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质的传说,至于后来,人们索性将他的乳名“阿斗”当做“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诸葛亮执政时,他遵其父刘备所嘱:事承相如父。且实权在诸葛亮手里,他不听也得听。诸葛亮操劳国家大事,整天忙得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刘禅却是不费脑筋,饱食终日,乐其所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蒋琬、费祎等相继去世后,他被宦官黄皓等小人所左右,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政事、军事弄得一塌糊涂。后来,刘禅更听黄皓之言,军国大事竟召巫婆入内殿问吉凶,深信巫婆之说,不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紧急文书,都被黄皓隐匿,使钟会轻取阳安,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直驱成都。刘禅自缚投降。公元263年5月,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帝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王朝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阿斗性格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到了这个地步。虽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久全,何况姜维呢。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如果不是这样,您又如何能得到蜀国呢?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卻正。
宴会之后,卻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便按照卻正的指教说,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早与卻正有过沟通,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卻正的腔调?
刘禅一惊,睁开眼,说:您怎么知道?这正是卻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本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昏君,不朽的“阿斗”有人说刘禅是被他父亲刘备在长坂坡时给摔坏了。当然,可能是开玩笑的。亡国之后,刘禅被迁北上,到了洛阳之后,受封为安乐公的他,竟能在众多人暗暗抽泣之中,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一下子提高了警惕,控制住自己的内心情感,没有触景生情,黯然伤心,而是嬉笑自若,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之千古“名言”也可谓不露行迹,善于“韬光养晦”了。从自保的角度而言,在这点上,刘禅其实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此生,做许多人想做而不能的“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