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窗不开不亮,话不说不明。”从陌生人变成朋友,真诚而自然的沟通起决定性的作用。沟通是需要技巧的,要看清场合再说话,尽快找到双方最乐于交流的话题,打开对方的心扉。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引导对方说话。
看庙拜佛,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获得彼此认同的关键,但是,必须讲究场合。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认识的陌生人,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情境的话,往往让你之前的一些努力瞬间化为无有。
场合是指双方进行沟通时的地点与氛围。场合有庄重与随便,自己人与外人,正式与非正式,欢快与悲痛,公开与私下之分。场合是决定双方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那些善于抓住适当场合、时机的人,在与人沟通时往往能够十分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对我们将陌生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是大有好处的。
某地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地震的破坏力极大,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的现象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还造成了几十条鲜活生命的消失。一家公司组织捐资救灾,派刘明代表公司到当地进行慰问。
到了灾区,刘明立刻组织人员给灾民发放物资。在发放的过程中,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从对方所穿的衣服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志愿者。他干得非常卖力,汗水湿透了衣服也毫不在意。刘明很感动,拿起了一瓶水走到他面前说:“您真是太辛苦了,来,喝口水喘口气,歇一下。”
两个人直接坐到地上聊了起来。在聊的过程中,刘明得知,对方竟然是一家公司的老总,把公司的事情全放下到这里来做志愿者。刘明很是敬佩,于是就问他一些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并说自己也想做志愿。对方很热心,不光做了详细的说明,还约刘明下一次一块来这里为灾民服务。
说话要有针对性,要看时机,要看场合,要看对象——因时而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我们跟一个熟人说话时尚且有所顾忌,何况面对陌生人,我们更是马虎不得。任何一种言语都是在具体的场合中使用的,并且受场合的影响和制约。修辞学大师陈望道谈到修辞的第一原则就是适应语境,而语境的第一要素就是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运用语言的环境场合。
深圳有一家公司规模颇大,求职者自然是络绎不绝。张方已经失业两个月了,有一个朋友介绍他到这家公司去应聘。
凭着自己的优秀表现,张方很快就被这家公司的招聘官相中。招聘官让其马上办理相关手续。不料,张方在满心喜悦之余问了一句实在不应该问的话:“我能否过完节再来上班?”结果,招聘官表示她不再被录用。张方摸不着脑,要求给个说法,招聘官则躲进房里,不再出来。
随后不久,张方的手机响了,传来部门经理的声音,说他不该多说话,并明确告诉他:“我们公司永远不会录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恰当的话的员工。”
这家公司的做法固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留给张方的思考则是: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一句不恰当的话,也会因此丢掉饭碗!
有一个导游带领旅行团乘车旅行,走到一座桥上,他指着窗外说注意这座桥,桥下的河就是柰河,过去这条河我们就到“阴间”了。结果可想而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一些人对旅途充满了恐惧,充满了不定数。故出行前都会祈祷,请求各路神明保佑。也特别讲究说吉利话,得到好的预兆。但最不该谈论的死的话题场合,导游居然还绘声绘色地谈到了死。
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可不要一开口就说出了不适当的话,让对方反感。
总结起来,看清场合说对话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安静的场合,比如在图书馆。别人在静静地看书,你与对方说话时就不要太大声,否则会影响别人的学习,还容易让对方误会你是一个没有分寸的人。
(2)私下与公开的场合。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称之为自己人。如你把自己小圈子里的事情、把你朋友的隐私说给对方听,对方一定认为你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你这朋友肯定没法交下去了。
(3)适合多说话的场合与不宜多说话的场合。比如,参加朋友的酒会,气氛应该是欢快的,你就不应该跟对方说一些沉重的话题或是一些影响气氛的话题;再如参加会议,与刚认识的人说话时尽量小声,内容也要简短,有什么话都要放到会后再说。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如果在别人的婚礼上认识了陌生人,跟他交谈时就不要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而在悲伤场合更要注意,避免谈论正事,也不要说一些玩笑话。否则会给对方留下轻浮的印象。
欢聚场合不说扫兴话,困难场合不说风凉话,陌生场合不说冒失话,失败场合不说泄气话;庄重场合不说笑话,是非场合不说闲话,公开场合不说怨话。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就应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沟通效果。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不光是一种“不会说话”的拙劣表现,而且还会给对方留下极坏的印象,甚至直接把对方“吓跑”。
选择一个好话题,让对方敞开心怀
懂得怎样毫无拘束地与人结识,能使我们扩大朋友的圈子,使生活多彩多姿。然而很多人都害怕和陌生人接触,“不知道如何开口”、“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些都是一般人的通病;例如在聚会上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在求职面试时拼命地想给人好印象,却紧张得结结巴巴不知所云。事实上,无论何时,我们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时,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而有一些人,在与陌生人进行交往时,会很快找到双方的话题,并能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做的。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191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结束了非洲的考察回到了美国,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总统竞选。很多人都非常看好这位年轻人,因为他是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堂弟,又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知名度很高。
但是,开始时罗斯福并不是很顺利,虽然很多人都认识他,可是他却不认识那些人,有一次在宴会上,很多人都跟他打招呼,他也礼节性地回应他们,可是罗斯福发现,那些人尽管跟他打了招呼,但脸上的表情都是很冷漠的,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罗斯福想出了一个接近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于是,他对坐在自己身旁的陆思瓦特博士悄悄地说:“我很想认识这些人,但又对他们不是很了解,您能给我说说他们的大致情况吗?”陆思瓦特博士对参加宴会的这些人很了解,又是罗斯福很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会帮忙了。于是他就把那些人的情况说给了罗斯福。
这样,罗斯福的心里就有了底。他热情地走向他们,根据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向他们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知道了他们曾从事过什么职业,做了什么事情,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了这些,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闲谈的资料,并引起他们交谈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成了他们的新朋友。
与陌生人开口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处理好这一步可以使我们结识很多有趣的朋友。处理不好会引起尴尬,失去很多机会。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以和别人分享的趣事。许多人会因为自己与别人的见解不同而羞于表达。但正因为有这种不同,人生才能成为大戏台。如果我们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彼此坦诚相待,就能谈得投机。那么,如何与陌生人找到共同的话题呢?
首先要留心观察。从一个人的服饰,举止,谈吐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开始谈话前首先看对方有何与自己相同之处。例如,他和你一样都穿了一双一个品牌的运动鞋,你就可以以运动鞋为话题开始你们的谈话。
其次是以话试探。两个陌生人相对无言,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首先要开口讲话,可以采用自言自语,例如,“这里人真多啊”“今天的美酒很特别”“天太热了”,对方听到这句话便可能会主动回答将谈话进行下去。还可以以动作开场,随手帮对方做点事,如帮对方拉开门等;也可以发现对方口音特点,打开开口交际的局面,例如:听出对方的东北口音,就可以说:“您是辽宁人还是黑龙江人?”以此话题便可展开。
找话题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用,以下我们介绍给您。
1.从对方口音找话题。一个人的口音就是一张有声名片,能告诉我们他是哪里人,起码说明他在哪里居住过,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口音本身及其提供的地域引起很多话题。如果碰到自己的老乡,不用说,双方的谈话很快就能进入到热烈的程度。
2.向对方坦白,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健谈的人就是勇于坦白的人。坦白地说出“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例如在一个宴会上可以自言自语:我太容易脸红了,与这种宴会格格不入。无论如何,将自己的感受向第一个似乎愿意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
3.以对方为话题。人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想使别人注意自己,但结果都令人失望,因为他不会关心你、我,他只会关心他自己。因此,以对方作为谈话的开端,往往能令他人产生好感。赞美陌生人的一句“你的衣服色泽搭配得真好,”“你的发型很新潮”。能使他快乐而缓和彼此的生疏。
4.直接向对方提出问题。许多难忘的谈话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例如,可以常常问别人:“您每天的工作情况怎么样?”通常对方都有会热心地回答。而对较内向、看来羞怯的人,不妨多发问,帮助他把话题延续。
5.以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为话题。如果对一个陌生场合感到十分好奇,我们就可以说“这里的雕塑可真精美啊,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样与对方可以展开一段谈话。有一次大刘在火车站接人,一个陌生人环视了一下周围,然后打破沉默,开口跟大刘说:“在候车站上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总之,谈话的话题有很多,这就看我们是不是留意了。不要以为陌生人都很难接近,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有时随便一个不是很恰当的话题也能引起对方的交谈兴趣。
我们需要陌生人的刺激——一个跟我们不同、暂时是个谜的人。此外,和陌生人见面多少对你会有所影响。若是彼此心灵相通,意气相投,也许就能成为您往后生命的一部份。用肢体语言接近彼此的距离
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是最初非语言交际——他称之为“动作学”——的倡导者。他在研究中发现,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
谈到由肢体表达出的信息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
研究成果还指出,当谈判通过电话来进行的时候,那些善辩的人往往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可是如果谈判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开展的话,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因为,总体而言,当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在所见到的情形与所听到的话语中,我们会更加倾向于依赖所见到的情形。
之所以要告诉大家这个研究结论,就是要提醒大家,在我们与陌生人沟通时,语言的内容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要根据对方的言行相应地做出肢体上的回应。
小李结婚十年了,在结婚纪念日要来到的时候,他打算为妻子准备一份特别的结婚周年纪念礼物。他把目标锁定在两个选择上:一个是最新款的掌上电脑,另一个是可以挂在餐厅中的一幅画。
小李到了商场以后,首先来到了电脑区,当时正是上午的中间时段,这里的人并不多。
小李向柜台走过去,一名身穿黑色西装的促销员正在点头微笑。一切进行得还不错。这名促销员开始讲解各款掌上电脑的差异。在做讲解的时候,这个促销员抬起右脚,放在了身边的一个小凳子上。然后,他的身体向右腿膝部前倾。
尽管促销员讲解得很详细,但是,小李还是廹不急待地离开了那里。并不是他对店员的讲解不感兴趣,只是对方这种抬腿的不雅姿势与自己的举止完全不合拍,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商场的另一端是个画廊,小李在一幅引起他注意的画前停下来,一幅深思的样子:重心落在一条腿上,胳膊弯曲,但一只手扶在脸部,一个手指停在了嘴唇边。过了大概一分钟,他发觉有人静静地站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样欣赏着那幅画,然后他听到一个轻柔的声音简单地说:“是不是很不错?”“嗯,不错。”小李若有所思地回答道。
“如果需要帮助,请告诉我。”他身边那位女士说。然后,她抽身退到了画廊的另一端。不到5分钟,小李就买下了那幅画。
这让我们很奇怪,那位促销员介绍得很详细,而这位女士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小李就决定买下那幅画?答案是,小李只是看到画就感到舒服。那位女士悄悄地走到他身边,使用的是和他一样的身体语言,形成了相同的姿态。她用完美而毫不费力的同步技巧,天衣无缝地与小李进行着交往:55%身体语言,38%语调,7%言语。
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在与陌生人沟通时,当他们逐渐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感觉会很自在,以后,他们的身体姿态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充满戒备意味的双臂和双腿互相交叉的姿势,会逐渐转向开放自然的姿势。在任何环境里,这样的转变过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程式。
这个转变过程是从封闭的身体姿态开始的,也就是双臂和双腿都呈交叉的状态。
当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变得比较愉快,相互间建立起了和谐亲善的关系时,最先发生变化的就是腿部动作。他们不再保持两腿交叉的姿势,而是两脚并拢,形成立正的站姿。
接着,交叉的双臂中处于上方的那只手臂会伸出来,而且在说话的时候手掌还会做出一些手势。尽管这只伸出的手臂还没有完全放开,但已经不再是阻挡对方的屏障,此时它不过作为另一只手的支撑,使整个上半身呈现单臂遮挡于前胸的姿势。渐渐地,双臂都放松下来,一只手做着手势,或是置于臀部,也可能是插在裤子口袋里。最后,彼此熟知的两个人都采取稍息的站姿,双臂自然舒展,显示出乐于接受对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