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历史职场那点事儿
3237300000007

第7章 陆逊以德报怨服江东

三国时的陆逊为人忠厚、富有智计,并且能容让别人,不计恩怨。会稽太守淳于式大概是觉得陆逊年轻却又地位很高,对陆逊有点不满,就在暗地里给孙权写了一封告状信,说陆逊在打仗时向百姓征收物资超过了规定的数量,使当地的百姓忧虑不安。

战事结束后,陆逊回到孙权身边。孙权将淳于式的告状信拿给陆逊看,陆逊看了,沉默不语。孙权又问淳于式的为人和表现怎么样?陆逊却极力称赞淳于式,说他对自己的工作十分尽心,是个尽职尽责的官吏。

孙权奇怪地问陆逊:淳于式在背后告你的状,你却在背后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啊?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告我的状,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事情讲得有夸大的地方,但他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维护百姓和国家的利益,他没有什么大错,应该值得肯定;如果他告了我的状,我就在您面前讲他的坏话,那就会形成互相攻击的局面,不仅不利于官吏之间的和睦和国家的安定,我恐怕也不是一个正派的人了。

孙权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很钦佩陆逊的为人,说:你真是个忠厚的人,胸怀如此宽阔,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啊!

公元222年,刘备为了替自己的义弟关羽复仇,领兵顺江而下,进攻吴国。吴国的形势十分危急,许多大将都感到害怕,孙权遂起用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宋谦、孙恒等五万大军抵抗刘备。

当时陆逊很年轻,在他所统率的各部队的将领中,有的是孙坚、孙策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资历比陆逊老得多,地位也比陆逊高,而陆逊当时还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可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因此,在前期准备的时候,众将往往不听陆逊的指挥,各行其是。陆逊知道,如果这样下去,非遭受损失不可。

在一次战斗之前,又有几位老将军不服从军令,同陆逊争论起来,各持己见。陆逊没有办法,只好以手握剑,十分严厉地说:你们应该知道,刘备是闻名天下的英雄,连曹操都很怕他。现在刘备的军队已侵犯了我们的边境,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你们各位将军都是身负重任的人,是国家的栋梁,而现在却不听指挥,这样会危害国家的,实在不应该。我虽是书生出身,勋业、资历、威望都不如各位老将军,但我既已受命指挥大军作战,国家予我重任,是相信我能不负重托,团结大家完成使命。国家委屈各位将军,也是相信各位能够接受我的指挥,各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没有理由推辞。否则如何对得起国家的恩惠呢?

最后,陆逊严肃宣布,如果有人敢违抗军令,他必定依法惩处。将领们听了这番恩威并施的话,才逐渐地听从指挥。后来,他利用刘备的失误,用火攻的办法烧了刘备的营寨,结果连破刘备四十多个军营,蜀军将士死伤数万人,也使刘备败退白帝城,最终死在那里。战争结束后,大家才认识到了陆逊的才能,那些老将们才真正口服心服了。自此以后,陆逊在吴国建立了稳固的威望。

事后,在总结与蜀国作战的经验时,孙权问陆逊:在击退刘备的战役中,你遇到了将领不听指挥的问题,当时你为什么不把情况报告我,让我下命令呢?

陆逊回答说:各位将军都是国家的功臣,要依靠他们创建大业。您对我如此信任,交给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称,但为了对国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负重。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能容忍廉颇,我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呢。再说,如果由您来下命令,将领们虽然表面上服从,但那只是服从您,从心里还是不服从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孙权听了,连连称赞:说得好,做得对!于是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封为江陵侯。

处处以国家以事业为重,不介意个人恩怨,多为他人设想,容让别人,这是为政者所追求并该坚持做到的。陆逊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并得到了孙权的高度赏识。面对资深老将们不服从军令时,陆逊没有采取强行压制的方法,而是宽怀大度,忠厚待人,不以统帅自居,以谦让得人情,以才智服人心,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众将领听从了他的指挥,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高明的做法。

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意思是说谦逊退让往往会得到好处,而骄傲自满却往往招致灾祸。真正有道德有本领的人是不怕别人不服的,问题是很多“领导”没有道德和本领,只好用强力来压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才德兼备的“领导”似乎并不多见。才”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改变,但“德”主要靠后天的修养而成,因此,以“德”补“才”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就像所谓的勤能补拙一样,以道德的力量来团结大家,凝聚大家,从而发挥大家的作用,把事情办好,应该是很多“领导”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