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方外圆的人要有礼有节
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当有棱有角会使自己陷入难堪境地的情况下,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有些人会采用圆滑变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违心地装聋作哑了;明明是错误的,应该理直气壮地驳斥,但为了长远考虑,就压抑着默不作声了。这些人宁可雌伏苟且,亦不雄扬招妒;凡事权衡利害,决不感情用事。这些人,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因为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八面玲珑,在复杂的人际利害关系中,往往游刃有余。在大厦将倾之际,内方外圆的人会和内方外方的人共同构成支撑大厦的梁柱。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如果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礼有理。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俗,仇视邪恶,无礼和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尽量在这些人面前少出现,如此,才能得到这类人物的认同。二是要有节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一定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一位富有的华侨,想到贫穷落后的故乡考察办厂。接待他的乡长非常热情,先是请他到酒店小聚,华侨抹不过面子,只好“入乡随俗”了。但华侨不擅饮酒,几杯下去就面红脖粗,摇头拒饮了。可是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地主之谊”,哪会不让他喝足呢?于是说尽好话,劝其“再进”一杯酒。华侨不忘保持自己的谦谦君子风范,就勉强地多喝了几杯。酒后,乡长为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力邀华侨“卡拉OK”一番,本来华侨不喜欢唱歌,但为了不伤及乡长的自尊心,便陪着他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华侨留下了1万元钱,用以支付昨天的招待费,便离开了这块尚且贫瘠的家园。乡长非常纳闷,华侨一直兴致勃勃,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呢?唉!乡长不明白华侨的特点:内心方正,看不惯乡长的强人所难,看不惯乡长的浪费时间;而华侨却又圆通,不去当面指责,不丢自己风度。如果乡长在接待华侨一事上有礼有节,恰到好处,那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对内圆外圆的人要据理力争
生活中,有些人长于研究“人事”,偏重于个人私利,该低的头就低,该烧的香就烧,该拉的关系就拉,该糊涂时就糊涂,该下手时就下手。不但为人处世圆滑老到,而且内心没什么原则,对自己并无什么约束、戒律,很少去追问人生真正的意义。他们遇到好事、露脸的事、有利的事,就去抢;遇到坏事、无名的事、无利的事,就去推。这种人便是内圆外圆的人。与内方外圆的人不同点是,他们一般不会同情弱者,救济穷人,甚至为了私利,还会算计人,歪曲人。这种人的代表,当属一些市井无赖、街头小人。由于他们缺少顶天立地的气概,所以一般不会成大器。
如果同这种人交往,千万要做到据理力争。由于内圆外圆的人内心深处,并无什么必须遵守的做人规则,所以,可能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对他们的不当做法,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与内圆外圆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如果你不讲信用,那也别怪我不客气。在这种做法引导下,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交际轨道上行驶。
某甲,是个典型的内圆外圆的人。工作中,有些需要与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他总是会在领导出现时,表现得非常虚心听取同事意见,而领导一走开,便换成另一副脸孔,对同事说:“这事还是你有经验,你来做吧。”最后,同事费力把难题解决掉了,他拿着工作报告呈送领导:“这几部分,花了我好几个晚上才弄出来,您过目一下,看是否合适?”结果,在表彰时,他比那个出力多的同事得到的奖励多得多。大家难免不服气,但又拿他没办法,毕竟,谁做哪件事,当时也没有记录下来。
圆场也要会“圆”
圆场是方圆术中常用的一项重要的交际技巧。圆场中就是要以“圆”的方式,表达出“方”的本意。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圆场的一大原则。然而,台阶怎么个给法,圆场应该怎么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清楚。这里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要注意不露声色
既要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有一则报道很能启发人。一次,一位外国客人在天津水晶宫饭店请客,请10个人要3瓶酒。饭店女服务员小丁知道10个人5道菜起码得用5瓶酒,看来客人手头不那么宽裕。于是,她不露声色地亲自给客人斟酒。5道菜后,客人们酒杯里的酒还满着。这位外宾脸上很光彩,感激小丁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都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
要注意用幽默语言作为“台阶”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个壮如牛犊的孩子,爬上冯骥才的床,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孩子的父亲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冯骥才便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
有时某种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了尴尬境地,这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必定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
下面介绍几种圆场的方法。
指鹿为马,巧妙化解
有时某种行为在特定场合中虽有着特定意义,但圆场者为了化解,却巧妙地解释为另一种意义。
**********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途中,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冲下车,围上前去,喝令站在**********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他们担心行人口袋里有武器,行人对此却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立即出来打圆场,她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她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得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握手致意。
这里,赖莎灵巧应变,妙打圆场缓解了当时尴尬的场面。
善用假设,巧避锋芒
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时碍于面子或把握不准,可以用假设句去表达。
甲有两个朋友乙和丙,不料这两人反目成仇。一天乙对甲说,丙在众人面前说甲的坏话并揭其隐私。甲听后半信半疑,骂丙吧,怕冤枉好人;不骂吧,一来怒气难消,二来怕乙尴尬。他琢磨了一会儿,说了一句两全其美的话:“如果真如丙所说的话,丙可是冤枉了我!”
当遇到与师长、上级辩论,你认定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可是出于礼貌或无奈不能坚持时,假设句是很好的解围方式。一个学生和班主任争论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门儿。老师一口咬定绝对不能。学生很长时间不能说服老师,又见老师似有怒意,为了结束争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他巧妙地说:“如果老师说得正确,那我肯定错了。”这本是一句废话,它并没有肯定老师的观点,然而这位老师听后却不再争执了。
有时,对不愿意或不好回答的提问,也可采用这种句式。问题:“你爱王小姐吗?”回答一:“如果她爱我,我就爱她。”回答二:“如果她可爱,我就爱她。”回答三:“如果我爱她,那就是爱上了她。”由于附加了假设的条件,使表达变得婉转,所以问话者、说话者和涉及对象都能接受。
主动背黑锅,化干戈为玉帛
领导对下属之间发生的纠纷,有时只要敢于背黑锅,主动地承担责任,就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
小王和老周同在办公室工作。一次,小王去听报告,老周不知道,因此对小王很有意见,当面质问小王为什么不告诉他听报告的信息,两人因此而大吵起来。彭主任了解吵架的原因后,对老周说:“听报告没有通知你,这不是小王的错,是我没有要他通知你,因为你们两人有一个人去听报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见就对我提吧,不要责怪小王啊。”老周听后,觉得自己错怪小王了,于是主动向小王致歉,结果他们又和好如初了。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圆场术,还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怎样才能圆得巧妙和恰当,实际上很难穷尽其法,一篇文章也不可能全部说到。希望大家在交际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时时留心他人的高明做法,这才是圆场术取得进步的不二法门。
交际操纵术
1. “灵活”是方圆术最基本的手段。
2. 抓住“内外”,即是抓住了“方圆”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
3. 对待自己可以苛刻,对待别人要宽容。克己才能在自省中进步,容人才能被别人所容。
4. 收住人心用“圆”比用“方”好。以理服人用“方”比用“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