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风起之前,去江湖
32376700000002

第2章

大雁山延绵大雁州的一条山脉,主峰为大雁峰,卢望南所在门派大雁门至今已历三朝,祖师爷名叫赵一城,祖上除了多位武将,家传武艺非常了得,他生来嗜武如命,十分痴迷,且悟性根骨俱是上等,因此年纪轻轻便已经深得家传武功的真传。因他生时家境已衰,无法入朝为官,当时天下又处于贼寇滋生之时,便怀着一身正气游走江湖,留下不小的名头,后来妻儿皆为仇家所害,他悲痛之下,出家做了道士,名号枯灯道人,性情也大变,他在一家破落的道观出家,跟随师父修道三年,后来师父仙去,留下他一人寂寞清修度日。他不愿再入江湖,对于武学也丢弃一边,觉得武学犹如武器一般,是不祥之物,曾多次想自废武功。然而造化弄人,一次偶然寂游深山遭遇大雨,他寻到一处山洞躲避,偶然发现藏在石墙里的一册竹书,内容简短,约数百字,为真武神君所著,名唤《剑守式略》,真武神君乃是一位旷古绝今的武学圣人,流下诸多武学典籍,但凡习武之人,莫不对其敬仰有加。

枯灯道人当时见到,虽然经过人世的痛苦磨练和近十年的修道,虽然旧时痛苦难以放下,但欲念却已渐渐淡薄,然此时心中仍忍不住一阵激动和惊喜。当时山雨洒洒,枯灯道人静坐等雨停,然而过了半个钟头,雨势仍不大不小缠缠绵绵,枯灯道人几番挣扎终于忍不住拿起册子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直看得他心中一阵阵惊奇和喟叹,原来这《剑守式略》上所载是使剑者如何运剑进行防御,虽然时隔近千年,册中语意有许多难懂之处,然枯灯道人所能看懂的那部分,只觉振聋发聩,再细细琢磨只觉得如阡陌交通,面面俱到,他一面推测着语意上不懂的部分,一面琢磨着明白的部分,这一下入了迷,直到夜色笼罩看不清字才惊醒过来。

雨后深山泛着清新,月亮爬上树梢,枯灯道人怀揣竹书接着月光往居处走,心中念想纷起,待回到居处后,却下定决心不再习武,后来因心中痛苦难调难伏,心中创痛执念难以放下,于道法又有许多疑惑障碍,便出了道观,准备拜访道中前辈,他方才下山,遇到一位名叫元空的游方僧人,二人年纪相仿,趣味相投,性格相似,一谈之下十分投缘,元空精通佛理,为枯灯道人一一点解心中疑惑,枯灯道人回到观内,闭关三月,精修勤省,终于解开心结,随后便想到了《剑守式略》,然后又想到元空大师亦是于武学颇为爱好,便邀其来观内,二人同参《剑守式略》,元空大师一听枯灯道人竟得到真武神君的秘籍,欣然应允,二人一同参研近三十年,终于大成,各有所得,然而有守无攻颇有缺憾,二人亦知道真武神君天纵奇才,有《剑守式略》必当有《剑攻式略》,只是能得《剑守式略》已是可遇不可求,要求那《剑攻式略》是十分渺茫,于是照《剑守式略》的根本,汇集二人心得,创出《剑攻式微》,虽然不及《剑守式略》那样高深莫测,但亦属极上乘的武学。

二人学成再次行走江湖,做下无数化干戈为玉帛、惩恶扬善的侠义之举,江湖赠他们美名“侠道慈僧”,二人亦学真武圣君,广授良才,待其古稀之年,弟子已不下百人,个个俱是江湖好手,侠名远播,众弟子在枯灯道人七十大寿之时,提议二位师傅开宗立派,枯灯道人与元空大师商量之后,觉得可行,便在家境较为富足的二弟子家乡寻到了大雁山,定门派立于主峰大雁峰上,得州官许可后,开建殿阁,江湖中受僧道二人帮助不在少数,闻到此事,富庶之人纷纷解囊,穷苦之人则来帮工。

开宗立派当日,武林中人皆来庆贺,盛况堪比近日武林大会,当日便有数十名弟子拜入门下,从此大雁门便代代相传,一路人才兴盛,到放武真人执掌时达到最盛。

说到放武真人,着实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年幼流落江湖,后来被当时大雁门掌门海容大师收养,他亦天生是习武的好材料,不仅口诀心法记得快,而且一学便会,一会便精,在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大雁门除了海容大师之外武学修为最高之人。

最初使他声名远播的是他二十岁时参加武举,获得武状元随后奉旨独身缉拿横行江湖数十年的大盗祁临宝,后来因不喜官场,辞官回到江湖。他不但武艺了得,还书得一手好字画,常以卖字画赚取行路盘缠,时日久了,在士人中颇有一些名气,亦积了许多钱财。其性格又古道热肠,又是武艺了得,经常救人急难,排解江湖纷争,因此,武林中无论正道邪道,都十分敬佩他,成为江湖上、武林中最负盛名之人,各州之人,俱都仰其名前来拜师。

他晚年自创的《大雁剑法》成为当时武林最厉害的武学,迄今为止也是大雁门除了《剑守式略》之外最厉害的武功,在他的执掌下,大雁门成为江湖上最大的门派,大雁门的弟子无论行至何处,都获得江湖豪杰的尊敬,他与枯灯道人、元空大师三人被后来的掌门、弟子称作“雁门三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自放武真人仙逝,大雁门一路如夕阳西下,在前朝尚未建立的乱世,有一场战争在大雁峰展开,大雁门被卷入到其中,传承几百年的屋宇楼台、武学秘谱全部被烧,门中精干弟子无一剩余,只剩下十来个少年弟子和一位稍年长的师叔。他们失去了居处,好在孤雁峰尚有一处从升官,是放武真人执掌时造的,他们便从大雁峰搬到了孤雁峰。

接下来他们一生的时间都用在修复门中典籍和振兴大雁门这件事情上,可惜,他们当中并无枯灯道人、元空大师、放武真人这种百年一遇的奇才,那些被大雁门残余门众修复的秘籍,也多有臆测、模糊、误解之处,这样一来,往后所有弟子的修炼都如暗夜远征一般,心有百千疑惑,却无人可解。

而江湖中,从来以实力和声望论名次,大雁门经历这样重创的转折,莫说回到昔日第一大派,便是想在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及其困难。

传到第二十五代,便是卢望南师父石头道人,门中人才凋零只剩师徒二人,而崇圣观因年代久远,又从未修缮过,在一次落雷之后,受到影响,眼看就要倒了,石头道人不忍心祖师留下来最后一点心血也毁掉,只得四处讨人情化缘,所幸大雁山下一家地主心善,愿出手相助,只要在崇圣观偏殿摆上自家祖先牌位,石头道人也答应下来,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这边石头道人等人尚在准备材料,那边崇圣观已经轰然倒塌,石头道人只得与卢望南从崇圣观搬到本来是存放历代祖师骸骨的落雁峰上的落雁洞,日日对着祖先灵位,真是无颜以对。

且说卢望南出了大雁镇,忽然想起师父给自己的信,急忙拆开来看,这一看不要紧,只觉得心头如遭重击,悲从中来,只见信上写着:

望南:

师父二十日回到落雁洞,见你尚未归来,虽然心中忧念,然则时日无多,只有匆匆提笔,写下此信让二牛交与你。

大雁门至为师这一辈,已传二十五代,今日将掌门之位传与你,掌门令牌在祖师牌位前的小木匣中,里面尚有我门中武学秘籍数册,今日起皆由你保管,我大雁门弟子,个个当有中兴门派之志,你已是第二十六代掌门,誓要想尽一切方法,务要让我门重振声威,切记!

为师少年时行走江湖,因误信奸人,错杀一位侠客,今其子学艺有成,来寻我报仇,我们正道行事,事事问天地良心,此事确是我错,故而前去领受。

大雁门传至为师,举步维艰,此次武林大会为师亦知难拔得头筹,却仍难免心中痛苦,师父至今已过花甲之年,只余衰朽之躯,已无力施为。

为师自少年时立志振兴门楣,因资质平平,惟有勤学苦练,却修武心切,多次走火入魔,因无良方可解,时常周身疼痛难忍。

以上种种缘故,令为师日夜难安,思来想去,无颜苟活,不如一死谢天地。

为师功夫平平,惟有平日对你习武严加要求,多有责罚,切勿生怨怼,今后习武更要勤学苦练才是。武林大会上,为师与你言师伯相遇,师父与已与他交代,你见信后,取走掌门令牌,拜别各位祖师后,便去鹰州立鹰崖寻他,拜他为义父,言师伯生来个性超群,凭着一身武艺独步江湖,远超过师傅。一生未收弟子,又是师父至交好友,你要好好服侍,不可生悖逆之心,他定会倾囊相授,于你日后振兴我门亦是大有助益。

你若敬为师,一则切不可为我报仇,二则定要学成一身本事,三则重中之重是切要尽心尽力为振兴我门!切记,切记!

石头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