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3247100000050

第50章 中华锦绣

在绮、锦、缎、绫、缣、纱、縠、罗及刺绣等各种丝绸品种中,其工艺最复杂、价值最高和最美观的品种为锦缎和刺绣,故人们常以这两种精致华丽的织绣品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人和事物,如锦绣山河、锦绣江南、锦绣华章、锦绣前程等等。

锦为彩色提花丝织物,中国织锦工艺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商代已能织出各种纹饰的锦。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织锦技术又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织锦,花纹丰富,色彩别致,提花规整,均系二重和三重经锦,尤其是马王堆还出土富有立体感的经显花的起绒织品——绒圈锦,反映出西汉高超成熟的织锦技术。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都是珍贵的织锦遗物。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青地白色赫然织就的铭文尤为耀人眼目、光辉灿烂。古代的织锦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奢侈品,从周朝到汉朝,官府常发布公告,禁止买卖和平民穿着织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相互赠送的国礼中就把美锦与黄金、白璧、和文驷(四匹马拉着的装饰华美的车)并提。汉朝时,一般的绢帛每匹价格六七百铜钱,而上等锦绣每匹要两万铜钱。

宋代以后,中国织锦从织造、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代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风格的多种织锦。其中蜀锦、宋锦和云锦被誉为三大名锦。直到今天,保持鲜明纹样艺术特色的三大名锦仍然作为我国著名的特种传统工艺在不断发扬光大。

蜀锦,因产于四川成都而得名。蜀锦纹饰极为丰富,用色丰富鲜丽,上文列举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就是汉代蜀锦的杰出制作。蜀锦尤以真红地为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著名的陵阳公样,即唐朝益州大行台、陵阳公窦师伦设计的对雉、斗牛、翔凤、游麟四种花环团窠图案之外,宋代又增加了天下乐、盘龙、大窠狮子、真红穿花凤、真红聚八仙、青红雪花球露等70余种纹样。“天下乐”即著名的灯笼锦,图案为各种造型华丽的灯笼,四周围绕蜜蜂和谷穗,寓意五谷丰登,传说是文彦博专门为宋仁宗的张贵妃创制的。宋代蜀锦实物今天很难见到了,只有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按照传统纹样织造的蜀锦还有存世。

宋代以苏州、杭州和湖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生产的织锦,相对于热闹富丽的蜀锦,具有清秀典雅的特色,更受文人喜爱。明清两代直至今天,苏州一直织造这种风格的织锦,称为宋锦或仿宋锦、宋式锦。宋代的宋锦实物今天已经很难见到,实际上到了清初就很少了。康熙年间,苏州机房为了模仿宋代纹样,专门从购买的宋代《淳化阁帖》上揭取送裱织锦22种。今天传世的明代宋式锦也不多,主要是清代前期的,其图案在传统宋式的基础上略向华丽方向发展。宋锦的特点就是最为典雅。纹样以各种精细、复杂、组合巧妙的几何纹为主纹,最主要的就是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此外还有琐子、毬路、龟背、叠胜、曲水、席纹、金钱、卐字等许多

样式。而最高级精美的是在八达晕等几何纹的地纹上加上各种鸟兽、花草等组成吉祥图案,称为“锦上添花”的天华锦。宋锦的用色也很讲究,富有特色,即“活色”配色法。色彩的种类不多,但色阶多,而且以各种冷色为主,因此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变化丰富,细腻雅致。

云锦,源于元代创造的织金锦,即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做纬线织制的锦。元代纳石失(即织金锦局)专门制造这种蒙古贵族喜爱的织金锦。元代的织金锦现存传世不多。明清时期南京生产的织金锦因其锦纹色彩灿烂、美如云霞而得名。宋代出现的缎,是带光泽的极其富丽华美的高级丝织品种。明代缎有暗花缎、闪缎、花缎、妆金库缎、妆花缎、织金妆花缎、遍地金妆花缎、孔雀羽织金妆花缎等品种。其中各种妆花缎是缎和锦的结合,因此也属于云锦,并且是云锦中最高档次的产品,代表中国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织金妆花缎、遍地金妆花缎、孔雀羽织金妆花缎,不但用料贵重,而且极其费工,一人一天仅能织寸许。明清云锦纹饰繁多,常采用吉祥图案,其图案有独特的章法,一般概括为量题定格,行枝趋叶,依材取势。织造上常用浓艳的色彩和两晕色及三晕色的配色方法,再以大白相间,金线绞边,使其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因此是皇家用料的主要品种。传世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制品为主,而且主要是乾隆年间的,有帝后的朝服、吉服等重要场合穿着的袍服等成衣,也有部分袍料和其他匹料。

在古代,即便是贵族的衣服也极少是完全使用贵重的织锦制成的。一般是“衣作绣,锦为缘”,即以花纹精细的织锦做窄窄的衣服边缘,用纱、罗、绸、缎等不同薄厚质地的丝绸做大面积的主料,上面再随意刺绣上花纹。而古代帝王衣服上的刺绣花纹是极其讲究的。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上规定:“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青与黑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泛指不同贵族等级身份衣服上绣的不同颜色的花纹。古代的刺绣在战国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河北怀安东汉五鹿充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东汉墓、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古代匈奴王族墓群等均有发现。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为主,也有由龙头、凤头与变体云纹连成一体的云中龙、凤,还有变体植物纹、茱萸纹、几何方棋纹等,纹样繁密,色彩鲜艳。

到了宋代,刺绣已经不仅仅是为衣饰而用,其技艺上升到创作纯欣赏性的艺术品的高度,继承发展了绣制佛画的技艺传统,绣制名人书画,以追摹宋代院体工笔画的笔墨线条、晕色浓淡及画中风采气韵为能事。宋徽宗于崇宁年间(1202~1206年)在皇家画院设绣画专科,一时间著名绣工如思白、墨林、启美等人才辈出。他们的绣品融书画于绣,精致细腻。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绣素底白鹰轴,羽毛呈现高下厚薄的真实感,将刺绣技法推进到艺术的高峰。明清时期,刺绣艺术形成了苏绣、鲁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等诸多地方流派:苏绣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鲁绣为衣线绣,作风雄劲,设色浓艳;湘绣浑厚;粤绣明快;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京绣源于皇家官绣,典雅华丽。这些刺绣艺术各具特色,并且延续至今。最著名的苏绣始于明代顾绣。明代末期,上海露香园顾名世一家子孙辈的媳妇们不但刺绣技艺高超,而且继承发展了宋代刺绣画艺术,其中尤以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最为有名,其作品当时就被争相珍藏。

除了刺绣,织锦中也有纯欣赏性的艺术品。这种丝织的绘画作品,比起纸绢绘画来,不但工艺复杂,工期漫长,而且蚕丝的光泽质感使画面物象更加生动精美,因此更加贵重。上右图是一幅辽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缂丝花鸟图轴,纵26厘米,横24厘米。图轴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粉本进行摹缂,采用平缂、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戗、合色线等繁复的技法将花叶的晕色、鸟羽的纹理表现得惟妙惟肖,行梭运丝的细巧使得所缂物象线条柔美,色泽鲜丽,较好地表现了原画细腻柔婉、高雅华贵的艺术风格。图边缂葫芦形朱印“御书”和赵佶的“天下一人”印。缂丝是介于织锦与刺绣之间的一种织绣技法,即用通经断纬(所谓缀织法)织出花纹的丝织物。比锦更为可贵的是,缂丝如同双面绣一样,两面图样相同,均可观看。因此在繁多的丝绸品种中,缂丝工艺最为复杂,也最为名贵,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实物最早可追溯到唐代。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一件几何纹缂丝带子。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奈良时代留传下来的织绣品中,也有唐代的缂丝。宋代的缂丝技法愈趋丰富多变,缂丝作品更多的以名人书画为稿本,以娴熟、繁复的技法追摹,以求表现原作之神韵,使缂丝发展成为纯欣赏用的艺术品。南宋时期出现了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艺人,专门摹缂名人书画,从而把缂丝手工技艺发展到一个高峰。他们不仅缂技精巧,而且对画稿的审选也极为慎重,体材悉取院体书法、绘画,根据不同的形象,创造了许多表现书画笔致和晕色变化的缂织方法,选用不同松紧粗细的丝线,灵活处理纬丝的松紧,表现画面形状的转侧起伏,再在某些局部以少量添笔描画,把原作摹缂得惟妙惟肖。其肌理质感之美,有时比原作更胜。宋代缂丝多作为装裱材料,而且是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引首。到明代,这些原为装裱材料的缂丝被鉴赏家们汇集在一起郑重收藏。到了清代,大部分宋代缂丝珍品又都成了乾隆皇帝的收藏。《石渠宝笈》中著录的宋缂丝有92件,现有70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的在清末流失后为国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曾任民国时期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收藏最多,他的藏品后来卖给张学良,现大部分珍藏在辽宁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以清宫画师丁观鹏的作品为底稿织造的织锦,高448厘米,宽196.5厘米。其内容以“西方净土变”为题材,在石青地子上用大红、木红、粉红、水粉、深蓝、月白、葵黄、鹅黄、米黄、橘黄、墨绿、浅绿、玉色、黑色、白色、茄紫、雪灰、赤圆金、黄圆金等织出佛、弟子、菩萨、力士、伎乐天人等278个不同神态的人物及壮丽场景。此锦织造工艺极为繁复,其幅面之巨,需三四人同时上机操作,运用长跑梭技术将20余种色丝、圆金线如绘画着色般织造于画幅之上,并以细线构织出轮廓,反映出乾隆初期苏州织锦技术之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