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生存之道星星点点写满了智慧。一只小小的猱会靠舔野猪的****,让其在“舒畅之极”中死于非命;非洲丛林中的蚂蚁、亚马孙河里的蜂鸟靠着“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而所向无敌。蜥蜴太弱小了,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万年。蜥蜴生存之道无非两个字:适应。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面对灾难,应对危机,更需要保持一颗每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信心不是凭空就能有的,它来自于实力,来自于自身的强大。
强者凭什么通吃?
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抓住了人类社会的四大根本问题,即血统,家庭家族宗族乃至部族内部的关系,家族外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男人女人的关系。人类社会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能够梳理出四大关键,四条大纲,非有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不可的。这就伟大。至于怎样处理这四大关系,怎样解决这四大根本问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孔夫子的设计,是“定于一尊”。在东南西北中独尊我“夏”,即汉族;在家庭内部独尊“父”;在社会独尊“君”、“长”;在男女独尊男,即“父”、“兄”、“夫”、“子”。这是树立强者,强者通吃,强者为王,强者一统的规矩。然而,这种设计的致命的内伤,是不能“换位思考”。
某学生上小学,回家来说,学校要举办运动会,很兴奋。但过了几天,就不说了。家长仔细追问,原来,老师不让他参加。还有不少孩子都无缘运动会,老师挑选了一些学生参加,这些学生的体育能力似乎都好一些。这些孩子参加,大约能给班里增加一些荣誉。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我不能不说,这种教育理念太糟糕了。
中国的学校特别强调班级之间的竞争,学校各色人等都在追求这种集体荣誉。大约因为这种荣誉是相关人士的升迁、收入直接挂钩吧。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无数孩子丧失了很多获得欢乐的机会。比如,大约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参加运动会的,但是,老师只会让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参加,而没有这种特长的孩子,却不能享受这种欢乐。同样,一个孩子,喜欢游泳,也许他的游泳天赋并不是很好,那他几乎不大可能得到教练的好脸色。在教练那里,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孩子的欢乐与兴趣,而是参加各种比赛的成绩。
显然,能力出众的孩子会占大便宜。这种便宜是以大多数孩子被排斥在外为代价的。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教育具有一种强烈的正向反馈性质,即资源向所谓的聪明孩子严重倾斜。首先通过无数考试、比赛,教育体系挑选出所谓的成绩出色者,然后,大幅度地把资源向这些孩子倾斜。
一个具体表现是,政府在拨款、安排师资的时候向名牌学校严重倾斜,这些名牌学校还会再办各种试验班、尖子班,最好的老师都集中在这些班。至于那些普通学校、普通班,则往往连最基本的资源都得不到,进入那些学校、班的学生就自生自灭。中国教育体系体现的是强者通吃的逻辑。
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提出的理由是:资源有限,那就应当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既然学校的操场不够大,那就该挑选出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来参加比赛,让那些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上场,岂不是浪费了本来就紧张的体育场资源。只让具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参加,可以提高体育场的资源利用效率,也可以让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其实,各级政府都把资源向名牌学校、向聪明的学生倾斜,都是基于这种效率逻辑,那些聪明的孩子可以迅速地成才。
但是,在教育领域光讲这种效率逻辑是否足够?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上至少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一种民主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至少是国家利用公共资源所维持的教育,应当承担一种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大体平等之人生起点的功能。不同家庭的处境当然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天赋也各有不同,因而,其未来必然是不同的。但国家在提供教育的时候,应当不管这些。国家应当闭上眼睛,就像西方的正义女神那样,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向每个孩子提供大体相同的资源。
在这种体制下,老师会让每个有兴趣的孩子去参加运动会,不管他的成绩有多好或多坏。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具有特长的孩子依然会表现出色,但运动场的竞争却会少一些残酷性。让孩子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竞争中,在任何领域中都给强者过多的荣耀,成人世界对孩子未免过于残酷了。
另外,一般土地拍卖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笑到最后的都是大发展商。一个“阴影”正逐渐笼罩楼市的上空,那就是“垄断”。强者愈强,强者通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实力在中型发展商中的佼佼者,在大发展上面前尚且败下阵来,其他中小发展商更是没有“玩”的空间。现在,土地出让越来越规范,拿地门槛越来越高,这是好事,但能否在准入机制上给予中小发展商一些保护措施,避免强者通吃的现象发生,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一个垄断的市场对消费者、对政府而言,都绝非什么好事。
强者的规则中,弱者也有生存空间
弱者的生存之道星星点点写满了智慧。一只小小的猱会靠舔野猪的****,让其在“舒畅之极”中死于非命;非洲丛林中的蚂蚁、亚马孙河里的蜂鸟靠着“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而所向无敌。蜥蜴太弱小了,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万年。蜥蜴生存之道无非两个字:适应。蜥蜴可以随环境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能够变色的蜥蜴常常让它逃过一次又一次劫难。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蜥蜴”哲学。这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的。他说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小企业的营利点要比大企业高?原因就在于小企业更具有适应性,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教授称之为小企业的蜥蜴化生存之道。
如果把经济学上的道理推及生活,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味出人生有时候也需要掌握一点蜥蜴的生存哲学。
往往是这样,一个强者总是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强者的面目,而不甘以弱者的姿态出现。有位企业主,一直是市里的明星企业,工厂的效益也处在全市的前列。五年前快到年末的时候,企业主却自杀了。
这是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而调查结果更出乎意料之外。企业每到年末都要给职工发放奖金,在全市的工厂中,他的工厂发给职工的奖金每年都是最高的。但那一年,因为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工厂拿不出一分钱的奖金。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愚蠢地选择了自杀。
强者的悲哀也许就在这里,他不愿在世人面前示弱,把虚荣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其实,这有什么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弱与强是相对的。弱者生存的依据在于示弱,在于以柔克刚;而强者却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不免被更强的撞碎。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人类发明的轮胎,据说一开始人们总想造个无坚不克的轮胎,但始终不成功,最后人们从反面思考,可不可以造一个可以吸收任何阻力的轮胎呢,于是用橡胶做的轮胎就产生了。
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么,但它却在地球上奇迹般地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也许真是如此。
智猪博弈:弱者不一定输全盘
在一定程度上讲,任何决策都是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在研究决策科学时,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待决策,更能接近和理解决策科学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决策。下面,我们通过智猪博弈的例子,来看一看在自身实力相对弱小时应如何进行决策。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时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设法攻击对方、保护自己,最终取得胜利;但同时,对方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理性的人,他会这么做吗这时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博弈其实是一种斗智的竞争。作为一门科学,博弈论就是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行为的一种学问。或者准确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学问,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对策论”。
最弱者如何生存下来
在生存面前,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弱者,即使眼下你处于生存强势,你也要将自己置于生存弱势的位置,惟弱者生存、惟惧者生存,是永远颠扑不破的铁则。
弱者的生存法则不是一定要变成强者,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首先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确保不被淘汰,然后再向更强的方向发展。对于小企业来讲,弱者生存法则也可以用来指导企业发展战略。在营销管理方面,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能做大手笔的促销活动,不能高薪请来专家和智囊团,那么怎么办?按照弱者生存法则,就要做到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战术调整迅速灵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创新思维,绝对不能固守僵化。大企业往往制度成熟,发展模式固定,即使有任何调整,也会因部门环节众多,协调困难而导致步伐缓慢。而小企业则船小好掉头,及时调整,适应市场,求得生存。
纵观全球,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今天很多都已经陨落了。它们不是被兼并,就是已经破产。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近一半的世界最大企业从原来的500强排名中退出。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2.5年。40%的公司不到10年便夭折了,即便是大型公司,也很难维持40年。在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500强企业并非个个是强势生存,今天弱小的企业不等于今后不能成为500强。作为一个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经营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一个身处困境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必气馁。
任何事物一般都有一个出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企业也不例外,也有其出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因为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同样有生命周期现象。例如机器设备,每年都有折旧,使用一定期限后就可能报废。其实,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企业的经营者,甚至包括企业的经营思想都有生命周期。由于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有生命周期现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也有一个生命周期。在适者生存的法则面前,企业的强弱是随生命周期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