在京城更是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