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3243000000059

第59章 兵权(6)

译文

汉宣帝时,先零羌与罕、开羌和解,联合起来成为汉朝敌寇。汉宣帝命令赵充国先诛灭罕、开羌。赵充国根据作战的具体情况,没有听从汉宣帝,而呈上奏疏说:“先零羌想背叛汉朝,所以与罕、开羌和解。然而先零羌和罕、开羌的仇怨并没有真正被忘掉、消解,前者担心汉军来攻打它,而罕、开羌突然背弃盟约。我愚蠢地认为先零正在寻找机会,希望解救罕、开羌的危难,来巩固它们的盟约。我如果先去攻打罕、开羌,先零羌必然前来救助。现在羌虏正是战马肥壮、粮草丰饶的时候,出兵攻打恐怕对罕、开羌造不成什么伤害,反倒让先零羌施恩德给罕、开羌。这会坚固它们的联盟,加强它们的合作。如果它们巩固了联盟,加强了合作,那么我军去讨伐它们就会用上数十倍的军力,我担心国家因此要担忧受累数十年,而不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了。所以,先诛伐先零,那么罕、开羌不用劳烦我出兵就会向我国臣服了。”汉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果然如赵充国说的那样。

原文

魏太祖初伐关中,贼每一部到,太祖辄喜。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太祖曰:“关中道远,若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众虽多,莫能相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攻差易①,吾是以喜。”语曰:“连鸡不俱栖,可离而解。”曹公得之矣。此伐交者也。

注释

①差易:比较容易。

译文

魏太祖曹操刚刚讨伐关中时,每次有敌军到来,他都很高兴。攻破敌军后,众将领问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太祖说:“关中路途遥远,如果众多贼寇各个据守在险阻的地方,我们不用一两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平定他们的。现在他们聚集在一起,虽然人数增多,但是他们相互不服气,军中没有真正的能够主持指挥的人,我们一举就可以消灭他们。这样打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很高兴。”俗话说:“用绳子束缚在一起的鸡不能同时上架栖息,可以分解它们。”曹操掌握了这个道理。这就是伐交。

小结:孙子说“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在战场上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矛盾,利用矛盾,破坏联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克敌军。受此启发,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可能问题会迎刃而解。

格形第五十六

格形就是根据战场格局和战争形势来采取有效的军事策略。攻打敌军最重视的地方,让它不得不回师救援,就可以“调动”敌军,使形势由不利变成有利,进而达到预期目标。

原文

孙子曰:“安能动之。”又曰:“攻其所必趋。”何以明之?昔楚子围宋,宋公使如晋告急。晋狐偃曰①:“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果如是计。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②,以孙膑为师③,居辎车中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

注释

①狐偃:春秋时晋国卿。②田忌:妫姓,名忌,字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后投奔楚国,被封于江南。③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作有《孙膑兵法》。

译文

孙子说:“敌军安定下来时要想办法调动它。”又说:“攻打敌军必定去援救的地方。”用什么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国君派人到晋国告急。晋国的狐偃向晋国国君建议说:“楚国征服曹国不久,而最近又与卫国联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二国,楚国必定赶去救援,这样宋国的危急就解除了。”晋国用此计,果然使宋国解除了包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请求齐国快速发兵救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孙膑坐在辎车上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打算领兵向赵国挺进,孙膑说:“要解开缠绕的乱丝不能握住拳头,要解救一场凶斗不能与他们对打。必须打击他们的要害,攻击他们的空虚之处,他们受形势的限制,那么搏斗就会自然会解除了。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他们的精锐部队必然出动,而将老弱疲惫之兵留守国中,将军不如领兵迅速直捣魏国的都城大梁,占领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其防守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军必然放下赵国而回国自救。这样我军一举解除赵国之围,又让魏国受到惩罚。”田忌依从了孙膑的计策,魏国果然放弃了邯郸。

原文

又曹操为东郡太守①,治东武阳,军顿丘②。黑山贼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曹操曰:“昔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则武阳自解;不还,我能破虏家,虏不能拔武阳必矣。”乃行,毒闻之,果弃武阳还。曹操要击,大破之。

初,关羽围樊、襄阳,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蒋济说曹操曰③:“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操从之,羽遂见擒。此言攻其所爱则动矣。是以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此之谓矣。

注释

①东郡:古郡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南。②顿丘: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清丰西南。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译文

又如,曹操还是东郡太守时,治所在东武阳,驻军在顿丘。黑山的贼兵于毒等,攻打东武阳,魏太祖打算率领军队从西边进山,直捣于毒老巢。曹操部下众将士都认为应该回师救东武阳。曹操说:“从前孙膑救赵是采取攻打魏都大梁的办法,东汉耿弇想让西安的守兵从城中逃走,便去攻击临菑。如今我使贼寇知道我西去黑山,贼兵就会回到黑山,那时东武阳就会自动解围;如果贼兵不回黑山,我必能破了贼寇的巢穴。所以贼寇不能攻克东武阳是必然的。”于是兵发黑山,于毒听说曹操已经发兵黑山,果然丢弃了东武阳,企图退守黑山。曹操于半途伏击于毒,大败于毒军队。

当初,关羽率兵围困樊城和襄阳,曹操认为汉帝在许都,离关羽军队太近,打算迁都。司马宣王和蒋济对曹操说:“刘备和孙权,是表面亲密,内心疏远。如果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高兴。我们可以派人劝孙权派兵抄关羽的后路,并许诺将江南地区封给孙权,这样樊城和襄阳的围困,就会自然解除。”曹操依计行事,关羽失去了荆州,人也被东吴生擒。这所说的是攻其所爱就可以调动敌人的用兵法则。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既没有机智的声誉,也没有英勇的战功,不在兵刃相对的阵前冒险,不待失败之后才防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结:根据格局形势巧妙用计,才会有围魏国就可以救赵国、进军黑山就可以解东武阳之危这样的战例。这也是使用了避其锋芒,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计策,最后达到胜利的。

蛇势第五十七

指挥军队是一门非常巧妙的艺术。本节中的蛇势,形象地把军队比做率然蛇,军队像率然蛇那样能头尾相互救应、相互保护,那么军队的安全保障就会大大提高。

原文

语曰:“投兵散地①,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②。”何以明之?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遂利行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追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将校皆曰:“善。”虏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

注释

①散地:在自己领地内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容易逃亡离散,因此称为散地。②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

译文

古话说:“兵力布置在散地,则即使是最亲密的亲戚也不能互相援助;同舟共济的时候,即使像胡、越这样疏远的国家的人,又何担心他们有异心?”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对兵力的安排就像率然蛇那样。”如何说明这个道理呢?汉宣帝的时候,先零羌经常骚扰边境,汉宣帝命令赵充国率军征讨。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驻军的地方,先零羌在这里屯驻很久,放松了警惕,望见汉朝的大军,便纷纷丢弃车甲辎重,想渡过湟水逃跑。但是道路狭窄,赵充国领兵不急不慢地追赶先零羌。有人向赵充国说:“追逐敌人的辎重财物行动必须快速。”赵充国说:“对这样的穷寇,不能逼得太紧。我们缓慢地追赶,他们就会只顾奔走逃亡;追得太急,他们反而会回过头来拼死顽抗。”众将官都说:“说得好。”先零羌果然抢渡湟水,淹死了数百人,于是被赵充国趁势击败。

原文

袁尚既败①,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②,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征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得矣。

故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之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则相救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

注释

①袁尚:字显甫,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汉末袁绍的第三子。②乌丸:即乌桓,东胡的一支。

三国时的袁尚战败后就逃亡到辽东,当时部下有数千人。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辽东远离中原,不服从曹操的统治。曹操已经破了乌丸,有人建议曹操趁势征讨辽东,袁尚兄弟就可以被擒获。曹操说:“我有办法使公孙康斩了袁尚、袁熙的头来,不需要烦劳用兵了。”曹操领兵退回中原,公孙康果然斩了袁尚、袁熙,派人将二人首级送给了曹操。部下众将中有人问道:“您退回中原,而公孙康却斩杀了袁尚、袁熙,这是什么原因呢?”曹操说:“公孙康一向害怕袁尚、袁熙,情势紧急的时候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情势缓和了他们就会各有图谋,相互残杀,这是大势决定的。”

曹操征伐张绣,荀攸说:“张绣和刘表互相依赖,形成很强的实力,然而张绣的游动部队靠着刘表提供粮食,刘表并不能满足他们,从情势上看他们必定会分离。不如暂缓征伐,以待他们相互猜忌,引诱张绣归降。如果急于讨伐,他们必定相互救援。”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话,进军到穰地,与张绣交战。刘表果然领兵援救,曹军失利。

所以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指挥军队使其相互援助、保护,就像率然那样敏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头和尾都来救应。”有人问道:“用兵可以像率然那样敏捷地互相救援吗?”孙子回答说:“可以。比如吴国人和越国人,他们是互相仇视的,如果他们同乘一条船渡河时,遇到危险,他们会相互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亲密。所以,想用并拴战马、掩埋车轮的办法来表示死战坚守的决心是不可靠的;军队齐心一致,勇敢作战,就像一个人一样,这才是指挥军队的正确办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结:危急情况中,敌军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情势缓和,他们的内部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当他们的内部矛盾大于外部矛盾时,他们就会相互瓦解,而我方便可以坐收渔利。

先胜第五十八

应先创造作战胜利的条件。有了必胜的把握,然后再出兵作战,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损耗换取最大的成功。

原文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梁州贼王国围陈仓①,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追。今吾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吾前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师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

注释

①陈仓: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要冲,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