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些年之明武大帝
32400800000023

第23章 故事的发展

戴义给朱厚照讲了一个令人惊悚的事情,朱厚照心中暗自感叹,皇帝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

现实就是生活最好的导演,故事的发展并不是让人可预知的,充满了许多偶然,必然,故事的结局往往让人难以相信。

朱厚照万万没有想到弘治皇帝留给他的臣子们将这个故事发展成更加难以置信,更加惊悚的事情。

朱厚照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将三法司调查弘治皇帝用药非宜调查结果的奏折票拟,发还有司依法审理。

这一次并没有像调查时那般有效率,半个多月后都察院的审判奏章在一次递了上来。

朱厚照一直关注此事,所以对审判结果这些天来多少有些心里准备,可是他看完李荣亲自送来的奏折,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双腿跪在清宁宫的大殿上,将身子紧紧伏在地上,做出一副五体投地的样子,不敢看着面无表情地坐在太师椅上的朱厚照。

朱厚照将手中的奏折放在身旁的案几上,站起身来在大殿里踱来踱去,极力舒缓自己激动的心情,让自己平静下来。

原来这是都察院上奏弘治皇帝用药非宜案的审判结果的折子,上面还有内阁拟好的票拟,就差朱厚照的批复或是司礼监的批红,就可以返回部院执行。

明朝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在职权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刑部掌管主要的审判工作,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朔望大朝会上朱厚照以命三法司会审,因为明朝对皇帝的诊疗和用药都有严格的规定;【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写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与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乃至历薄,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原由,以凭考察。】所以三日就审得此案的来龙去脉。

既然事实清楚为何判案所需时日,要比审案还要长呢?律法条文《大明律》上清清楚楚,以律而判就是。那是因为有人在背后窜连,商议,以各种利益交换用来减轻罪责。

谷大用、戴义、李荣他们早已将这些事情禀告上来,朱厚照对这些在背后的小动作是清楚的。

大臣刘粲等人也上奏折说向张瑜、刘文泰等人,犯如此重罪,应该立即处死,根本不需审判。

朱厚照之所以对他们这些小动作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不想使此案扩大化,复杂化。没见吏部尚书马文升一系的任惠、薛金等人一个劲的上奏折,想使案件扩大化吗,将王岳牵连进去吗。

朱厚照的本意是让他们在私底下有个沟通、妥协也好,不要将案子扩大化。自己毕竟刚刚登基为帝,暂时不想让朝廷组织结构有大变。再者说了。大赦天下的诏书才颁发没多久,兴起大狱,杀人太多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既然事实清楚,让他们按律法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对无辜牵连进来的,判得轻一些,自己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谁知道今天他接到奏折,看完让他大吃一惊,也大失所望。自己等了十多天也,给他们十多天时间商议,却等来这么份折子。

都察院的折子上是这么判的;官降二级者众,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医院事王玉-----官降二级降为太医院院使;太医院院使孝宗周------官降二级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院判张滐、钱纯、张伦等------官降二级降为太常寺典薄。以上众官的罪状是坐看弘治皇帝用药不对,隐匿不报。

中仪大夫赞治尹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医院事施钦、太医方叔和、医士徐昊革职闲住发回原籍为民。此三人具是后来为弘治皇帝看病的,罪状是药不对症。

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发配广西军前效力劳改。罪状是交结内官,诊断错误,药不对症。

司设监太监张瑜,秋后问斩。罪状是不按医疗规程,给弘治皇帝吃错了药,致使弘治皇帝死亡。

朱厚照看完这份判决,初是大吃一惊,继是恼羞成怒,最后是倒吸一口凉气,毛骨悚然。

朱厚照大吃一惊的是,这份判决超出了他的想象,坐看皇帝死活的,官降二级,继续为新皇帝服务------朱厚照治病,救命。有不得罪上司嫌疑的三个太医,给皇帝开错了药,回老家过日子去吧。药死成化皇帝、弘治皇帝两位皇帝的刘文泰从军发配到广西劳改。

至于司礼监太监张瑜,这么大个事情,总要有人出来担负责任吧,你一个太监,无儿无女,无牵无挂的,牺牲你一个,幸福一群人。在说了,只是判你个死缓,万一日后新皇帝日子一长把你给忘了,也会有人捞你一把。

折子是都察院单独上奏的,也符合流程,想来是刑部和大理寺不准备趟这趟浑水。内阁的票拟是;准奏,发回部院执行。

令朱厚照恼羞成怒的是这还有王法了吗,这简直是对自己,不,是对皇帝、皇家、皇权赤裸裸的挑战。朱厚照原本容忍他们在背后交议、商量的初衷是;他们犯的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自己只是不想兴大狱,起杀戮,去杀那些人的家人。

可是他们竟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好死不死的拿一个张瑜顶缸。

张瑜是什么人?张瑜是一个太监。太监又是什么人呢?太监是皇上家的家奴。你自己家的家奴杀不杀的,你自己看着办。

至于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接着为你和人民服务的接着服务,回家和老婆孩子过日子的回家过日子去。

那个刘文泰,他陷得太深了,都害死两个皇上了,实在不好弄,让他到广西花两个糟钱躲一阵猫猫吧。

我们文官那可都是国家栋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死。【当然我们自己内讧另算】万一日后自己湿了鞋,呛了水,也会有同僚拉自己一把。

朱厚照最后倒吸一口凉气,感到毛骨悚然。外廷、内阁、司礼监三方的人尽然达成这么个共识。

如果不是李荣将奏折先拿给自己看,而是王岳找个法子糊弄过自己【朱厚照平日也不怎么看奏折】直接批红。或许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自己被他们和谐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外廷的吏部尚书马文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为首,和那些原本激烈万分、慷慨陈词,现在默不出声的一些官员;

内阁,看看票拟,是谢迁批拟的,他向来以刘健马首是瞻,再者说了,刘健是内阁首铺,这个奏折他不可能不知道的。至于李东阳,有些说不好。

司礼监的王岳,始终不知犯的是什么病,发的什么风。他们相加在一起,相当于整个大明朝廷的三分之一强。他们如此这般,致自己于何地。长此以往,后果不可想象。看来自己原来的打算并不可行。还得从长计议。

想到这朱厚照停下了脚步,对跪在地上的李荣说道;‘你将奏折拿回去,不要批红,原折退回内阁,就说上面缺少大理寺和刑部的签名和印签。如果在有与此有关的奏折,你就不要再管了,就当看不见,让王岳处理吧。’

李荣看着站在窗前眯着眼睛看太阳的朱厚照,突然觉得这个十五岁的皇上身上隐隐有着太祖、成祖的影子。他手捧奏折躬着背,默默的退出了清宁宫。。。。。。

写到这想说几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件,药死普通人按大明律,斩。刘文泰药死两任皇帝竟只是从军发配,此案无一人处死。许多当事人继续留任,行医。所以后果是继任的明武宗朱厚照因中官妄进药饵而死亡,且后还有咧‘红丸案’等事件发生。

至此不禁想到现在的一些医患纠纷,和一些医生的医德素质,小呼一下;尽早规范,依法办事,有一例抓一例,处理一例。防微杜渐,早日和谐。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