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已经10岁了,可是他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会说:“等我问问妈妈再决定吧。”
其实豆豆本来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但是由于妈妈总是替他做主,所以导致了现在的这种局面。比如,豆豆本来想穿黄色的运动衫,妈妈却说:“穿那件紫色的吧,紫色显得精神。”于是豆豆就会按照妈妈的意见选择紫色的衣服。久而久之,豆豆也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让妈妈来决定,就算买支铅笔,豆豆都要让妈妈帮自己选颜色。
这不,班里要举行集体春游活动,老师要根据学生人数来包车,就问同学们有谁愿意去。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举手了,只有三个人没有举手,于是老师向他们询问原因。张翰说自己要和爸爸妈妈回老家,所以不能和同学们去春游了;苏荷说由于要准备演讲比赛,所以不能参加春游了。
当老师问到豆豆时,豆豆说:“老师,我不知道去不去,等我回家问问我妈妈再给您准确的答复吧。”听到豆豆的回答,同学们都笑了。老师说:“豆豆同学,那你想不想去呢?”豆豆回答:“同学们都去,我也想去。”老师又说:“那你直接报名就可以啊,然后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行了。”“不行,这事儿得让妈妈决定,我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意见。”听到豆豆的回答,老师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这点事都不能自己拿主意,以后可怎么办啊?
从豆豆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妈妈事事替孩子做主,会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到头来只能害了孩子。
“任何没有主见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位太有主见的妈妈”,在典型的“中国妈妈”的呵护下,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习惯了让妈妈替自己做主。这样一来妈妈能够放心,孩子也感觉自己能省不少事,于是便在妈妈替自己做主的习惯中长大。殊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而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很难说会取得成功。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妈妈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有主见的人。
试想一下,妈妈事事都替孩子做主,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做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可是孩子长大后怎么办?妈妈难道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连穿衣服都要妈妈拿主意的人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妈妈马上行动吧。
1.放手去爱,让“小鬼”当家
想要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妈妈首先要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平时妈妈都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可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经不起生活考验的。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妈妈要放手去爱孩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其次,妈妈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再次,妈妈还要多给孩子一些增强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妈妈不妨让小鬼当家,让孩子在“当家做主”的过程中体味一番生活。
让我们来看看于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于颖家里的生活大权由妈妈来掌握,平时妈妈总会按照家里人各自的需要来支配生活费。对于于颖的生活,妈妈也都安排得很恰当,比如每周于颖要喝几瓶牛奶,吃什么早餐,吃什么零食等。刚开始对于妈妈的安排于颖并不乐意接受,总是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来,可是后来,于颖见反对也没什么作用,于是也就逐渐习惯了妈妈的安排。
有一次,妈妈带于颖去买东西,妈妈问于颖想吃什么,于颖却说不知道,妈妈买什么她就吃什么。后来好几次,当妈妈询问于颖的意见时,于颖都说自己不知道,听妈妈的就行。这时候妈妈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了。于是妈妈让于颖来做“小家长”,负责安排家里一周的生活,以提高于颖的自主能力。
于是于颖走马上任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她向妈妈提交了自己写的《家庭开支计划书》,让妈妈过目。妈妈看过之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于颖参考。然后于颖又对家里的家务做了细致的安排,客厅卫生由妈妈负责,厨房和于颖卧室的卫生于颖自己负责,至于爸爸妈妈的卧室由爸爸负责。就这样,于颖开始了一周的新生活。
由于自己是“小家长”,对于家里的事情于颖变得很有兴趣,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客厅里的花,于颖会向妈妈建议由墙角改放到桌子旁边。对于自己的卧室,于颖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很大的调整。看到于颖变得更加开朗了,也有了自己的主见,妈妈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于颖的妈妈通过让于颖“当家做主”的方法,改变了于颖没有主见的状况。这样不仅培养了于颖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增强了于颖的责任心。事实表明,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妈妈不妨试一下。
2.支持孩子的选择
教育专家指出,当孩子尝试做某件事的时候,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妈妈都要及时地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而不是批评孩子,反对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在一种积极的氛围中成长,这不仅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增强,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见。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因为孩子做事情动作慢、做不好,而对孩子大加指责。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遇事往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结果孩子的表现又会让妈妈不满意,最终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所以,对于孩子的选择,妈妈要多支持。如果孩子的选择不够恰当,妈妈可以权当是对孩子进行了一次挫折教育,这样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来看看芸芸的故事吧。
有一次,芸芸和妈妈一起参加一个亲子心理健康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你问我答”,就是主持人问问题,孩子回答,而妈妈只是在旁边观看孩子的表现。
当轮到芸芸这一组时,每当主持人问一个问题时,不管会不会,芸芸都会先看看妈妈,等妈妈给了她提示后,她才敢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芸芸这一组比别人多用了很多时间。
这时候,有位教育专家就向芸芸的妈妈指出了问题所在。芸芸的表现说明了她的自信心不足,没有自己的主见。专家还建议芸芸的妈妈要鼓励芸芸学会自己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妈妈要做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于是,芸芸的妈妈接受了专家的建议,以后在芸芸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妈妈也不会在旁边指手划脚了,而是鼓励芸芸:“妈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加油!”慢慢地,芸芸的自信心增强了,有了问题她会说:“我认为……”而不是说:“妈妈,听你的吧。”有时候,她还会主动给大家唱首歌、跳支舞呢!
妈妈要支持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的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并有自己的主见,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