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工作是生存的唯一手段,这其中很难有快乐幸福可言,可是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个人工作创造的财富已不仅能够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能够为更多的带来生存的保障,如此,工作便开始升华成一种责任,很多人在实现这个责任的过程中,开始感觉到了至深的快乐与幸福。
工作与幸福的关系
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富,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你精神的一份支撑和实现责任的最好的凭借。
对工作的不同理解
小提示:工作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实现人自身责任的物质前提。从这方面来讲,一个在工作上越成功的人,他体验到的幸福就会越多。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人们在工作中付出自己的劳动,换回更多的维持生活的报酬,以补充付出的劳动。但是传统经济学一般把劳动定性为“令人不快”或者“不幸”,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工作劳动占据了人们休息的时间,人的一天时间是有限的,总是24小时,可以分成劳动和闲暇两部分。在劳动这部分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无法按照自己的理念任意支配,是不自由的。而闲暇则是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人在闲暇状态下总比在劳动状态下更幸福。而且,我们可以把劳动看作是对闲暇的剥夺,劳动越多,闲暇就越少,人们自然就不快乐。
第二点,工作劳动必须付出身体的劳作。让人疲惫和不适,从而感受到不幸在现代社会,无论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都可能明显或者潜在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工作往往给人心理压力,现代公司白领常常会感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表现出易发脾气,情绪低落、思维敏捷程度和清晰度下降,记忆力减退,更加严重的身体反应如疲乏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便秘、腹胀或腹泻,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加重等等。这些都很常见,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的症状。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一般从事两种工作,有薪的职业劳动和无薪水的家务劳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卷入“第三种职业”,也是没有收入的,但是挤占了前两种工作的时间。比如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助快餐,在自助超市里购物,自助地在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利用网络电讯等进行多种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似乎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但实际上不知不觉地从事着很多取代传统人工的工作——即没有薪水的第三种职业。
这种工作和前两种一样耗费着我们的精力,影响着我们的幸福度。奇怪的是,这种影响并非消极的,而是人们自觉自愿地从事和投入的,因此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许多人的幸福指数。
传统经济学一般把劳动看作不幸,而把休闲看作幸福,理性的人会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回报,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可是,随着社会进步,逐渐出现了一些人自愿工作,放弃闲暇,而且是无偿劳动的情况。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工作不仅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证明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成就的需要。如果较长时间不工作,有人甚至“不忙,,都会觉得失落和不开心。还有许多“工作狂”或各种“迷”,比如电脑迷、文学迷、科研迷等等,这种人完全是义务地劳动,不计较报酬,甚至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仅仅出于爱好而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关于劳动工作与幸福关系的设定,在现代某些情况下不再为人们所认同。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劳动观念一直在变动着。显然,这种情况与人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思维分不开。不同国家地区或阶层的人,对于自己工作与幸福的关系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幸福指数”。所以,对中国人的工作与幸福水平做一些实证性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工作的幸福指数
有人专门组织过一次关于中国“工作幸福指数”的调查,目的就是研究中国人对“工作与幸福”关系的认识,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调查。此次调查的“工作幸福指数”的设定是这样的,指数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0。根据统计分析,最后调查得出的总体“工作幸福指数”为2.57,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等偏下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人士的工作幸福感尤其不强,近三成的被调查者工作幸福感偏低。也就是说,在目前中国环境下,绝大多数上班工作的人,还是觉得工作是一件很辛苦、让人不怎么喜欢、影响个人幸福水平的事情。
35岁的李先生是某知名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事业有成。为寻求更高的发展空间,他终日忙于工作和应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一到周末他就很想放松一下,但是一休息就有一种负罪感。长期的忙碌让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他感觉自己“还不如普通员工幸福”。
王先生是一名公务员,工作能力很强,大学毕业后一直平步青云。但是,他坦言自己“身负巨大压力”。随着职位的上升,各种应酬越来越多,感到越来越不自由,上班时工作一大堆,下班后也不得清闲。而且机关人际关系复杂,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些常让他感到紧张,有时候甚至惧怕上班。他表示,“谈不上什么幸福”。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李先生在企业工作,王先生是公务员,他们都从事脑力劳动,而他们也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对于这种不幸福的感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这反映出中国目前社会的福利水平还很低,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充分的劳动力供给,面对不够完善的劳动法规,往往可以对雇员提出更高强度的劳动要求。这些压力主要都是由那些青年员工去承担。中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年轻人负担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生活上的,也包括工作上的。而且他们进入社会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所以往往是幸福水平受到工作影响最大的一群人。
小资料:结果表明,20~30岁人群工作压力最大。青年人工作压力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的幸福感受,从而表现出相应的消极行为,给自己和企业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青年员工幸福感调查
国内有学者专门对青年员工的工作幸福感水平进行了研究。他们全面分析了最终影响幸福水平的因素,一共设计了20个项目,通过内容分析法,将其划分为六种因素,主要包括:
职业认同因素: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与生活几乎不发生冲突,家人和朋友支持自己的工作
自我实现因素: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在单位感觉有发展前途、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在工作中有胜任感。
工作任务因素:工作量合理,工作职责划分明确,宽松活跃的工作氛围,T作具有挑战性。
组织认同因素: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合理,对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满意,单位处理各项事情公平,有参与管理的机会。
人际协调因素:与单位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获得尊重与关心,获得理解与信任。
环境与待遇因素:对客观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满意,对现有工资福利待遇满意。
在调查中,研究者把“很痛苦”定义为1分,“很幸福”定义为5分,最终统计加总得到的青年员工对自己工作幸福感的评价均数得分为3.14,介于“一般”与“比较幸福”之间。从数值上看,这个数字明显低于中老年员工的水平,也略低于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工作中的青年人是感到比较不幸的。黄有光对世界各国人的幸福程度研究了许多年,他的结论也是:一般年轻人的幸福程度偏低,但随着年轻人岁数提高,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会不断提高。
这项研究中,女性员工对工作幸福感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男性员工。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
一般说来,女青年员工面临更多的社会角色冲突,同时现代女性越来越要求经济独立以及由此引致的人格独立。因此,她们的压力与男性员工相比,孰高孰低,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实证研究发现,女青年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反而高于男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较男青年更注重排解自身所遇到的工作压力。这不仅表现在女性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而且也表现在她们会通过交往、发泄等方式来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情,释放一定的压力。
青年员工工作期望的差异也有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相比而言,社会对男青年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这无形中会增强男青年的工作压力感、责任感而降低其幸福感。
男性与女性在就业市场上仍存在一定的行业差别,男性在高压力行业中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因此承受的压力也更大一些。
进一步研究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的心理压力,我们就要分析他们“正性情绪情感体验”的得分,即他们各自体验“幸福”的能力。
不同性别的青年员工在职业认同、环境与待遇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女性青年员工比男性青年员工更看重这两项因素。
不同单位性质的青年员工在自我实现、人际协调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民营企业的青年员工比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更看重这两项因素。
技术人员比普通员工更看重组织认同这一因素,两者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也更看重工作任务这一因素,并呈现出边缘显著性差异。
青年员工不管是在对工作幸福感的自我评价还是在正、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方面,都处于最低水平,他们的工作幸福感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青年员工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在职业适应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工作能力、习惯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因而在工作中压力感增强,幸福感降低。同时,青年人的工作目标往往较高,当现实与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时,相应的工作幸福感就会降低。
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一)人际协调因素
影响青年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际协调因素。这一因素与人们的直接感受最为紧密,包括获得理解与信任、尊重与关心、与同事相处融洽等。人是社会的动物,幸福往往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有关。当论及幸福与否时,人的交往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带给自己的各种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如果与同事或上、下级相处不融洽,不仅使自己面临孤立的危险,而且在工作上也不易得到配合,这样会导致自己很失落、孤单,工作出好成绩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尤其是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青年员工工作起来就会觉得没意思,工作幸福感更无从谈起。诸如友谊、家庭支持、认同感等在生活中可能缺乏或失去的东西,青年员工更希望通过工作来获得补偿。
(二)自我实现因素
自我实现这一因素包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单位感觉有发展前途等。青年员工对这一因素的看法与中老年员工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青年员工比中老年员工更为看重这一因素。这主要是青年员工参加工作的时间不如中老年员工长,很少出现工作倦怠的情况,而是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同时他们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会鼓励自己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当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身目标得到实现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肯定,幸福感也随之产生。
(三)组织认同因素
组织认同因素包括就职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合理、对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满意、单位处理各项事情公平等。根据欧文的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和塑造出什么样的人。规范管理与公平的环境及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构成了青年员工主要的工作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单位给员工带来的主观印象。当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软环境不适应或不认同时,对工作的主观体验会变得消极,幸福体验逐渐减少,工作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健康有序的运转不仅有利于青年员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更能增加他们对单位的认同,也会带来一定的幸福体验。
(四)职业认同中的个人兴趣因素
青年员工在评价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将职业认同中的“喜欢自己的工作”看得极为重要,并与中老年员二呈现出显著差异,远远高于中老年员工对这一子因素的重要性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当代青年由于自我意识较高度发展,人生经验较少,不够成熟等原因,因而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只有去做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才有意思”,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对待工作。比较而言,中老年员工更现实地认识和对待工作与兴趣的关系,从而能比较正确处理自身的能力、兴趣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
学会热爱你的工作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那么你就会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因为,你很清楚,你的工作是你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平台,藉由工作,你可以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小提示:很多人将工作看成是赚取工资养活自己和家人一种非做不可的事,抱有这种心态的会很容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实际上,工作更是一个实现你自己价值的平台,通过工作你不仅仅可以获得付出知识与精力之后的一份报酬,更为重要的是工作让你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让工作从动口开始
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打算在公司上班的同时加强一下英语的学习,就报名参加了业余辅导班。可是由于加班的原因,下班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她想在工作之后赶到学校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幸运的是,学校为了吸引像她这种情况的职员来校学习特意开设了早班。这位女职员经过衡量选择了早晨的班次,每周学习两天。
于是从那以后每当有课的时候她便早早来到教室,跟老师和同学进行英语对话的练习,上完课之后再匆匆赶到公司上班。这样的日子过了没有多久,渐渐地她发现了件有趣的事情。她发现一周内上英语课的那两天,不知为什么自己到了公司总是能够很快进入状态,精力更加集中,工作效率比其他日子要高出不少。
我认为出现精力集中的现象是由于“发出声音”的原因。发出声音能够起到提神的作用,并且比喝咖啡更健康。当高校里的篮球队员面对枯燥的练习无精打采的时侯,为了增加斗志,都会互相鼓励,而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相互呼喊”。
每个人都有过“今天情绪不高,什么事情都干不下去”的经历吧!那么请大家再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意识地试着“发出一下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