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3235500000027

第27章 市场的诡计——把握供求关系的8个关键(1)

经济学的心脏——供给与需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商人为能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l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当时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当时,上层人士穿丝绸,一般老百姓穿自家织的土布,中国人晚上没有戴睡帽的习惯,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的理论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弄通了供给和需求也就弄明白了整个经济学。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引用了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长期以来经济学都致力于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的稳定性。

众所周知,所谓供给就是提供东西。而经济学教科书上是这样解释的:供给就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售出的商品量。那么,怎样来分析这个拗口的定义呢?让我们先来学一下小孩学舌的办法,一个词一个词地来进行了解。

供给指的就是“厂商(生产者)”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 “愿意”并且“能售出”的“商品量”。“厂商”与“某个特定时期”指的是由于研究必要而规定了“什么人”和“什么时间”。“每一价格水平上”是指“具体情况”,“愿意”并且“能售出”指的是限制条件,而“商品量”则是这句话的中心语。将这几层意思连贯起来便是经济学中供给的定义。

该定义和人们日常所理解的供给不同,重点就是“愿意并且能售出”,这是供给的两个基本条件:具备出售欲望并具备供应能力。

比如非典时期,口罩的价格上涨为2元一个,生产商甲“想”每天生产5万个口罩,这说明甲有“有出售欲望”,但是甲厂的设备陈旧每天最多只能生产3万个,也就是甲厂没有剩下的2万的生产能力了,更别说出卖了。所以在口罩价格为2元一个的情况下,生产厂商甲的供给量只能为3万。头脑中“愿意出售”的5万口罩只有3万的“供应能力”。

再看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用上面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假如一个人很有钱,买得起高档时装,但他对时装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时装,也想买,但又没有支付能力,他同样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只有主观上有买时装的欲望,客观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时装的需求。

明白了供给与需求,生活中的一切经济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这么两个大家都经常看到的理儿,第一个就是供给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第二个就是需求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那么综合这两个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调节价格就可以解决供给者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相等,达到双赢的效果。

经济学家建议:从经济发展来看,商品的价格最终反映的必然是供求双方力量均衡点的价格。所以,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同物不同价的原因——价格歧视

越剧《何文秀》中有个段子是这样的,算命先生说:“大户人家叫算命,命金要收五两银;中等人家叫算命,待茶待饭待点心;贫穷人家叫算命,不要银子半毫分,倘若家中有小儿,先生还要送礼金,倒贴铜钱二十四文,送与小儿买糕饼。”

当然,算命先生的话即使被大户人家听到了,大户人家还是可能找他算命,只要算命先生能提供与价值相符的服务。算命先生对不同人家的不同定价策略,似乎并不影响他的“生意”。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超市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就能买到便宜货;乘公交车,使用公交卡的老乘客与偶尔的乘客所花的钱不一样;卖电脑的,卖给大学生就比卖给公司职场的人便宜;用电,工商企业与老百姓的价格不同,白天与深夜的峰谷电价也不同;电影票,一般对少年儿童实行“半票”,看同样的电影,节假日的观众也要比平时的观众多付钱买票;周末和朋友蹦迪跳舞,女士可以免票……按经济学的原理解释这些就是价格歧视行为。

所谓的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透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利润。如果以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尽量把商品价格定得高些。但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需求比较弹性化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需求比较高的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需求不是很高的人的也赚过来,这就是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最典型的例子是飞机票,商务旅行的票价总要比一般旅行的票价高,因为航空公司对于时间要求比较紧的商务顾客收取l00%的票价,而对提前订票时间弹性比较大的顾客采取打折售价的销售方式。“当某人愿付400美元时你不会以69美元卖给他一个座位。与此同时,航空公司是愿意69美元卖掉一个座位而不愿意让它空着的。”美国航空公司的一位副总裁道出了价格歧视策略的意义。

只要有可能,商家就要实行“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只要商家能够在市场上将他们有效地分割开来,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捕获”更多的顾客,把能够支付高价的顾客与只能支付低价的顾客一网打尽,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

在定价策略上很多大企业做得相当好,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大企业都会有多个品牌,形成品牌群,利用不同的品牌的顾客群不同,针对不同档次的消费者定出不同的价位,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实行的多品牌策略是一个典型的多级价格歧视,五粮液公司和宝洁公司经常使用这种策略。

价格歧视策略不止于上面所说的形式,只要符合价格歧视的一般条件即产品个性化、有差异,就可以运用价格歧视策略。差别化是运用歧视策略的主要特征,下面是企业针对差异化运用价格歧视策略的很好的例子。

同样服务的时间段上的价格差异。这是对商品按不同时间段定价。如某网球馆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00—10:00为早练时段,按照5元/小时收费;10:00一19:00为休闲时段,按照8元/小时收费;19:00以后以及周末为娱乐时段,按照15元/小时收费。电影院日电影票和夜场电影票的差别以及供电局的电费在夜晚和白天的差别,冬季和夏季的差别,都是利用时间段差异化定价的典型例子。

利用代金券或者优惠券实现的特殊群体的差异化歧视。优惠券可以人为的制定群体差异化。例如,一家礼品公司为学生送出优惠券,并规定该优惠券与学生证一起使用才有效,每张优惠券可以提供7折的优惠。这样就把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而实行歧视。又如,一家瓜子公司在媒体广告中宣称,剪下广告中的优惠券,在购买时可以按照2元钱使用。该公司并没有直接降价2块钱,而使用这种策略是为把顾客分成价格敏感型和不敏感型两组不同的消费群体,价格敏感型的顾客一般是学生或者老人群体,会在购物时使用优惠券;而另一些人,如高级白领、私营企业主等对这些优惠不屑一顾,就只原价购买。如此做法,实际上对那些价格敏感型的顾客索取比其他顾客较低的价格。

“价格歧视”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如果生产者能够分割市场,区别顾客,而且分割的不同市场具有明显不同的支付能力和需求度,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商品价格,尽最大的可能实现企业较高的商业利润。当然,商家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他能够把顾客加以准确地“识别”。因此,当一个独立行医的医生在家里给病人看病时总要问三问四,例如“你平时是不是经常到饭店吃饭呀?” “你经常进行健身活动吗?是不是经常出去旅行?” “你平时都喝什么酒呀?”不要以为他只是在关心你的饮食起居,其实他还在“侦察”你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报价的时候使他的“价格歧视”有所依据。

由此可见,了解价格歧视会使我们看清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济学家建议:商家实行“价格歧视”策略时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根据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作为消费者学习了本篇就可以拨开修辞的迷雾,直至厂商的本心。

两颗桃子也杀人——物以稀为贵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都为齐景公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三个人自恃勇猛,对齐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晏子建议齐景公把这三个人剪除,以免将来留下祸患。景公也觉得应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战功赫赫,又勇猛无比,齐景公也觉得很无奈。晏子说,应当巧斗。他向景公建议,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只赏赐给最有功劳的人。拿到桃子后,三个大臣开始争夺,竟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最后两个人得到桃子,另外一个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个人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杀。

这是《晏子春秋》里的记载,三员大将被两个桃子杀死——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同伴自杀,自己就也自杀吗?太不划算了吧,别忘了当时春秋时代的人都是很讲义气的,所以见到同伴自杀,自己也自杀是没什么奇怪的。晏子利用的就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只给两个桃子,三个人无论如何也分不好,杀死三个勇士的不是两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争夺,最后在争夺中死亡。

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鲁迅说过,北京的白菜太不值钱了,但南方的白菜拉到北京,就不叫白菜了,叫胶菜,而且价格要高很多。所以他创造了一个词语:物以稀为贵。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是社会配置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所谓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合作的形式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合作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因为资源稀缺,才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使人类的福利达到最大化。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例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但是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的价格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到现在也开始涨价。当一个商品变的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黄金因为属于稀有金属,所以价格才高。权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为权力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条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只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更多的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一来,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了。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火车票在春运的时候可以卖高价,一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在奥运会开始前,居然都卖出去了20万的天价。这些都是因为稀缺。因为稀缺,所以才产生需求,因为需求才拉动经济增长,因为稀缺我们才去竞争,才会积极创造未来,推动社会进步。因为稀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进步,以适应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你想得到更多,必须得努力!