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彼岸阑珊
32448000000019

第19章 走,我们去看海

天无情,地有灾。

一:

四岁那年我经历了一场水灾,那是一九九九年。记忆中我们一大家住在老家的平顶上,奶奶划着摇子盆带着我去圩梗上找我的妈妈(妈妈在圩梗上做生意)。

十七年过去了,洪水再一次冲洗了我的家乡。

二:

正处于睡梦中的我被母亲摇醒,我睁开蒙蒙的双眼,看见他们正在忙着打理家中的大大小小物品。母亲说:“快起来帮忙搬家。”那时是凌晨三点,爸爸收到上面传达下来的消息:新河圩可能保不住了。

窗外的雨哗哗的下着,我从未看见过雨下成这般模样,就如同傣族的姑娘爱玩泼水一样,这雨水是泼下来的。内、外河中的水因雨水的堆积涨得飞快,地下水也承受不住从井口自动流出。

三:

弃小圩包大圩是政府常采取的政策,可是我们新河的人民会因这样的政策而放弃吗?这是不可能的。新河的人民会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与洪水拼搏到底,哪怕是最后一秒。

新河社区、河山村、稻堆山等地建立了联络站,以电话的方式传达各地的保卫措施及存在的隐患,一有重大情况我们便得知。

我们站在圩梗上眼睁睁看着对面天成圩是如何因洪水泛滥而破口的,洪水是怎样侵洗房屋的,冲倒了一片。我们都不想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

上午九时(七月五日)传来消息,圩破了,在大桥那破口子的,赶快离开。

凌晨五点四十分双桥联圩破口了,我们还有点高兴,大圩破了我们小圩可缓解一下了,却没想到我们圩在九时而破。包括金宝圩、朱桥联圩在内的圩中,唯有我们新河这个小圩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战到最后。

四:

圩破了,家乡的人们有的人选择待在自己家中;有的人选择进入敬老院这个安置点;还有的人选择投奔亲戚,我呢?上了宣城;父母呢?坚守在家中。

经历过八三、九九倒圩的人都会知道这如鬼一般的天气,用俗话说:破圩前的时候雨没完没了的下,破圩后天便放晴。然而这话说的压根就没错,圩破后毒辣辣的太阳蒸烤着大地。

最苦的还是坚守在家中的人们,他们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一切源于:生计。他们过着没电的日子,夜深人静时又怎能入睡。

五:

走吧!回家看看海吧!相隔一个多月我从未回过家,今天第一次踏上这片热土。

外婆和姨奶奶呆在杨山咀,父母呆在家中,奶奶则呆在小爹爹家,他们的居住并不是统一的。

今晚我们相聚在杨山咀。车开到距离杨山咀两百米处时便可以眺望新河庄,出现在眼前的便是汪洋的一片“大海”,水还是有点深度的。

来到杨山咀听外婆说:“从昨天开始有二十台机子开始排水了,再过几天水便可排干了,新河庄通往宣城的马路已经出来了但街上还是有很深的水。”

六:

我借了尚昌军的电瓶车开往新河庄,想看看水更想看看奶奶。一路开过,欣赏的是美丽的“大海”,车可开到车站,一眼望见的是街道上存留下来的水。

爸的一套雨裤我穿在身上在水中摸索前进,走在街上水最深处可达胸前,摸着前进来到小爹爹家。小爹爹说:“你奶奶在村上打扫卫生,你若这样摸着去是不行的水很深,你必须从圩梗上绕到后头村去你奶奶家才行(奶奶家属于前头村)。”

我从后头村下圩梗前往奶奶家,那儿的水并没有多深,最深处也未到膝盖。同是贯穿村里的道路,地势也高低起伏不一。若是沿村里的人上街的路线走,恐怕最深处可达我的胸前甚至不止。

七:

说实在的,这汪洋的一片能说是“大海”吗?简直就是死水一塘,发臭、发绿。

街上的水质与杨山咀的水质真的是无法相比,究其原因还是粮站里的粮食惹的祸。

粮站里堆得满满的小麦膨胀将粮站的房子挤倒了,四处漂的都是小麦。若是接近粮站口,那里的水质发臭、发黑,人都不敢接近它。更别说在太阳下暴晒后了,气味难闻死了。

八:

钓鱼是我的最爱!本想回来钓钓鱼的,可看这水质恐怕是不行的,四处都没有小鱼泛花。爸说:“人在田里都捕不到鱼更别说钓鱼了”,但我还是想尝试尝试,不行就在水阳江里夜钓。

在奶奶家,奶奶和我说起九九年破圩的事,提到:当年你的爷爷在世最喜欢钓鱼了,九九年破圩坐在平顶上还可以钓到鱼,但现在捕都捕不到鱼更别说钓了,水质发绿、发臭。

我回家时,从小周大大家将我的钓鱼装备拿回了家,顺便买了一根夜光浮准备夜钓。吃过晚饭后我便开始钓鱼,天暗的可真快,转眼间天黑了,夜光浮漂在水中却一动不动了。爸来了,说:“别钓了,天晚了会有蛇出没的。”那时已经八点钟了,我收拾了渔具回了家。

我坐在船上,爸爸穿着雨裤推着小船前进,来到家门口顺着梯子爬上了楼。

九:

洪水无情冲洗了我的家乡,我们看到的不是“海”而是荒凉。

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