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林中,红艳艳的苹果坠压枝头,甘醇、香甜的果实吸引着过往的飞禽。一只小黄头驻足枝杈间,翘尾昂首,引颈鸣啭,好像在高声呼唤同伴:“快来这里吧!这里有好果子!”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而优美的画面啊!这幅颇富情趣的扇面是五代宋初画坛奇才黄筌的作品——《苹婆山鸟图》。
再看这幅《浴婴图》:三位母亲为四个婴儿洗澡。正中的一位母亲蹲在地上,给坐在大铜盆里的婴孩洗澡。她一只手往孩子头上浇水洗头,一只手捏住孩子的鼻子,以免孩子呛水。小孩儿则是面露哭容,被大人按在盆中,极不耐烦,双手挥舞。旁边还有一个幼童双手支撑着盆边,等待洗浴。左边有一位母亲坐在一旁观看,好像在哄着伏在自己身下的孩子,可能这个孩子也不愿意洗澡,正在耍赖呢!右边有一位母亲正在为孩子脱衣服,准备沐浴,孩子抹着鼻子,颇不情愿。母亲的安详呵护,孩子的顽皮天真,充盈着浓郁的人情味道和生活气息,这是多么恬静而亲切的场景啊!这幅扇面署名五代名家周文矩,经研究,名款系后添,实为宋人作品。
还有一幅:月光静静,在薄雾氤氲下有一座重檐六角亭,亭外和连廊前盛开着浓郁茂密的海棠花,院内掌灯如昼,一位雅士悠闲地倚坐在亭内,正沁浸在这清幽寂静、披彩滋芬的仙境之中,如痴如醉,绰约迷离。此情此景正合苏轼的《海棠》诗意:“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这幅意境悠远、宛如幻境的画作是南宋著名画家马麟的佳作《秉烛夜游图》。
在现存宋代册页中,有许多这种丝绢质地,呈圆形或腰形、葫芦形的扇面作品。这些扇面珍品代表了宋代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和人文精神。现在常见的折扇是在宋代之后才盛行的,在此之前我国古代的扇子多是以丝织的薄素绢帛裱糊的扇子,称为“纨扇”。古人所谓的“轻罗小扇扑流萤”,指的就是这种纨扇。纨扇在形制上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种样式,因为这种扇子在皇宫中使用比较多,故而也称“宫扇”;其中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外形似明月的扇子被称为“团扇”,这种扇子西汉时又称“合欢扇”。汉成帝的嫔妃班婕妤在《团扇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诗中描述了团扇如满月的形状。在扇面上题书作画,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情、彰显才艺的方式。正如姚最在《续画品》中评价梁朝画家萧贲时说:“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博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书画名家创作的扇面历来价值不菲,颇受人们的欢迎。相传王羲之曾为穷苦的老妇人写扇,为她解困。宋朝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夜市》,记载临安早市就出售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夜市还有卖“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的,十分畅销,昼夜不绝。历代名人所绘的扇面上乘之作,多为清代皇室所藏,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的为数尤多。
宋代文人创作的扇面作品,是宋代文人画的精致之作,反映了当时美术发展的水平。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巅峰时期,保存至今的大量绘画作品,和唐诗宋词一样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庄禅哲学的智慧光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珍宝。宋代画家们所绘写的题材包罗万象,从大自然壮阔的山川到细小的野草闲花、蜻蜓甲虫,无不被捉入画幅,而运以精心,出以妙笔,遂蔚然成为大观。对于都市生活和农家社会的描写,人物的肖像,以及讽刺的哲理的作品,尤能杰出于画史,给予千百年后的人们以模范和启发。宋代画家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登峰造极的成就,堪与西方古希腊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相媲美。
在道家和佛家哲学影响下产生的以山水为主的中国绘画,在唐末五代时期完全成熟。无论是北宋流行的辽阔壮丽的大山水和风俗长卷,还是南宋流行的人物小景与折枝花卉,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理想化的,令人陶醉的,诗一般祥和、空灵的意境。其中特别是纨扇这样的小品画,虽然题材、画面很有限,但是在这些妙手丹青中可以以小见大,其描绘的内容丝毫不亚于大幅的立轴或长幅的手卷。精致深刻的笔意,浓厚抒情的意境,令人玩味的情趣,足以达到“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