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3238700000039

第39章 婚恋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3)

随时交流和对方相处的感受,集中精神留意对方的反应,并适时调整。让对方觉察到你对他(她)哪怕稍嫌敏感的注意力。抽时间不妨看看过去的经典爱情小说,从书里找点儿纯洁的男女情愫。别以为那是不合时宜,要知“经典”永远比时髦更接近真理。要相信,尝试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依然还会心动,还会渴望那份朦朦胧胧的感觉,因为,渴望爱情的滋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所以不要刻意地压抑和掩饰,否则你会失去人生中最美妙的风景。

■问题描述

佳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在大学入学的一次老乡聚会上,佳丽看中了坐在她斜对面的一位男生。他有着一头精致的卷发,眼神深邃。当佳丽不经意间注视他的时候,发现他瞟了自己一眼,就是这一个眼神,把佳丽给惊呆了,她彻底沦陷了。

随后,佳丽了解到,那个男孩是学校有名的“劣等生”,几乎没有上过课,天天泡网吧,喝酒惹事,身边没有几个朋友。但是佳丽什么都不在乎,随即向男孩求爱,男孩没有明确地表示同意,但却明显地对她体贴了起来。

这时,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反对意见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她的家人听说了这件事,也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然而,不管是谁的劝说,对佳丽来说都没有一点儿作用,她依旧坚持着她的爱情。然而,前一阵子对她体贴的男孩突然间对她冷漠了起来,这让佳丽异常烦恼。

■问题分析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这是一种审美错觉。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而产生意象形态的变化。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作为审美形态,一般来说,会随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古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音乐大师贝多芬相貌丑陋,可年轻美貌的勃伦施维克小姐为他神魂颠倒。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具有吸引力,但仍有异性选择,并深深爱着她(他)。这是因为,在两性交往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的内在美——诚实、刚强、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能力强等品质被相恋的一方认识。

这时,内在美会弥补、掩盖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可以完善起来,使人觉得很美。人们因此选择并深爱着他(她)。心理学上称为“审美错觉”。

此时,行为与心灵的美与丑,足以改变你对自然面貌的看法。当你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体验着内在的美好心灵时,美会随之产生,其自然相貌在你眼中会变得格外美丽。由此可知,影响恋人择偶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对方的思想、道德、个性等内在因素。但是也有一些人,在他们的眼中,不管对方的内心与相貌如何,总有某一点深深地把他吸引。

如上文中的佳丽,后来她发现,自己对那个男孩的好感,完全是出于他那双睿智而深邃的眼睛。原来,她的初恋男友也有着这么一双眼睛。所以再看到这么一双眼睛,佳丽还是忍不住被他吸引。

产生审美错觉的内在原因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常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且往往把善良、真诚与美联系在一起。美丽的外貌容易引起人们对真、善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真、善的内在本质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的思考,从而产生美感,这是正常的心理效应。但无论对真、善的理解还是对美的欣赏,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不会达到真、善、美的审美统一,就无法架起连通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桥梁,甚至内心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都没有。如果爱情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下的审美,就容易暗藏危机,导致日后婚姻和家庭悲剧的发生。如果审美错觉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爱的激情日趋平息,光环效应随之消失,后悔就为时晚矣。特别危险的是被对方容貌的美丽光环迷住了双眼,忽视了其丑陋灵魂的情况。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对方,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甚至把缺点也看成了优点。例如有位女子爱上了一个颇为英俊潇洒的男子,英俊潇洒盖过了其他一切。当他有些粗鲁时,她却认为是豪爽;他挥霍浪费,她却认为是慷慨大方;他有些方面不老实,她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甚至他又和别的女人勾勾搭搭,她还认为这种英俊男子哪个不爱……直到她最后吃了大亏,才后悔莫及。

热恋中的男女,要正确看待审美错觉。出现错觉无可厚非,但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导和修正这种审美心理。

■解决之道

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下,人们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大背景都相同的前提下,人的审美观也有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一个人,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美玉无瑕,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很是普通。但不管怎么样,审美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外表美,也针对心灵美。而且心灵美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审美错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它让人挖掘出恋爱对象身上更内在的美以弥补某些不足,那么就可以推动爱情向前发展,而不至于使相貌不足的人孤独终身。

但是,如果爱情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这样的审美就容易埋下隐患,导致日后婚姻和家庭悲剧的发生。如果审美错觉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爱的激情日渐平息,光环效应随之消失,那时悔之晚矣。那么,如何来避免恋爱中的审美错觉呢?

一、用理智战胜感情

我们通常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恋爱中,人的感情常常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感觉和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一定要在恋爱的时候对自己对对方做一下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不要让感情的因素冲昏头脑,因“审美错觉”误入歧途。

二、认真借鉴听取别人意见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处在恋爱中的人往往容易被爱的错觉所迷惑,把恋人的某一点当作他的全部,甚至觉得恋人是完美无瑕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对象。此时,你应该认真听取家人和朋友们的建议,从而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重新审视对方,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培养对爱情的审察力

一般来说,爱情最能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需要,而只有当恋爱中的男女彼此从内心中真正吸引对方时,这种感觉才能够天长地久,地老天荒。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和恋爱态度,培养对爱情的审察力。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对少女的最初恋爱反应作了精辟的描述:“在虔诚的气氛中长大的少女,天真、纯洁,一朝踏入了迷人的爱情世界,便觉得一切都是爱情了。她们徜徉于天国的光明中,而这光明是她们的心灵放射的,光辉所及,又照耀到她们的爱人。她们用心中如火如荼的爱情点燃爱人,把自己崇高的理想当做他们的。”这就是恋爱中的少女,很容易被恋爱的感觉迷惑,“见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热恋中的男女一定要正确看待审美错觉。出现错觉很正常,重要的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指导和修正这种审美心理。

■问题描述

小怡原本定于下个月与心爱的男友举行婚礼,出人意料的是,她不仅不觉得幸福,反而随着日期的临近,越来越焦虑,甚至产生了婚礼要延期的想法。

她坦言,自己对婚姻仍有莫名的恐惧感,她说:“我是一个很渴望婚姻家庭的人,但现在又特别怕,万一婚后不好又怎样?一旦结婚了就希望可以像父母一样能过一辈子,虽然离婚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就是突然间的恐惧,不知是因为年纪还是什么,令我对这件事很犹豫。”

因为小怡犹豫不决的态度,一向包容她的男友也觉得很受伤。

■问题分析

《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全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31.1岁,上海女性初婚年龄平均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平均28.2岁,北京女性初婚年龄平均26.1岁,51.7%的人认为恐婚很正常。45.7%的人身边就有恐婚族。

在如今的社会,恐婚的心理如此普遍,其原因到底是来自于哪里呢?

其一,来自心中的伤痕久久不能释怀,内心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第二是追求完美、宁缺毋滥的心理作祟;第三是源于“彼得潘情结”,自己还是不愿长大的孩子,逃避婚姻。

其实,结婚是人这一辈子几件最大的事之一,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前,紧张必然少不了。可是有的人却把这种紧张无限扩大,担心不曾担心的事情,发愁没有必要发愁的未来,当自身无力承受自己制造的恐惧时,可笑的悲剧上演了!最不明智的做法是:

1. 被伤害后却仍然沉浸在痛苦的幻觉中不能自拔,导致自己永远和新的爱情无缘,虽然年华在不断流逝,时间却凝固在过去,沉醉在过去之中,爱被冻结了,直到把自己化为泡沫。

2. 过于追求完美。不明智的人会将自己的爱人升华为不现实的完美的神。结果发现寻觅了多年,心中的爱人只会在童话与爱情小说中才能见到。

3. 现实中的彼得·潘忘记了自己受时间的制约,已经年近30,仍然希望自己做孩子,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依赖他人,不敢承担责任,又苦于自己不愿意做独身主义者,就这样光阴如梭,他们在长大与不长大之间挣扎,逃避在孩子的世界里。

4. 不明智的人每段情感最长超不过半年,他们会一次一次在同一个地点跌倒,每每在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刻以受伤收场,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摔倒的。在家庭能量理论中,来自家庭的创伤会为人谱写一份你觉察不到的心灵剧本,它就潜藏在恐婚者的潜意识中,无形地左右他的爱情人生。

5. 因为对情感都不信任,在一段关系中,却尝试新的目标,脚踩两只或几只船,结果哪边都得不到。

明智的做法是在进入情感前或在情感中进行自我觉察,真实了解自我以及与对方的情感关系,找到自己恐婚的真正或潜在动力。

■解决之道

一、在决定结婚前确定自己与恋人的感情

确定感情后就应该充分地相信对方。不能为了自己假设出的种种可能而否定婚姻的必要性。

二、尽早为婚后的生活做心理上的准备

传统观念中,开始婚姻生活就是一个人下半生的开始,可见这个转变非同一般!想在几天之内接受改变生活状态的现实的确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婚前焦虑恐惧的一大原因。所以要在有结婚想法时就开始心理上的调试,以便真的结婚时能有很好的心理过渡。

三、尽早为婚后的生活做实际准备

80后独生女子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家过惯了公主、王子般的生活,家务事很少过问,一旦步入婚姻,不免很多事要自行处理,如做饭、打扫、洗衣等等。如果临近结婚才想到这方面的欠缺,补课为时已晚,只能愁上愁!

四、如果心理上存在解不开的结,提前求助于心理咨询

有些人在过去的感情经历上受到过伤害,对婚姻的恐惧是自己不能克服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尽早觉察,然后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需求帮助。

■问题描述

护士文燕,人长得非常漂亮也很开朗,平时喜欢上网。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挺好。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和其中一个男孩聊得特别投机。经不住好奇心驱使,和那男孩见了面,风流倜傥的他让文燕更加动心,她深深地爱上了那个男孩。接下来的日子,只要有时间文燕便和他在网上见面交流,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文某发现男孩有许多像她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并且,他在老家已经有了一位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子,原来网恋只是填补一下他的精神空虚而已。这一切就如同晴天霹雳,文燕心里接受不了自己一直被男孩欺骗的事实。她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像要发疯了似的,甚至准备割腕自杀。

■问题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认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游戏人生的空间。在这个隐秘而安全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寻找各种需求,而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就有了网恋,甚至网婚。

网恋一般就是通过聊天和论坛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正是由于网络受条件限制,所以对一个人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人性的复杂在网络的掩护下得到了部分遮蔽。而恋爱需要全方位、多侧面地去了解一个人。所以,很多网恋都是光开花不结果,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缺少对对方的全面把握,往往是特定的心境下,心理冲动的结果。

网恋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寻求爱情的成本与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害怕爱情所带来的伤害,于是便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网络与爱情之间的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网恋。

爱情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它的魅力就在于给人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可以无限地夸张爱情的美好。网恋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使人浮想联翩,而且在互动中使人不知不觉地把想像演绎成了现实。因此,涉世不深的人频频上当。

嫦娥奔月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而网恋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就像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样,主角都在为一个梦想而痴狂,宁可舍弃手中的幸福,却将快乐寄托于虚无,到最后,才知是大梦一场。

有很多正在网上热恋的人表示,他们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有的甚至相信,一个QQ表情,一封E-mail,一番网络对话就是相守一生的承诺。也许他们未曾想过,一生的默契,一生的相知,一生的认同,一生的相伴,不是一句单纯的许诺就能实现的。也许他们在回首的那一刻,才会恍然大悟,痛苦也罢,快乐也罢,人世间的苦辣酸甜、诸般磨难和喜乐才是自己的,这一切都需要去勇敢面对,而不要通过网恋的方式来宣泄和避世。

通过网络相互认识,以网络为媒介,然后由虚幻走入现实,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网恋是没有结果的悲剧。

在漫漫的一世中,人是孤独的,人需要朋友,不管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人的一生更需要知己,不论是红颜知己,还是蓝颜知己。朋友是一生一世的约定,而知己则是生死与共的守候。

我们要感谢网络,为世上孤独的人找到了这么多朋友和知己。但要清楚的是,网络上有你的朋友,有知己,有想像,还有回忆,但很难有爱情。网恋只是生命中一次如泡影般的相约,它会随风而逝。网络中的爱情就如人生路上的飘萍,聚散无常。这种虚拟的感情最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去,不能长久,也不会长久。真正的感情需要相濡以沫,需要相伴终身。

■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