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眼,以“舍”换“得”
传说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审判分派小鬼们投胎的去处。阎罗王抚尺一拍:“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做人”……只听到堂中的抚尺声此起彼落,阎罗王依序分派。
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开口抗议:“阎罗王,无论张三或李四,你都让他们到人间投胎,请你发发慈悲,也让我这只猴子尝尝做人的滋味吧。”
阎罗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么到人间做人呢?”
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
阎罗王拗不过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猴子拔毛。阎罗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烟逃之夭夭。
阎罗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也舍不得拔,怎有资格做人?”
我们常想得到,但在得到之前,你是否给予或者付出了什么呢?
也许,林肯成功的故事大家都听了很多,但林肯乐善好施的故事却未必人人都能说得出来。
实际上,林肯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伟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一直以来在帮助别人方面下足了工夫。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亨恩顿先生回忆林肯年轻的时候说:“在林肯先生的住所住满了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床让给别人。然后,他自己就到店里的柜台上睡,卷一块布当枕头,似乎谁有困难都会想到向他求助。”林肯如此乐善好施,为他日后赢得了什么?选票呀!
有舍才有得。如果你不舍去,别人怎么平白无故地给予你?林肯帮助别人是出自本性,这种出自本性的“舍得”,其价值更是非同寻常,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给予与付出,才能换到别人真诚的尊重。那么,有些人的付出是有意的,这时,该如何做到让对方理解你的好意而不是曲解你呢?你需要在“舍”之前多个巧安排的心眼,千万不能告诉对方:“我要‘给予’你(好处)了。”否则,对方自然会对你“无缘无故的‘给予’”多加警觉,这样,你所想的“得”,恐怕就难“得”了。毕竟,在现在社会,人们都很自私,如何在“先予后得”上做好文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欲得先舍”得从如下方面下足工夫:
一是在分析“舍”与“得”的量化上算好账,也就是说,小“舍”换取大“得”,是为智慧,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若你改用涌泉之恩去换取滴水之报,这种“舍”的成本那就实在是不划算了。
二是尽量把“欲得先舍”建立在既含蓄又和谐的基准上。就像前面提到的林肯,他的“舍”就做得很自然,这样就不会给对方的心理造成莫名的压力和猜疑,现在人都爱讲双向式、互动式、双赢式,“欲得先舍”能做到这样则再好不过。
比如一个企业老板,要想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先在细微之处对员工多一些精神关怀和物质激励,员工怎么还会反过来和老板作对呢?
三是充分理解“欲得先舍”的词性机能——它通常是和物质的得失挂钩的,所以无论是“舍”还是“得”,在动机上要走正路,要以助人为本,而不要将其当作赤裸裸的交换条件。
比如有一个地产老板,在别人接个工程很困难的情况下,他却能把当地十有八九的工程都接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据他后来反映,这主要得益于在接工程之前的“非常舍得”,什么叫“非常舍得”?就是不惜用多少钱都要买通发包方的官员。像这种的“欲得先舍”,自然为他赚了大钱。但当反腐风气一来,他行贿之事东窗事发,结果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在交际中,这种“舍得”,还是不做为好!
舍去自我,得铁杆人脉
有一位牧民出去放牧,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沙尘暴,羊群受到了惊吓,拼命地跑了起来。
牧民骑着马追赶羊群,不知不觉追了几十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牧人饥渴难当,正当快撑不住时,突然,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了屋内。
这是一件不通风的小屋子,里面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几近绝望地走进屋角,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台抽水机。
他兴奋地上前汲水,可是任凭他怎么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来。他颓然地坐在地上,却看见抽水机旁,有一个用软木塞堵住口的小瓶子,瓶子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饮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他拨开瓶塞,发现瓶子里果然装满了水!
他的内心,此时开始交战着……如果自私点儿,只要将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如果照纸条做,把瓶子里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万一水一去不回,他就会渴死在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最后,他决定把瓶子里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
牧人以颤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涌了出来!
牧人喝足水后,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再加上他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取得之前,要先学会舍,因为有舍才有得。
在人生的路上,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有时,放弃就是获得。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偿失。
舍去才能获得;放下才能去争取新的目标;忘记才能心宁;宽容才能得众;反求诸己,做到无念无私,就是踏实自在。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影响很大,而每个人也都希望能拥有良好、广阔的人际关系。有位在商场上颇有成就的人说:“要建立良好、广阔的人际关系,必须运用‘舍得’的观念,也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舍’而想‘得’,那种人际关系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人们要学会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因为每个人都曾接受过别人的“舍”,而成为别人的朋友。
要争取到“得”就得先学会“舍”。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何事都先想到“我”,都先从自己的方面考虑。因此有时便会想:某人为什么不先对“我”打招呼?某人为什么不请“我”吃饭,而要请别人?某人为什么不寄生日卡给“我”?某人为什么和“我”有距离?
你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把“得”放在心上,挂在眼前,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先“舍”,那么这份关系便不可能展开!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为双方关系的建立迈出第一步。
主动出击就是“舍”的第一个步骤,也就是先“舍”掉你的矜持,“舍”掉你的武装,向对方展露和平的姿态。接下来就要有实际的做法了。普通的日常寒暄和打招呼看来没什么,但如果能在普通谈话中加入对对方的关心,那么这种关心便会慢慢发酵。当然,你的关心不可带有刺探的意味,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警戒。借题发挥最好,例如从工作谈起,再扩展到家庭、休闲,慢慢地把对方的心窗打开。
但是,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这只能让你建立一份普通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再加入某些成分,才能把这种人际关系巩固起来。要学会怎么做很简单,首先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为对方做些什么!认真体会到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
一是观察、了解对方的需要,不等对方开口,你就先替他做,他不只感谢,还会感到惊喜。例如,甲君主动为乙君从国外带回来一瓶“生发水”,虽然没多大效用,但乙君仍然会非常的感动。
二是共享你的资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人际的。例如,你可介绍你的朋友给他认识,借给他你的CD、送他你种的花或你收藏的书,反正只要对方没有而你有的,便可与他分享。
凡事以他人的利益为先,用你的诚心感动对方,这种“舍”,就会真的换到“得”。但是也不排除某些例外。因为人世间有很多不领情的人。但话又说回来,对这种人,不“舍”又怎可能“得”——知道他的为人!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你不必去期待对方是否有善意的回应,但要相信,“舍”是种子,“得”则是收成,有些种子发芽发得早,有些发芽发得晚,但总是会发芽、会有收成的。总而言之,要建立人际关系,不能坐着等别人“送上门来”,那样就会连门都没有了!
舍实物换真情
威尔·罗吉士是位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师,他整天都是快乐的——即使在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