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永纯
3244800000014

第14章 无法停止的想念

——郎永淳

回到家,我是孤单一人。十多年前装修的时候,我把主卧与客卧之间的墙打掉了,变成南北通透、互连互通的两间房,我和吴萍住南向的主卧,小雨同学住北向的客卧,中间装上一扇推拉门,方便我们照看小朋友,如果我晚回或是早起,小雨就会抢占爸爸的床。现在,推拉门直接打开了,两个房间只有我一个人,两张床,再也没人抢,空空落落。

空空落落的不只是空间。我拼命工作、看书、上课、做自媒体“郎读”来填满时间。一早一晚,算好时差,或微信视频或FACETIME,来缩短时空和情感的距离。当吴萍和小雨在北京时,我从未感觉到我们之间有什么距离,直到2013年的8月,小雨和妈妈一起开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一个负笈游学,另一个带病休养,一个寄宿在白人家庭,另一个单独租房陪读。一家三口,分成三处,我们当初的决定对吗?

小雨能适应新学校、新教学吗?能交到新朋友吗?语言和阅读量能跟得上吗?寂寞和烦闷不会自己扛着吧?我是否给他抉择的时间太短?我是否给他的压力太大?

我出生在平民家庭,家庭给予我“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身边的亲戚有不少是教师和医生,爱读书是共同的基因。“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是我小时候看到最多次的春联。小雨在我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经常拿张报纸研读,学校布置的书目也不含糊,久而久之,不得不转换着捧上《小屁孩日记》与《平凡的世界》。如果延续传统的求学模式,我对小雨一点儿都不担心,他能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现在的问题是,突然让他从全中文的环境直接切换到全英文的环境,书啃得下来吗?

我希望他未来进一个寄宿高中,享受学习的痛苦与快乐交织的过程,塑造出健康的人格与体格。在领着小雨拜访了近十所美国寄宿高中牛校后,我的目标更明确,但我明显感受到小雨的压力。牛校好啊,但中国大陆的孩子,申请九年级(对应我们的初三)的门槛好高,难度超过上一流大学:TOFEL面试资格100分,被录取者的此项成绩基本在105分以上;SSAT成绩要90%甚至更高;面试除了考察口语,还要现场写一篇作文;每年留给大陆孩子的床位只有五个左右。

牛校好在哪儿呢?美不胜收的环境、严苛的学术训练、音乐体育美术等专长的培养等等,不一而足。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是每天六小时,想成才,不耗时间、不下功夫,绝不可能。每一所牛校,启发心智的教学不可或缺,健身房、各类球场、游泳馆等都是标配,单独一栋楼作科学馆,让孩子去做实验,研究生命、物理、化学等。安多佛的教室,四面墙上都装着黑板,三面墙上的大窗透进阳光,十二个孩子和老师可以边讨论,边站起来在黑板上演算。埃克塞特五层楼高的图书楼,至少大过我上大学时南中医和广院的图书馆,十六万册图书,每天迎来一千一百个学生孜孜以求的目光。乔特中学的艺术馆和科学馆都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艺术馆里的音乐厅,不少专业团体出演过,硬件不亚于我们大都市里的那几家专业场馆。霍奇基斯开阔的湖面与十八洞高尔夫球场,会让人恍惚这是学校吗?当然是!劳伦斯威尔等校的高尔夫球场也同样是十八洞。格罗顿训练讲演的教堂与集中自习的大教室,还有墙外挂着的十多位美国总统的来信,三百七十个在校生的政经梦想在这里起航。米尔顿不是小常青藤,但哈佛对它的学生情有独钟。除了安多佛和埃克塞特两所菲利普斯学校学生超过一千以外,绝大多数寄宿高中都是四个年级、五百多个学生。师生比例1∶5或1∶6。

小雨羡慕呀!但是想考进去又谈何容易!申请九年级必须在2014年1月15日之前完成面试、交齐材料,几个月之内,又要适应新学校八年级的

各种挑战,再去考出托福与小赛达的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雨最怕我给他订指标、下任务。他嫌我烦,有意无意地躲着我。

想知道小雨的一举一动,只能靠吴萍了,还好,吴老师坚持服用口服化疗药,在美的休养真心不错:体重增加,面色红润,化疗时掉的头发已经长出新茬儿了,“偷窥和监控”儿子之余,忙里偷闲在社区学校学起了英语。陪读日记也从流泪的落寞转入有花有草、蓝天白云、老友新朋、儿子成长、阳光灿烂。

思念是因为担心,人适应了,操着的心可以放下来。但思念并未削减,只因人心无止境,还能不能再好一些更好一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