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3236200000016

第16章 把握关键:交谈中找出向对方发力的点(2)

从对方的口头禅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比如“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样的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因此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他会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所陈述事件的评价,所以一再强调事情的真实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团体中可以被认可,并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赖。

“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 说这种口头语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很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此类口语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

“但是、不过”, 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也显示了其温和的特点,它显得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从事公共关系的人常有这类口头语,因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言语特点暴露他的内心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特点,巧妙地分析对方谈话的口气、速度、声调,探究对方的内心正在想些什么,这是我们能够与陌生人深入沟通的要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就犹如空气一般,谁也脱离不开这张巨网,但是,光靠广泛的 交际,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用心了解谁才是值得你用心交往的对象,然后加糖 加盐,让彼此的关系更紧密。

谈吐的方式会反映出一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越是深入交谈,愈会暴露出他的原本面目。因此,谈吐方式、遣词用字,无疑是探知一个人真正性格和心理状态的重要依据。

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其实仅仅从谈吐、遣词用字方面,就可以窥视对方的内心状况,明了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袁绍树起反董卓的大旗后,郭嘉去投袁绍。袁绍对他很敬重,待他如上宾。但是不久,他就看出袁绍靠不住。他对袁绍的另一个谋士郭图说:“袁绍表面上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但他说话没有重点,而且把家事经常挂在嘴上;喜欢让大家献策,但他总说让我再想想,不能做决断。这样的人成不了大事。”不久,郭嘉果断地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曹操亲自考察郭嘉。问他:“你说我能打败袁绍吗?”郭嘉说:“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接着他详细分析了袁绍的十大弱点,曹操的十大优势,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说得曹操心服口服,最后建议先打吕布,然后逐步扩大地盘,壮大自己。曹操马上说道:“就依先生所言。使我成就大业者就是你啊,你正是我要找的谋士!”郭嘉也说:“您也正是我要找的明主。”

在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袁绍说话没重点,喜欢谈论家事,没有决断,证明他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曹操言简意赅,对郭嘉的建议马上采纳,证明他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而且会说恭维话,让郭嘉死心塌地,因此可成大事。而郭嘉言谈中听出了曹操为人爽快,因此,自己也无所顾忌,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所以说,一个说话的速度、口气,就是我们探知对方深层心理意识的关键。当然,说话的声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有的人说话粗俗下流,有人说话谦恭有礼、有条不紊,有的人说话内容丰富真实,当然 也有人一派胡言,或内容空洞、不知所云。总之,人说话的时候,就反映出他究竟拥有什么 内涵。

高贵优雅、气度非凡的人说话温和流畅,表示他们常用文雅的应酬用语。然而,这类人 应分为两种,一种人是表里如一,一种是口是心非。

后者很多是外表高尚而内心丑恶的人,他们不愿被对方察觉自己极力掩饰着的目的,所 以才使用文雅的口气说话。

相反的,谈吐粗俗的人显得比较单纯。

这种类型的人,无论对上司或部下,对同性或异性,都不改其谈吐方式,喜欢就喜欢到 底,讨厌也讨厌到底。

此外,在初次见面的情况下,这种人的好恶表现也相当明显,不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就 是亲热若多年挚友。

我们应该结交那些语言清晰、说话有条理、表达幽默风趣的人,而口齿不清、语言罗索等语病较多的人,我们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听懂对方的言外之意

我们跟初次见面的人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一方费尽心机,磨破口舌,而另一方总是不明白对方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时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不能让人觉得我们比领导都能干;面对别人的提问,我们有难言之隐,但也得让人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我们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相反,我们也可以利用根据上面的提示来揣摩对方的言外之意,然后再决定我们该怎样说,都应该说些什么。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上和珅与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是一个上司,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我们的一个下属说起他工作量大、任务重,平时加班也干不完,等等。下属的这些话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有的人认为下属在叫苦,由此可能要说一大通要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客套话,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如何艰苦奋斗的“故事”。

结果可想而知,那位部下气得七窍生烟,有可能愤然离去。

其实这位部下只是顺便反映一下情况,让领导知道他工作得辛苦,希望肯定和承认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们能体察其意,说些得体的安慰话,表示一下作为领导者对部下辛苦工作的关心和肯定,那位下属肯定非常高兴,而且有可能更加卖力地工作。

由此可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是何等重要。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说得巧妙,听得聪明”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当然了,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能听出没有说出的信息。 ——彼得·德鲁克

因此,听话者要能听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也就是说,听话者要对说话者的感觉产生反应,而不是对其话语。

有一天,一个妇女开着车到城里去,突然,有一只轮胎漏气了。她停下车来,虽然她可以自己换轮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来帮助她,因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赶赴一场宴会。不久,一个年轻人停下车,并走过来问:“车胎漏气了吗?”假如这个妇女听到的仅仅是这“语言文字”的内容,她可能会生气起来,说出类似下面的话:“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车胎漏气了!”

如果她这样回答的话,势必会激怒那个热心帮忙的年轻人,而必须自己动手换车胎了。然而,她很聪明地体会到年轻人话里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烦,我能帮助你吗?”于是,她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避免了自己换车胎的苦恼。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我们要尽力揣摩对方话语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做到应对自如。

本章总结

一个人的语言会透露出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想法。中国有句俗话,“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细分析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说话听音,”是说不但要听说话的表面意思,还可以从中听出弦外之音。也就是说,从说话上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工作能力、性格特点、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素质。学会察观意,我们就可以知道陌生人跟我们交谈时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