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皇帝。
这个世界,当然通指我中华广袤的地界儿。
在后宫里,肯定无法看见弥漫硝烟,也不会出现刀光剑影,却是云谲波诡,处处杀机。
女人,其实不甘寂寞。
当男人们在弥漫的硝烟中,舍生忘死挥刀举剑冲锋拼杀的时候,她们却在后宫里,优雅微笑和容光满面地煞费心机,在阳奉阴违与口蜜腹剑中火中取栗。没有硝烟,却更是毛骨悚然,看似华丽威风,却在如履薄冰。
这一场战争,没有金戈铁马,却更是血腥惨烈,落下的人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亲人。
表面看,争夺的好像是男人,其实质却是在争夺权力。
权力的确是个好东东,但一个没有留神,它却要咬人。
非常非常的不幸,我大汉民族开山鼻祖刘邦的后宫,也演绎了这么一出让后人扼腕哀怨的悲剧。不得不令人惊呼,没有硝烟的战场,更是惊心动魄,也更是狠毒与惨烈。
写史到此,我其实真的不知道,我在为谁悲怜,为谁神伤流泪?
坦率地讲,我不恨吕后;实实在在,我也并不同情戚姬。
是的,我们这篇小文的主角,就是:吕后和戚姬。
始作俑者,的的确确就是我们民族的开山鼻祖——刘邦。
那个时代,就是那个制度,所以我也不痛恨那个制度。萨特说,存在的的就是合理的。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就是那样的制度——合理。
问题出在刘邦身上。
因为,他想挑战老祖宗留下的制度。
他以为,他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要挑战他眼里不合理的制度,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他错了,在强悍的宗法制度面前,错得完全彻底。
这个制度,是在他刘老儿出生之前的N多个百年以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定。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汉立国,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会改变,它依然会不以皇帝意志转移,而继续地强悍延伸。在刘邦之前,其实就已经有很多国君挑战过这一制度,其后果,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造成:国家混乱。
这一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上一集的《成康之治》中,我们就讲到,周公定制礼乐。所谓的“礼”,其中心思想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王”的椅子永远都只有一把,但无可争议地,“王”的儿子,肯定也有一大把。问题出来了,当老“王”挂了之后,谁来坐这把“王”的椅子?
理论上讲,“王”的每一个儿子都有资格。
天下都是老爸打下来的,所有的儿子,也都是老爸一个人的,老爸去了天国,他的儿子享受胜利果实,肯定就是当仁不让的事情。
关键的问题是,儿子太多——那个时候可没有计划生育一说,更要命的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老爸的女人也是多多益善,生下的儿子岂不是要用“堆”来计算?在以“堆”来计算的儿子面前,“王”椅子却仅有一把,这胜利果实如何分享?
在“礼”没有出现之前,一个字:抢!
“抢”的后果,当然是兄弟相残。
周公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所以“礼”应运而生。王死翘翘也,嫡长子继位,其他的儿子都别来抢,谁抢谁就违法,天下共诛之。
谁让你不是第一个从王正妻的肚子里蹦出来的呢?
这就是天命。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从正妻肚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男孩子,正好是痴呆咋办?
按周公旦的“礼”,不好意思,就是痴呆,他也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刘邦就想挑战这一不合理的继承制度。当然,他的嫡长子不是痴呆,但却极为怯弱。在刘邦的心中眼里,如此懦弱,还缺少智慧的孩子,不足以担当如此庞大帝国的老大。因为,他要领导的手下,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都是虎豹豺狼。
一群虎豹豺狼,却由羊羔一样的孩子领导,其后果的惨烈悲壮,不堪设想。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他是吕后所生。
事实证明,刘邦的眼光非常准确。刘盈的才干能力,包括其心中怀有的不可或缺的智慧,的确不足以堪当皇帝的重任。这个世界,有些事情还真是让人无法理解,父亲为人中龙,母亲是鸟中凤,翻云覆雨叱咤风云,无人能及其项背。可这刘盈还真不像这对夫妻的孩子——那个时侯,肯定不会有医院生产,永远不会发生抱错了的情况,可为什么就是感觉不到有这对伟大夫妻的基因,流转于他的身上呢?
的的确确让人费解。
如果他仅仅就是一个平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的秉性,当不失为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儿子。但命运就是要作弄人,他的肩上正好承担着,老祖宗周公旦规定的继承大统的重任。
这让刘董事长异常着急,因为他已经老矣,他当然会不可救药也没有悬念地将帝国的重担,交给他的下一代,但是,这个羸弱的孩子,就那个弱不禁风的身子板儿,能够承受吗?
他忧心如焚。
他看中了另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刘如意,戚夫人生。这位戚夫人,就是我们前面小章节《识时务者为俊杰》中说到的,刘邦在被项羽追打得抱头鼠窜的时候,遇到的戚姬。在刘邦所有的夫人中,他基本上就只钟爱戚姬一个。
在这里,戚夫人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她当然希望在刘邦的宠爱之下,把自己的儿子推上那把让天下所有人都景仰的皇帝椅子上。她以为这个天下是刘邦的,刘邦一句话,天下所有的人,都得乖乖执行。而她正好就掌控了刘邦,是不是她就正好掌控了世界?
她以为,刘邦点头了,她那乖巧的儿子,就可以坦坦荡荡走上皇位。
事情的发展,果真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她输得很惨。
因为在这巨大的后宫中,她仅仅就是利用自己的美色,一个人在战斗。而吕后,却是一个团队在抗击。力量的对比,戚姬还是嫩了很多。当刘邦在大臣中只是随便透露一下下,有了更换太子的打算,整个朝廷,全体中央委员一致反对。
有一位名叫周昌的耿直大臣,就公然顶撞:臣期期……期期不奉诏!
不好意思,他结巴。
另一位大臣,就是那位制定朝仪的叔孙通,更是旁征博引,他举出前朝的悲剧: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废长立幼,造成晋国空前混乱,N多个十年不得安宁;秦始皇因李斯赵高矫诏,长子扶苏死,幼子胡亥立,终使秦帝国二世而亡。
但刘邦依然执意更换太子。
表面上看,这不过就是继承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两个女人在生死博弈?
鹿死谁手,我们静观事态发展。
都是权力惹的祸
吕后出招了。
尽管她已经人老色衰,在男人面前不具有滴滴儿的杀伤力,但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除了有众多的功臣战将的支持外,她还有一个庞大的外戚体系集团的坚强后盾。在刘邦起事之前,大汉皇朝的中央委员们,包括萧何曹参在内的重要功臣体系,基本上都尊称她为嫂子。
这不仅仅是一个亲切的称呼,它代表了人脉,同时还说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她和功臣集团所有的中央委员们,都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阶级情感和革命友谊。
同时,她的哥哥吕释之也是功臣之一。
吕释之很快就找到了张良,已经淡出政治圈的张良,看在革命战友的情面上,给予了一个点拨:商山四皓。
就是这一点拨,救了吕后。
也的的确确将不堪重任的刘盈,推上了皇帝的高位。
这就是人脉的优势。借此一角,胡宁弱弱地告诉那些自认美女的同志,这个世界,要办成一件大事,光靠美色是远远不够滴。尽管掌控了男人,但不一定就真真正正掌控了世界。
最终的胜出,其实是聪明才智。
聪明才智又何尝不是经历、阅历、人脉、才情和手段的……叠加?
这个世界,男人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东东,肯定还有很多,美色不过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无论你有多美,你也无法掌控男人。所谓的男人甘愿被你掌控,不过就是逗你玩儿,你如果当真,死得很惨,多半就是你的最终结局。
当商山四皓出现的时候,刘邦明白了,他做了一件蠢事。他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也无法撼动吕后的地位。因为商山四皓,代表了民意。
如果强行违背民意更换太子,就算办成了这件事情。但是,不可争议地,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江山社稷,其根基将会不可逆转地动摇。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民意不能违。
商山四皓,其实是隐于草莽山泽的四位前朝高人,素有贤名,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建国之初,刘邦出于国体安宁稳固的思想意识,曾四处找寻真诚礼聘。但这四位隐居山林的高人,却视高官厚禄为粪土,坚拒不出山。
不曾想,这一次为了太子地位的不被变更,他们居然出来了。这令刘邦大为震惊,他终于意识到,连山野之人都明白,太子是国体,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则国体不稳,江山社稷不用风吹雨打,也自会摇摇欲坠,随便飘来一阵风,洒几滴雨,即刻就是风雨飘摇,随即而来的,就是陡然坍塌。
秦皇朝就是最好的榜样。
的的确确,前车之鉴。
为保障他刘氏江山的不被动摇,连高官厚禄都不为所动的商山四皓,也不辞辛劳——他们其实带来了一个信号,一个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信号:国体稳定。只有国体稳定,人民大众才可以真真正正地安居乐业。人民需要安居乐业。
最终,在江山社稷和个人喜好面前,他选择了前者。
他输了。
为了保护他那乖巧儿子刘如意,也为了保障他的刘氏江山的正常延续,在他老人家去阎王殿里喝茶之前,他举办了一个重要仪式,这个仪式就是著名的:白马盟誓。
他有一匹非常珍爱的白马。
在那一天,他把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召集起来,然后牵来了他那匹珍爱的白马,在祖宗的灵位之前,他亲自主持了杀马仪式,端着一碗满当当热腾腾的马血酒,带领全体中央委员起誓。
这个誓言就三条: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谁违背,天下共诛之。
这誓言,就一个中心,保障刘氏江山的稳固和安宁。
每一个人,都无法与命运抗争,刘邦也不能。
生命不熄奋斗不止。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刘邦,在大限来临之时,带着遗憾和担忧,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的遗憾是真实的,因为接替他的刘盈,的确不堪重任;他的担忧也是真实的,因为吕后掌权,戚夫人惨死,刘如意被毒死。
悲乎!
纵观史册,干掉死敌,基本上就是政治家们为了江山社稷地位,必然的手段之一,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非议。我一直想不通的是,已经可以被称着政治家的吕后,把死敌杀死,也就达到了目的,可为什么会使出如此残忍的手段,残杀一个活生生的同类?我不忍描述那种残杀人体的细节,我甚至不愿说出口,她做出那个活标本的名词,令人不齿的“人彘”。
我真的想象不出,人,为什么会生出如此恶毒的心肠?真的禽兽不如,豺狼虎豹咬人吃人,是因为恐惧和为了填饱肚子。我不知道,她做出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究竟是为了证明什么?又能满足什么?
就证明她:最毒不过妇人心?
最丧心病狂的是,还要让自己亲身儿子参观。
将儿子当场吓晕。
最终让本就不具有堪当重任的儿子,在伤心和郁闷中,忧郁而死。
这就是,她要得到的?
事与愿违,她为她的整个吕氏家族埋下了一个巨大祸根的伏笔。
我说过,我不恨吕后,是她在失去儿子之后,得到了同样伤痛的结果。
我说过,我不同情戚姬,是她痴心妄想的咎由自取,也是为江山社稷的根基,埋下动摇的祸根。
只是,刘如意才是真真正正的牺牲品——死时年仅10岁。
刘盈,又何尝不是?
我含着泪,写完这一段史实。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为谁流泪?
就为我中华先人的……尔虞我诈加恶毒残忍?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一股哀怜的酸楚,居然会不由自主……涌上心头?
我难过。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权力惹的祸。
权力的确是好东东,但不可争议地,也是害人的根源。
人本无牵挂,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一切一切的荣耀和富贵,一切一切的志满与得意,就算曾经颐指气使,就算的确至高无上,处心积虑煞费心机,苦了自己,害了别人,貌似的胜利,N十年后依然黄土一杯,又何尝不是过眼烟云?
各为岗位,按部就班,安安稳稳过上日子,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何苦一定要“作”?
人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血的教训。
如意来了
N多天来,我一直犹豫是否把这个事件描述出来?但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尽管的确不忍,但我依然也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真实地展现在我亲爱的读者眼前。
我决定,写它。
做这样的决定,肯定不能如同QQ360一般艰难,但是也的确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因为吕后的手段的确太过无耻与阴毒……我不愿在我的作品里,津津乐道于残害与变态。
但是,它就是历史,我跳不过。
我写这一段事实,不是想用血腥和残酷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我是想告诉大家:做人,不可以这样无耻。
那一天,如意来了。
如意,就是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他被封为赵王。
当刘邦意识到太子地位不能撼动的时候,就开始担忧如意母子的安危,毕竟,他与吕后夫妻一场,对吕后的为人,多少还是比较了解。只是,我真的可以断言,他没有想到的是,戚姬竟然会“作”,不要命地兴风作浪;吕后也居然阴毒如斯,手段之残忍,已经超出了人的范围。
他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把那个“臣期期……不奉诏”的耿直的大臣周昌,派去赵国为相。期盼以周昌的正直刚强、位高权重受人尊敬,以及曾经在易储争斗中,努力帮助过刘盈,也间接保障了吕后……可以真真正正地保护赵王刘如意。
周昌的确正直刚强,恪尽职守,但的确脑子不大灵活。
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正直刚强就能办到的。
刘邦当然还采取了第二个措施,他把刘如意母子托付给刘盈,千叮咛万嘱咐,希望刘盈可以保护自己的弟弟。刘邦的眼光其实很准,所谓知子莫若父,他就知道,刘盈尽管缺少一些堪当大任的能耐,缺一些儿刚强,少一点儿果断,但不可争议地,刘盈仁爱。
我反复阅读、也认真分析了相关的史料。我发觉,刘邦去世后,吕后其实并没有打算,要把刘如意怎么样。毕竟,刘如意就是一个孩子,孩子又怎能明白成年人心机?但是,在易储风波之后,吕后的确恨极了戚姬。
所以我说戚姬咎由自取。其实,她已经抢了人家的男人,而且,也的的确确尊荣至极,又何苦还要抢人家儿子的地位?
吕后与刘邦,其实是一对患难夫妻。吕后名叫吕雉,在刘邦地位卑贱,甚至窘迫到40多岁都还不能娶妻的时候,吕同学就以富家千金之身下嫁。等待她的,却并没有绫罗绸缎的惬意生活,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史记》中,就有吕后在嫁与刘邦之后,带着一双儿女在田间劳作的记载。
到刘邦因押送的徭役逃跑,不得不躲进芒砀山的沼泽山涧闹革命的时候,吕后除了上伺公婆下带儿女、操持家务之外,还得不辞辛劳地翻山越岭加长途跋涉,为刘邦送饭送衣。在上一集中,我们不是就讲过,吕后因刘邦头上的云团,每一次找他,都是一找就准吗?
当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吕后还不得不安排家人亡命天涯,慌忙忙如丧家之犬。逃难中,兵荒马乱里,不仅丢失了一双儿女,自己与刘邦的爹还成了项羽的俘虏。被囚禁整整28个月,思念丈夫、担忧儿女,还得扶持老人,并不得不与项羽包括看守周旋,受尽折磨凌辱。那个时侯的吕后,一直就在死亡的边沿挣扎,随时随刻蹦进神经,心若死灰,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何时死,又如何死?整个心智与精神都招到严重的摧残和打击。那是怎样的岁月?又是如何的心情?
好了,胜利了,革命成功了,该享享清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