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的感悟大全集(超值金版)
3242000000053

第53章 名人名家婚姻的启示(3)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威廉·希勒,在研究了托尔斯泰和其妻子索妮亚的日记,及托翁子女们写的《回忆录》等丰富的原始资料后,于1993年写出了揭示托尔斯泰婚姻失败原因的专著《爱与恨》,详细解答了为什么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在小说中对男女情感、婚姻和家庭有深刻理解的大作家却在自己的婚姻、情感生活中一败涂地。

1. 托翁不屑与妻子交流

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就有思想差距,如果他能和妻子交流,也许这场婚姻就不是个悲剧了。但他自恃是天才作家,不需与人交流,包括妻子。而且,他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重男轻女,瞧不起女人。他认为女人弱智,不具有和男人一样的精神力量。

因为缺乏交流,托尔斯泰也就很难对妻子体贴。而柔情恰恰是天下所有妻子都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的。托尔斯泰喜欢散步,但他却不愿陪伴妻子一起散步,他不屑于和索妮亚聊天,但妻子和别的男人交谈时,他又愤怒、嫉妒。每次托尔斯泰生病,索妮亚都是悉心照料,有一次连续9个月在床边护理。但妻子得病,托尔斯泰却不屑于过问。

这些情节如果不是他的子女亲笔记录,谁也不会相信这是写出《复活》等宣扬人性价值的世界文豪的所作所为。托尔斯泰不爱索妮亚吗?他的日记里也不乏对妻子充满激情的爱的宣言。但通读全书,人们感觉到他的爱是抽象的爱、苛刻的爱、头脑的爱,而非具体的爱、宽宏的爱、心灵的爱。因此,索妮亚伤心地说,丈夫需要的只是她的肉体,“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中年“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后,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就更深了。托尔斯泰憎恨“私有财产”,同情农民,厌恶自己的贵族乡绅生活,要放弃自己的版权,把庄园分给农民。而他的妻子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丈夫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托尔斯泰主张像农民那样耕作、生活,但他自己却一直读书写作,至死过着贵族的生活。他“皈依”后宣称要完全戒除****,甚至连夫妻性生活也不例外,但他却一再使妻子怀孕,生出了13个孩子,因此,连托尔斯泰的哥哥谢尔盖也认为弟弟“虚伪、言行不一”。

2. 虚荣嫉妒又神经质的妻子

即使托尔斯泰有这么多男人的毛病,但如果他的妻子不是索妮亚,他们的婚姻也不致悲惨到如此地步。偏偏索妮亚是一个虚荣、嫉妒心强、性情刚烈又神经质的女人。和天才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往往会感到思想上有差距。但一般女人嫁给天才后,都有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她会尽力去理解天才的想法,理解不了的地方往往采取顺从的态度。

但索妮亚却不是这种类型的女人。她对作家丈夫的思想没有了解的热望,只是一味地反对。除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会影响家里的生活外,她对托尔斯泰皈依的宗教既不理解,也缺乏兴趣去探讨。当她感叹“我丈夫和我就像两个陌生人似的生活在一起,我伤心透了”时,从没深省过这和她不关心托尔斯泰的精神生活、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有直接关系。连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也指出这一点:“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

索妮亚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嫉妒不仅使她自己发疯,也逼得丈夫发疯。托尔斯泰自从和索妮亚结合后的48年里,从未有过一次婚外情,虽然他的大名吸引了无数的女性崇拜者,但即使这样,妻子还是“吃醋”,而且醋意十足,从始到终。

和索妮亚结婚前,托尔斯泰真诚地“交代”自己曾和庄园里的一个女工有个私生子后,索妮亚妒意大发,做梦都想杀了“那个孩子”,时隔40年,当索妮亚65岁时,仍对那个女工(已80岁)耿耿于怀,连她自己也承认“总有一天我会嫉妒得自杀”。索妮亚甚至嫉妒自己最喜欢的妹妹,因为她曾和托尔斯泰一起到林中打猎。托尔斯泰晚年几乎不和任何女性来往,但他和男人交往索妮亚也嫉妒,甚至指责丈夫是同性恋。对于妻子的这些神经质的嫉妒,托尔斯泰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更刺激了索妮亚敏感的神经,她想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制服丈夫。但结果适得其反。

这真是两个相互折磨的人。索妮亚的日记上常有“卧床一天,茶饭不思,几乎流了一天眼泪”,托尔斯泰的日记则是“睡眠糟糕,非常少。又跟往常一样激动和生气。十分压抑,我一直想哭”。写出《战争与和平》的文豪家里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索妮亚还有一颗虚荣的心。晚年她在新闻媒体面前极力证明她是大作家的妻子、托尔斯泰仍很爱她。即使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子女们允许她进木房看一眼丈夫时,却发现索妮亚叫来摄影记者跟着她,时刻不忘让公众看到“托尔斯泰的妻子”仍守候在丈夫身边,她的这个举动使她失去了看丈夫最后一眼的机会。

3. 到底是谁的错?

这位和托尔斯泰结婚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把3000页浩瀚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索妮亚,最终还是被丈夫彻底地抛弃了!

《战争与和平》中的5个家庭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两个家庭,没有哪一个比托尔斯泰的家庭更像“小说”。这是两个伴侣相爱又相互憎恨、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爱情故事,这也是一场耗尽了他们的热情和身心的婚姻经历,说来让人叹息。但是就像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所说:“这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故事,有谁能说他们中的哪一个是错的呢?”

不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的基础上的婚姻也就不存在真正而持久的爱。男女双方都只会从这种婚姻中品尝到遗憾的苦果。

商人妻子与小偷

相传,许久许久之前,有一个商人,家财万贯,货堆如山。

商人的妻子,貌美出众。

一天,一个小偷手持利刃,越墙跳进商人的院中。小偷蹑手蹑脚进了房门,发现那个商人正在睡觉,而他那美貌的妻子却仍醒着。商人的妻子发现小偷进了房间,不禁心惊肉跳,立即钻进了丈夫的被窝里,将丈夫紧紧地抱住。

商人早就期待妻子接近自己,睡意朦胧中觉出妻子抱住自己,便醒了过来,格外得意地说:

“这是从哪里掉下来的福气啊?”

片刻后,商人看到了小偷,对小偷说:

“嘿,小偷,我家里的钱财,你要什么就拿什么吧。若不是你上我的宅子,我还没有这么大的福气呢!你有功啊!正是你软化了我的妻子的心,从而使她如此亲近我,和我拥抱……”

金钱虽然能买到一切,但却买不到一个人的心,在金钱都黯然失色之时,暴力能把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交给你,你就抱紧吧。

情绪感染

当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浴血搏斗时,新婚不久的妻子约瑟芬却与夏尔中尉偷情私通,对拿破仑毫无忠贞可言。

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消息传到巴黎后,约瑟芬惊呆了。

她欺骗了拿破仑,而且想抛弃他,这时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途无量,她开始后悔了。

当拿破仑确信约瑟芬对他不忠时,他暴跳如雷,下决心与其离婚。

约瑟芬自知大事不好,当她赶回家中时,拿破仑吩咐仆人不让她走进家门。

她勉强进了门,起初不知如何应付与丈夫见面的场面。

片刻之后,她壮着胆子去见丈夫。

约瑟芬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转动门把,无济于事。

她再次敲门,并温柔而哀婉地呼唤,拿破仑无动于衷。

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原谅,承认自己一时的轻率、幼稚而犯下了错误,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说他如果不能宽恕,她就只有一死。

但此举仍然不能打动拿破仑。

约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们,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

她知道,拿破仑爱他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尤其喜欢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心肠的好办法。倘若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改变主意的。

孩子们来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着说:

“不要抛弃我们的母亲,她会死的!……还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

这一招终于成功了。

拿破仑虽然怀疑约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声让他的脑海里泛起了他们相爱时的美好回忆。

奥当丝和欧仁的哀求声冲破他心中设下的防线。他已热泪盈眶。

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了。

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荣耀之至。

拿破仑已决定离婚,而约瑟芬却能使他改变初衷,主要是她善于运用“情绪感染”的计谋,动之以情,使他不计前嫌,原谅了她。

国王破境重圆

从前,有位国王叫里昂提斯,他的王后叫赫米温妮,既美丽又贤慧,两人相处得非常和谐。

但忽然有一天,国王竟忽然怀疑自己的妻子不贞,将她投入监牢。

王后身怀六甲,进了监牢不久便生下一个女儿。但这丝毫无法打动国王的怜悯之心,国王还命人把孩子送到荒僻的海岛扔掉。

不仅如此,残忍的国王还当着全朝大臣的面公审王后,这时王子忧忿过度而死,王后也受到刺激昏迷于地,但国王仍无动于衷。

在此情况下,王后自知自己不死,国王决不会放过她,遂与一直帮助她的好心人宝丽娜商议避难之策。

宝丽娜出了一个主意,叫王后装作死去,然后她去把这个消息告之国王。

国王听说王后死了,才开始后悔自己对王后太残忍了。

他想一定是他的虐待使妻子的心碎了,于是他相信她是清白无辜的了。

从此,国王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凄凉地苦度着岁月。

王后的女儿被一位牧羊人救走抚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

牧羊人根据她身上所带的宝石,送她与国王相见。

国王见到自己的女儿,既高兴又伤心。

高兴的是女儿终于没有被自己害死,伤心的是自己将妻子虐待致死。

国王看到女儿与她母亲几乎一模一样,不由得更加思念起善良的妻子来。

目睹了这一切的宝丽娜也不禁被这个情景所感动,她觉得国王已经真正后悔,他也受到了足够的惩罚,应该把真相公开出来了。

于是,她把隐居多年的王后赫米温妮叫出来,说出了真相,让他们夫妻、母女相见。

国王激动万分,真诚地请王后原谅他的过失,从此一家人又像从前那么和睦、欢乐。

赫米温妮王后虽然受了许多苦,但由于她的坚贞、善于运用强而避之的计谋,使她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避免遭受进一步的迫害,还使国王悔悟,终于达到夫妻破镜重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