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接近卓越的人物,越觉得他们也是人。但他们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犹太箴言有钱先尽孝被称为乞丐股票超人的约瑟夫?贺希哈是纽约成功犹太商人的代表,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沧桑人生,留下了一串从街头乞丐到股票超人的奋斗足迹。在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中,寡廉鲜耻、尔虞我诈者有之,为富不仁恃强凌弱者有之,但是从乞丐变成亿万富翁的约瑟夫?贺希哈却保留了幼年时养成的善良天性。这种天性不仅表现在他对母亲的拳拳赤子之心,体现在他与合作伙伴的深情厚谊,更表现在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在约瑟夫?贺希哈早年一次赚到16.8万美元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急于把这笔对于他来说来之不易的金钱全部投资于他迷恋的股市交易,而是拿出了绝大部分为相依为命的母亲购置了一幢房子,让母亲早日走出了低矮潮湿的贫民窟。约瑟夫也从不忘记与自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伙伴。他让合作伙伴朱宾全盘负责开掘铀矿,事先就给予了朱宾1/10的股票优先权,使朱宾在用自己的智慧掘出铀矿的一刹那便成为百万富翁。而且约瑟夫延用1/10股票的优先权法,给以后同他合作的重要伙伴都提供这个优厚的条件。约瑟夫不仅对与他有重要经济合作的伙伴是这样,对他公司的下属职员也十分关心,甚至对一个开电梯的孩子也是如此。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一个多病的母亲,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母亲的医药费,约瑟夫便长期地承担起对这个家庭进行接济的责任。在约瑟夫从乞丐到亿万富翁的一生中,他永远对被别人骂作“穷鬼”的乞丐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成为富翁以后,他并不认为已经斩断了与贫穷的联系。他一直把捐助像他童年时一样贫穷的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向学校捐款,为的是使贫穷人家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教育以开掘他们的天赋;他向盲人医院、孤儿院捐款,为的是使残疾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得到救助。由于自己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特别喜欢资助贫穷而又富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王国之中,并通过他们去完成自己少年时没有完成的大学之梦。他经常驾驶一辆黑色的超豪华林肯牌轿车,不断地驶入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大学、加州图书馆、孤儿院、盲人医院、教会等处,不辞辛劳地把一笔笔捐款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和组织。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约瑟夫?贺希哈,他通过在充满风险的股市不断搏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通过普度众生的慈善事业,彰显着人生的价值。约瑟夫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和蔼老人。他70岁的时候忽然迷上了搜集艺术品。他又拿出当年执著于股票的劲头,到图书馆收集资料,派出几路人马千方百计获取更多方面的信息。不久以后,他就成为一个鉴赏艺术的行家能手。他认为全人类都有责任更好地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为此,他收藏了3000座雕塑、6000幅名画,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艺术基金会,用于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他为艺术事业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他说只要他的心脏还在跳动,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不会停止。把读书当成享受的普利策犹太人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报业家和新闻学者。早年他靠白手起家,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他们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他还捐资兴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他的基金并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驰名世界。作为媒体大亨,约瑟夫?普利策的消费方式有着犹太人的特点,讲究经商享受两不误,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度过的。他的晚年虽然双目失明,但仍然勤奋好学。在普利策后半生的旅行中,他总是乘坐豪华、舒适的船只和游艇,带着秘书和随行人员,穿越世界各大洋,到世界各地去漫游。他喜欢清新的空气和浩瀚无垠的海洋,他已习惯了在狂风巨浪中接受颠簸,习惯了在水天相搏中体味人生……他已经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为了能够长期与大海结伴,普利策专门为自己建造了一艘豪华的大游艇。这艘大游艇成了他后半生的一个重要居所。普利策拥有大量的财富,因此,他能过得比一般人更舒适些。从清早到深夜,从起居饮食到其他事物,都有众多仆人和六七个秘书轮流为他服务。秘书们陪他散步、兜风、听音乐会,为他口述、记录、传达命令,而且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让秘书们轮流给他用英语、法语、德语读小说,读报纸,读剧本。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逐渐成为“读书”冠军。据普利策自己的不完全统计,21年中,他的秘书每年平均要给他读100本左右的书。因此,他对秘书的需求也是惊人的。他不断更换秘书,不断寻找新人和朋友以驱散黑暗中的孤寂。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勤俭节约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贯做法。犹太人洛克菲勒家族的创业者老洛克菲勒于19世纪70年代成为石油大王。他对美国石油工业的垄断达85年之久。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在美国保持自己家族的地位近一个世纪之久,正在于老洛克菲勒有一群成功延续和扩展家族事业的子孙。老洛克菲勒的孙子约翰?戴维?洛克菲勒是一位银行家,他的消费方式是从小培养成的。1915年,戴维?洛克菲勒出生在声名显赫的洛克菲勒家族,他的父亲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他出生以前,他们家已经有一个大姐姐和四个哥哥降临到这个富有的家庭,戴维?洛克菲勒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当戴维还是三四岁的幼童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国内物资供应异常紧张。母亲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支前活动,为前方做绷带。戴维和他的几个哥哥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尽管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但是战争也使戴维?洛克菲勒体验到了当时生活的艰辛。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厨房里并排放着6只玻璃杯子,在最边上的那个杯子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戴维?洛克菲勒”这个杯子里装的便是他一周的定量配给糖。当时处于战时经济时期,食糖供应采用配给制。有一次,戴维的杯子在星期五的时候就空空如也了。他找到母亲,撒娇地说:妈妈,我杯子里的糖没有了,我还能再要一点吗?”戴维的母亲慈祥而又严肃地说:对不起,孩子,现在每个人每周用的糖都是受到限制的。你既然用完了本周的糖,那只好等到下星期再给你发了。记住了,那杯子里面的糖是你一周的食用量,以后可别再提前用完这个限量。不过,你喝茶和咖啡的时候,可以从你的哥哥姐姐们那儿借一点。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戴维?洛克菲勒获得了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经常安排特定的活动对孩子们进行训练。孩子们在每周有一个固定的任务,那就是每周三为父亲准备一顿晚餐。往往他们在星期一的时候就开始筹备策划。他们要亲自去市场买菜,到超级市场或百货店里买调味品和佐料,然后自己决定主食和副食。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再按部就班地烧烤烹炸。父母在开饭的时候准点驱车赶来,他们一进门便会看见6个子女站在餐桌边等候他们的大驾光临。用餐完毕,父母便驱车离开,剩下的收拾残局的任务也同样属于这6个孩子。戴维因为年龄小,所以他的任务也就局限于辅助性和准备性的事务。他常常被分派去干打杂、递递盘子、倒倒垃圾之类的事,偶尔被分派去干削土豆皮、切菜之类的事情,但是戴维却总是细心观察学习。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是首富,但是他们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挥金如土。戴维的祖父老洛克菲勒在他年轻时候就开始记录个人的收支账目,每一分钱都要在这个账目上写出用途和使用时间,每一笔开支必须有正当而可靠的理由。老约翰在临死时将他的传统交给了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继承了父亲的光荣传统,又把它像接力棒一样传了下去。在戴维的记忆里清楚地记着一件难忘的往事,在他7岁的时候,小约翰?洛克菲勒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里,意味深长地说;戴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每周获得30美分的零用钱,我想听听你打算如何处置这30美分。戴维高兴地回答:爸爸,我想您会同意我花10美分去买我最喜爱的巧克力。另外,我要和哥哥们一样拥有一个储钱罐,我每周节省10美分放进去。剩下的10美分我做机动处置,如果到星期六还没有花出去的话,我可以考虑在做礼拜之前捐给教堂。“对你的处理我十分满意,可爱的孩子。不过,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拿到每周零花钱时,附带一个小本子。你必须在本子上记下每笔钱的用途。“爸爸,有这个必要吗?”戴维?洛克菲勒不解地问道,您说过这是我的零花钱,我有权自由处理的啊!”“当然是有必要的,这是你祖父创立的传统。洛克菲勒家庭的每个孩子都要这样做的。你在每天花了钱之后,晚上在睡觉之前,记下花钱的原因、数目,并给这笔开销的必要性作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里面有一点我想有必要提醒你一下,所有的记录必须要真实,你知道诚实是最宝贵的。“爸爸,我记住了。“对了,我每周在发给零花钱之前,都要检查你的花钱记录本。如果你的记录令我满意的话,你会得到一点小小的奖赏,那就是在30美分之外再加上5美分;要是记得模糊不清的话,相应地要将30美分扣为25美分。戴维少年时所受的“账目训练”对他以后的理财生涯受益匪浅。戴维通过对每笔账目的记录,逐渐明白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不该花的。这种方法也使他从小养成了节约、勤俭的良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小约翰?洛克菲勒仍然保持着老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特有方式,对最小的孩子戴维也从不特殊对待。他对戴维金钱意识的培养并不限于一个小小的记账本,还有别的办法。他给戴维的零花钱一般来说并不是能足以维持他在各个方面的开销的。戴维往往感到手头比较拮据。要想得到更多的钱,指望父亲增加每周零花钱的配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通过干些家务活去挣来一点点收入。戴维的劳动是按照劳动成果的数量来计算报酬的。根据当时父亲的规定,在家里打死100只苍蝇可以得到10美分;捉住一只耗子可以得到5美分;拔草每小时5美分;背柴草每小时10美分……每当戴维感到经济紧张的时候,总是通过自己半天或一个晌午的劳动来获得一项开销所必需的数目。让孩子们通过家务劳动来挣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贯传统。对此,小约翰?洛克菲勒和他的父亲老洛克菲勒有同样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虽然孩子们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之中,但是绝不能因此而随便挥霍,那样会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他希望孩子们在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的同时,还能意识到金钱是劳动的成果,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金钱报酬,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他当然也知道,包括戴维在内的孩子们并不是非常自觉自愿地去干那些家务的,甚至有时他们对那些事情感到厌恶。他们只是屈从于经济上的需要才去十分卖力地做家务活的。他十分固执地相信,自己在这方面的培养有助于孩子们养成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名人说出的话未必都是金子,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却可以给我们无声的启迪。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哇哇说了半天道理还没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来得实在,更能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